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收藏大视界
收藏是藏出来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程序猿  ·  450万虚假Star曝光,最低0.7元/个? ... ·  22 小时前  
OSC开源社区  ·  DeepSeek-V3满血版在国产沐曦GPU ... ·  昨天  
程序员的那些事  ·  热搜第一!DeepSeek百万年薪招AI人才 ... ·  22 小时前  
程序员的那些事  ·  趣图:初五迎财神,初六送穷鬼 ·  2 天前  
程序员的那些事  ·  奥特曼被逼急:深夜上线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收藏大视界

马未都:我收藏了王世襄的“天下第一”

收藏大视界  · 公众号  ·  · 2021-05-13 19:00

正文


和王先生在一起 不聊收藏

由于年轻时酷爱古家具,马未都结识了王先生,
但见面聊的净是家长里短的平常事,
聊专业都是一句半句的,全靠心领神会。
那些日子,王先生给他的感觉是文物伤着他了,
少说为佳。
一进他家,门的墙上贴着他亲笔写的告示:
按上级指示,不给来人鉴定,免开尊口云云。
每次登门,马未都会把这句话仔细在心里念一遍,
不提文物,
只欣赏他老人家的书法。



和王老山西闲逛的日子

有一年,马未都陪王先生去山西闲逛,
说闲逛还是有点儿目的,
那时山西刚刚开始刮古董之风,
当地并没人收藏,来的都是远道的和尚。
山西人有贸易传统,当地许多人都以此为生,
四处搜罗,就地变钱。
在平遥的一个村里,
过一个小河一样的干沟,
年轻的马未都到跟前都犹豫了一下,
王先生却健步如飞,45度陡坡一下一上,
让小王先生40多岁的马未都汗颜不已。



那次,在一个农民家中,
马未都发现炕头上有一本
被农民翻得脏兮兮的大书——《明式家具珍赏》,
拽了一下王先生的衣角,
示意王先生看炕头上那本书。


王先生无动于衷,
两眼直勾勾地看着一对乌木南官帽椅,
悄悄和他口语:“少见!
奇怪的是那家主人一老一少,
老头儿卧床不起,干咳不停,
问他话没一句礼貌回答
少妇忙于做饭,刷锅点火,让屋内狼烟四起。
他们只好悻悻离去。


出了门他安慰王先生说:
“您那本书是全村最贵的书。”
王先生却说:“这对乌木椅早看见就可入书。”
大师的关注点,果然非同一般。

拍下王先生的旧藏





虽然早年与王先生熟,
但马未都从未想过能拥有他的藏品。

王先生有一个明代犀皮漆圆盒,
他每次拿出让马未都看时
都是一副爱不释手的样子,
马未都回忆:当时我连摸的勇气都没有


明代犀皮漆圆盒

王先生告诉他,
这个圆盒已收入到《中国古代漆器》、
《中国美术全集》等著作中了,
这可是“天下第一”的漆器,
非常难得一见,一副炫耀的表情。
后来才知道,
犀皮漆制品不是一般人家里能有的贵重物品,
很多古代名著中提到过,
都是出自一些上流社会的官员、名仕家中

2003年王世襄先生的藏品《俪松居长物》专拍,
这件“天下第一”正是其中的拍品之一,
因为世人对其了解不深,所以价格并不很高。
马未都恭敬地将其收藏,
没让机会从手中溜走。
从第一次见到这文物,
到真正拥有,
时间过去了30年,
这漆盒拿在手里,除了觉得沉甸甸的,
马先生心中也是一阵唏嘘。
至今,这漆盒在观复博物馆展出,
以代表对王先生的怀念。

大玩家——王世襄

关于文化,盛风曾不止一次强调过一个观点,其实所有的文化都是在实用的基础上“玩”出来的。


心 / 里 / 有 / 束 / 光 眼 / 里 / 有 / 片 / 海
中国古代从不缺少执着于一件事的人,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人存在,一切的“无意义”才变得“有意义”。因为是那些人给原本的死物注入了灵魂,使之成为了文化。
关于“玩”,小编的脑子里会想到两个人,一个是相声界的于谦,一个是收藏大家马未都。或许很多朋友对于马未都会更加熟悉,但是于谦却也是不得不提的人物,但是这二位“玩”的方向却大相径庭,于谦老师更偏重于生活,玩狗、放鸽、斗虫、熬鹰、养马......所有这些让他成为了相声界赫赫有名的“顽主”。而马未都先生则是偏重器物文化,是国内数一数二的收藏家、鉴赏家。虽说这二位都名声在外,但要真正说起“玩”,中国的第一玩家还得是王世襄。
王家算是真正的书香门第,从小出生在这样家世显赫的环境下,王世襄本应承继家风,成为一个儒雅的翩翩公子。但是他并没有,反而是从小对那些老人们口中“不入流”的玩意偏爱有佳,老人们都说这孩子以后没出息,成不了大器,可王世襄自己却乐在其中,不管他人看法。

