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自然体验师款冬的工作内容和经历,包括自然教育的意义、自然体验的重要性、自然活动组织的过程以及自然体验师应具备的素养。文章还探讨了自然教育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保护自然、传递正确的生命观念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自然体验师的工作内容和经历
款冬作为自然体验师,主要工作是组织自然活动,带领参与者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她拥有丰富的自然活动经验,举办过多种形式的自然活动,包括研学营、夏令营等。她还介绍了自然体验师的工作流程和必备素养,如踩点、设计活动、备课等。
关键观点2: 自然教育的意义
自然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传递正确的生命观念,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然、保护自然。款冬强调,自然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传递。
关键观点3: 自然体验的重要性
款冬认为,自然体验是自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亲身体验,参与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然,感受自然的魅力,从而培养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行动。
关键观点4: 自然活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款冬强调了自然活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保护濒危物种、尊重自然、合理采摘等。她认为,一个合格的自然体验师必须具备基本的自然保护意识和素养,才能给参与者传递正确的生命观念。
关键观点5: 款冬的顺其自然的态度
款冬在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时,始终保持顺其自然的态度。她认为,焦虑不能解决问题,不如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把活动做得更好上。她的这种态度体现了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敬畏。
正文
大家好!
今天是大J职介所,别忘了二条是讲给孩子们听的职业故事哟~
我家从来不“鸡娃”,唯独在一件事儿上花了大钱——那就是自然教育。
到大自然里,对小D来说是一件非常充能的事儿。
所以我们每年的假期几乎都是泡在各种自然活动中的。
尤其是这两年,这类夏令营又贵又卷、火出天际,有人一边觉得是挖空家长钱包的噱头,一边又觉得是不是我也能干?
其实早在这行火起来之前,就有人闷头干了十几年,款冬就是这样一位资深的行内人。逮着这次采访机会,我们就来探一探这个行业的内幕。
直到我拨通了款冬电话的瞬间,我还没有搞清楚,到底怎么称呼她的“职称”:
营地老师?自然导师?机构老师?更别说我在各种自然夏令营里听过的记都记不住的高大上叫法……
“你们这一行到底叫啥啊?”
款冬被我问笑了,说,我其实没有给自己的身份做一个定义,说是“自然体验师”会更贴切些。
我上网一查,还真有自然体验师、自然教育师这一行。由专门的机构,比如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官方机构组织培训、考试和发证。
图源:自然教育师培训网站
—
大自然就放在那里,孩子们冲进去就是玩,还需要专门搞个“体验师”,动辄收几万块搞个研学营、夏令营,带孩子去“体验”大自然么?
大多数家长愿意花这个钱,一定都是觉得,这些“自然体验师”就是“导游+老师”。
一方面带队保证孩子们的吃喝拉撒和安全,一方面就是一路玩儿一路给娃上课呗。
所以越是大牌昂贵的“研学营”,越是强调带队老师的学历和Title:某某博士、某某教授,某某研究专家,甚至有打出“院士带队”名头的。
其实真的体验下来,就会发现,“博士”“教授”甚至“院士”,也并不一定就能带娃玩好,学好,带来家长们期待的那种完美体验。
今天采访的款冬老师就并没有那么响亮的Title,不是博士更不是教授,她甚至不是“动植物专业出身的”。
她原来是读金融专业,毕业后在外企做了10年财务分析,后来又去了环保组织工作;
20年那会儿才注册了自己的公司(主要业务就是自然体验),还没办起来就迎头撞上了疫情。
我每天看她的朋友圈,今天带4、5岁小朋友夜探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从草丛,枝杈、石缝里追踪昆虫的踪迹。
明天带6、7岁娃跑到云贵高原,看贵州“娃娃鱼”(尾斑瘰螈),在山脚下翻找一块真正的古生物化石。
后天又领着6年级的大孩子直奔呼伦贝尔,在密林深处寻鸮[xiāo]找“鸡”,与神出鬼没的鬼鸮打个照面。
我就真的羡慕又好奇,那么多家长掏钱出来,心甘情愿让款冬带着自己和娃到处去“玩”,如果不是学到了很厉害的知识,家长们凭什么买单呢?
那就要从她的名字说起了,“款冬”其实是一种草本植物的名称,在自然体验师这一行,似乎都爱起一个自然名。
其实这种命名法,恰巧也说明了,
一个好的自然体验师,最关键的能力未必是学历,而是看自然的视角。
我能不能把自己降低到一株植物,一个动物的视角;甚至带着孩子们,也降低到动物和植物的视角,
重新用大自然的,而不是人的感受去体会大自然最真实的面貌。
是的,
在自然活动中,体验恰恰是比“上课和教学”更重要的事。
款冬说,大自然里有学不完的东西,我们设计活动的时候当然也会考虑给孩子传递哪些知识。
比如,做果实与种子的活动,我们当然会讲,什么是果实,什么是种子,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差别有哪些。
但更希望孩子们开动脑筋,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这些可爱的果实和种子是怎么把自己送到远方的(果实和种子的传播方式)。
我们邀请孩子到自然里去搜集种子和果实,他们会互相献宝似的地围着老师“叽叽喳喳”:
“我找到了一个带翅膀的种子!”
“我给这个果实起名叫恐龙果”
“老师,这绿色的是果实吗?这里面是什么?是红色的!”
“老师,这个果实上面的是什么?它发芽了吗?”
你会发现,这个过程中,孩子是主导的,他自发地体验,触摸、交流,自然而然地会好奇,会探寻。
他们的亲身体验和感知,以及带来的讨论和思考,是非常珍贵的东西,这是任何人的教授都达不到的。
而且在款冬看来,大自然的那种丰盛,也是别的任何东西都给不了的。
款冬说,“我是一个喜新厌旧的人,当年在外企做财务分析,已经算是财务里最有意思的工作了,因为它会有很多变化要你去分析,会比简单记账有趣多了。”
但我当年为什么放弃了这个工作,跑到环保组织里去呢?
因为我发现,当我走到自然里去,放大好几倍去看那些非常平凡的小东西时,比如昆虫,你会看到它们完全不是你想象中那个样子,它们原来长得那么精妙,那么特别,那么漂亮。
你就会惊叹,
大自然永远都会有新的东西给你!
永远在路上,带着好奇的眼睛满世界地玩,去的还都是普通人去不到的地方,看寻常人看不见的新鲜世界。
这可比我天天坐在办公室好玩多了!我干脆想,我能不能也做这个工作呢?
翻看款冬的朋友圈,北极、哥本哈根、婆罗洲……真就是满世界地跑去玩~
左右滑动查看
“可不只是玩啊”,款冬笑笑说,“实际上自然体验师要干的活儿还有很多,要提前踩点,要设计活动,要备课,要招募,
玩其实还不算最重要的。
”
甚至在款冬这儿,招生和收钱都不是最重要的,最最关键的,一个自然体验师要花最大精力的,其实是前面这三步的工作。
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我带孩子去什么地方观察?