▲王继曾先生(王世襄父亲)抱着一岁的王世襄
王世襄能够成为一个“大玩家”主要得益于小时候母亲对他的教育。王世襄的母亲金氏出身江南名门,还曾留学英国,所以思想并不古旧,对王世襄一直实行开放式教育,任其自由发展。这一开明的教育方式即使在当今社会也并非人人能够做到。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教育,王世襄从小便培养出独立的自我人格,也为日后在“玩”这件事上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世襄随父母游览杭州林隐寺前的飞来峰王世襄10岁开始养鸽,为了追赶落到邻家房上的鸽子,他常从正房屋脊跳到相隔数尺外的厢房顶,他母亲有次撞见这种场面,惊吓下几乎晕倒。从此母亲便立下了一个原则:“凡对身体有益的都准许玩,如有害身体的,则严加管教,绝对不许可。”


玩也分“文玩”和“武玩”,非身体好不能玩,谓之“武玩”,这种玩法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下来,如熬鹰。熬鹰就是将鹰驯化,之所以称之为“熬”就是不让鹰睡觉,日夜举在肩上,消磨其野性,但有一点,鹰不睡觉,人也睡不成,往往熬鹰鹰未熬成,人先垮了。可王世襄就有这样的心思和耐性,将“玩”进行到底。


虽然顽劣,但王世襄的学习还是不错。1934年,王世襄考入燕京大学医预系。这是他父亲所期望的结果,可他却对理科的东西没有一点兴趣。


平日里,白天抱猫养狗,在学校周围逍遥。夜里,则经常跑到荒郊野岭跟人遛狗捉獾,每至半夜后跳墙回家。读了两年,多门功课不及格,差点被开除,迫于无奈王世襄最终转到了国文系。
由于自小受家中文化熏陶,到了国文系王世襄反而成了尖子。他感觉到可以不用学了,贪玩的心更大了。他请来养虫和养鸽子的民间奇人,一起种葫芦、遛狗、捉獾、养蟋蟀,那时的王世襄仿佛进了油缸里的老鼠,好不快活。

转眼数年,有惊无险,1938年,王世襄本科毕业。但此时家中却传来噩耗,母亲病故,离他而去。王世襄似乎一下子长大了,鸽子送朋友,狗成了看家狗,所有玩物均束之高阁,开始专心致志,潜心学问。决心做出一番事业,以慰亡母。
那年他考上国文系研究生,因为母亲金氏曾是著名花鸟画家,王世襄便以“中国画论研究”作为硕士论文题目。当时正处战时,华北沦陷,人们纷纷南下以避战祸,可王世襄偏偏不走,在家中潜心写作,两年时间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中国画论研究——先秦至宋》并完成答辩。此时的王世襄已不是当年那个贪玩的少年,而慢慢成长了起来。

▲燕京大学一角
完成答辩,王世襄南下寻找工作。名门之后,且浪子回头小有成就,王世襄本可毫不费力找到一份称心的悠闲工作,可他的目光却瞄上了当时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在今日,历史语言研究也不是一个热门的行当,非但要坐冷板凳,也不容易出成绩。可王世襄却一门心思想要扎进这个行业。

▲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德国建筑学家鲍希曼(从左至右)
最终,王世襄以学徒的身份留了下来。在那里,汇聚了一批文物大家,王世襄如饥似渴地向前辈请教,很快就在文物鉴赏方面登堂入室。由于思想独立,王世襄学的很快,很快就能够独当一面。1945年日本战败,王世襄被推荐位平津地区追讨文物的代表。他宴请了四五十位知名的古玩商,请他们提供线索,追讨回的240件青铜器,几乎件件是绝世珍宝。自此,王世襄算是正式开始了他研究“玩”的生涯。

▲商饕餮纹大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