要么就是你身边毫不费劲的地儿,比如家门口的奥森,款冬这几年去了不下100次,那些昆虫啊,鸟啊,不同季节去还能常看常新。
要么就是呼伦贝尔、云贵高原、婆罗洲那种,而且还常常是你去那旅游都攻略不到的地儿,专门去看珍稀动植物。
有时候,款冬也会根据想要观察的主题去踩点,比如女儿二年级时上完了“植物妈妈有办法”。
她就会想,我去哪儿能找到尽量丰富的种子和果实呢,走遍了北京大大小小的公园,她发现陶然亭公园里有一处鲜为人知的地方,不但能看到本地低海拔植物,还能看到中海拔及一些南方植物,不用走太远也能收获满满。
二、确定场地、路线是否可用
大自然这个教室,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具,当然也就会有很多的意料之外。
即便是奥森这种已经“玩”了不下100次的地方,每一次组织活动前,款冬也至少要去踩点一次。
下一次去,可能这条路就封了,原本林子又盖了一个书屋,或者要是下雨了、刮风了,我们走哪条道可以让娃儿们“偶遇”那些我需要给孩子看的的小动物和自然景象。
踩点的时候,款冬会和参与活动的老师一起去,一边寻找,一边对话,然后碰撞出新的课程火花。
我们去观察花儿的授粉,要怎么激励娃去当个“小蜜蜂”或者“小蝴蝶”,琢磨怎么能够吃到花蜜。
幸运的话,还能邀请蝴蝶一起玩儿~
包括准备物料:比如去观鸟的时候,想要引导孩子们观察鸟的喙
[huì]
与它吃的食物之间的关系,那么就会提前准备一些鸟类食物、模拟鸟喙的工具作为辅助。
一起带队的老师讨论教案和工作安排,谁是主讲,谁做辅助,哪些老师维护秩序,确保孩子们能够跟上;
以及确认一遍路线安排,比如哪儿
可以休息上厕所,哪儿给孩子停留的时间要久一些。应对突发事件、极端天气和重大事故的安全预案等等。
每一次“玩”的背后,准备的工作其实最繁杂,包括活动结束后,款冬还常常要做总结,不断吸取经验,完善下次活动流程。所谓的“玩”从来不是一拍脑袋那么轻松。
让我想不到的是,就是款冬这样,举办自然活动经验这么丰富的一个公司,老板和员工竟只有她自己一人,常年合作的老师都是兼职的。
这么复杂的活动,这么专业性的内容,兼职老师真的行么?
“哈哈,”款冬并没有介意,她说“我的合作老师,有半路出家的爱好者,有植物学动物学专业的资深讲师,也不乏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的本土专家和环保人士。”
自然体验师这份工作,形式不是固定的。
你可以去旅行社研学机构里当个专职老师,也可以到各大机构里做兼职,还有更自由的,就是只当做副业,周末出来带带队。
听到这,我都忍不住心动了!反正周末也要带娃去户外,带几个不是带,自己能玩,还能挣钱,多好的事儿啊!我问款冬,“那是不是我去考个证,也可以去当这样的兼职老师啦?”
款冬接下来的话给我浇了一盆凉水,“我们这行看人首先
不看证
,一个人相关领域的知识多不多,会不会讲课和引导孩子,看证是看不出来的,我反而是去聊,这个过程中就能知道这个老师是不是真的专业,是不是真的经验丰富。”
那考证还有用么?
自己也是考了一堆证的款冬说,考证其实不是一个硬性标准,也不是一种能力标准,它更多的是一个渠道。
能让你在培训中积累相关的各领域的人脉,这整个圈子的人将来都可能是你的合作伙伴。
所以,即便在外行看来有点小众的自然教育,在款冬的朋友圈里“浓度”就可高了。
我们身边多多少少也有这样的一些自然体验活动,内容也非常丰富,今天带娃做标本,明天摘花做手工,但总觉得好像玩了个寂寞,并没有款冬说得这么高大上啊,要带娃体验,是不是只能报贵很贵的机构?活动越丰富越精彩的,就越好呢?
“活动多,也并不一定是好事”
款冬说。
“当你看到有的自然机构,宣传图就是老师孩子捧着一把一把的野花,抓各种各样的虫子做标本,你其实要警惕的。
”
一个合格的自然体验师,
最最基本的素养,是要懂得尊重自然。
款冬说,你可以利用自然,但必须有底线,哪怕不是保护的,濒危的物种,我们也一定要先告诉孩子:
第
一
、
你要看这一片领域里是不是只有一朵花,如果只有这一朵,你是坚决不能摘的;
第二、
如果这个花在这里非常常见,我需要去了解它的内部结构,我也只能摘一朵去观察,而不是喜欢就上去就一把薅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