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烨 李皙寅 | 文
施智梁 |
编辑
车市仍跌跌不休。5月9日,乘联会数据显示,4月份汽车零售同比下降18%,较3月12%的跌幅持续扩大。这是乘用车连续第11个月出现销量同比下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上个月公布,今年一季度中国汽车销量较上年同期下降11.3%,至637万辆。
冬天何时过去?咋活下去,已成为车企要考虑的头等大事。
去年,中国汽车业面临28年以来首次负增长,面对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的内外部环境,如何过冬、如何突破困局成为行业亟待解答的问题。
长安汽车副总裁叶沛表示,当下面临的一些难题源于行业正在发生的变化,包括消费者形态、价值诉求、新技术特征等影响增长存量的中间变量,而且这样的变量还在不断增加。
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主席赵福全用产业重构一词总结行业变化,从能源、互联、智能革命角度切入,认为汽车产业正在进入以制造+服务为核心的3.0时代。对于中国而言,抓住这次全球变革机遇的关键不仅在于车企自身,更在于车企、科技公司、政府基础设施三种力量的到位。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仍然一枝独秀,市场也以明显的速度在增长。当把坐标尺度放大,产业趋势似乎已逐渐明晰。正如华人运通董事长、CEO丁磊在发言中所言,现在不是谈如何生存的问题,而是如何去寻找系统的解决方案,打破既有赛道,抓住历史机遇。
对于消费者市场,中国知名评论人石述思认为市场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年轻化。从市场总量来看,90后、00后和“中国大妈”都可能成为蓝海。石述思强调,未来消费者市场是复杂的,做企业最重要在于“正确地做事”,尊重顾客,在新四化时代用新赋能带来新服务、新气象。
5月10日-11日,第十一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在北京召开。此次论坛以“勇气”为主题,聚集众多行业人士探讨中国汽车红利褪去后的解决方案。
以下为经过整理后的部分嘉宾论坛发言。
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
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主席赵福全
看这次产业重构,新四化是结果,真正背后是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的三大革命性改变。一是能源,二是互联革命,万物互联,告别互联网,进入物联网。第三是智能革命。这三大革命让所有产业都发生变化,但是对汽车产业的影响更明显。大家可以看到,在这三大革命里面,我们曾经习惯所谓的汽车产业链全都不存在了。一旦告别传统的发动机,能源相关的东西就不一样了,互联更不用说。这些变化是让传统车企焦虑的原因,也是让造车新势力跃跃欲试的原因。
为什么重构听起来这么美好,而落地很难呢?这次变革之大超乎想象,变革范围也非常广。在广的过程中,大家都觉得要参与,但产业分工、商业模式的不到位造成了巨大的问题。产业重构意味着,除了车本身,还需要互联网基因的进入和配套基础设施的到位,环境和法规必须发生变化。车企、科技公司、政府缺一不可,我把它叫做1+1+1的模型。谁都不能拥有三个1,只有政府能拥有所有的东西,这就是这次产业重构中国家的力量,也是很多国家最担心中国的东西。
我认为未来汽车能力的提供以及使用,必须和智慧城市的总体布局要结合在一起。汽车最终的诉求本质是要解决城市运行效率极度低下的问题。城市发展的核心是解决人流、物流、能源流,最后通过信息流打通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智慧城市的核心。所以未来对产业发展,我认为政府的力量比想象的大。
未来三产的概念会因为制造+服务而被彻底颠覆。面对汽车产业的发展,技术为王还不够,一定要处理好技术、产业、生态和资本之间的关系。未来进入生态的技术是多维的,产业是多链条的,生态是复杂的,而资本是作为粘合剂或催化剂打通技术、产业、生态之间的壁垒。
电动时代一大难题就是电动车安全,这个问题在于充电基础设施没有得到解决。如果随处可见的充电基础设施,电动车根本就没问题。充电难是真正的痛点。如果我们在座各位不从电动车充电难的角度去思考,你不配做一个企业家,别忘了消费者买的是产品。
这次的变革是革命性的,表面改变的是汽车产业,实际上牵连的是多个产业,影响的是整个社会,这种变化是历史性的。中国具有强大的市场,完整的汽车产业链和了不得的信息产业。万物互联时代最重要的平台拥有者是谁?是政府。那么未来行业内的王者是谁?我的判断是,未来智能网联之后,它一定是有文化、有思考、区域性的车,按照中国的交通信号、中国的游戏规则运转,全球巨头的全球化战略不再适用。未来的王者一定是真正实现个人智慧出行的,能够定义人们的用车以及生活方式的新玩家。
华人运通董事长、CEO丁磊
我认为现在其实是大好机会,不是谈如何生存,而是谈如何抓住历史机遇进一步发展。刚才赵教授也说了,“四化”会带来整个传统产业的重构。如果重构,不要说2000多万台,你重新1000万台,机会大得去了。还有一个词是“三智”——智捷交通、智慧汽车、智慧城市。这些是紧密关联的,我们过去造车认为车是在原始路上行驶,几千年来这个路还是叫马路,是走马的路。如果路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个产业会产生多大的机会,所以被悲观情绪所影响的那些企业,是在过去那个维度上考虑问题,如果你从“四化”的角度、从“三智”角度考虑,机会有很多。今天的论坛不是说去感受大家面临过冬严峻考验的氛围,而是要把原来的跑道打破,从更多元化的维度系统性看待解决方案。大家讨论如何过冬,我倒觉得是大好机会来了,这也是我们论坛想要传达的一种乐观情绪。
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
在这么一个汽车变革的时期,我分三个层面来解读勇气这个词。一是创新的勇气。中国汽车产业对创新的投入其实是不够的,真正的创新很少。如果看申请的专利数量,中国的汽车公司一直都部像华为、阿里、腾讯等科技公司那样显著。
但是创新意味着什么?创新需要勇气了,意味着大的投入、长期的思考、巨大的失败风险,因为创新意味着大概率的失败,要不怎么叫创新呢。我觉得这个对整个中国汽车产业来讲是需要回答的问题,即有没有勇气创新。
第二是变革的勇气。今天整个汽车产业面临深层次的变革,不管是从全球还是国内范围来看,这么大的船应该如何重新调头、找到新航向,是非常艰难的。从这个角度看,我一直觉得新造车公司比老牌汽车公司要幸福,因为我没有这样的困扰。和有上百年历史的公司、和中国很多国企相比,我认为我是幸福的,因为我至少不需要那么大的变革勇气。
所以,我一直特别尊重那些真正能够让一个历史悠久的优秀公司重新掉头、进行坚决变革的企业家。我非常尊重这样的企业家,这是比我们创业更难的事情,因为他要解的方程式的变量更多,KPI更多。例如就从研发投入来讲,一个坚决的投入可能会导致100亿人民币的亏损,他决策不了这个事情,董事会也不同意,很多时候是戴着镣铐在跳舞。
第三点是突破的勇气,也就是你为自己设定的标准到哪里?你如果说我就是活着,这还是比较容易的。我可以把当年投的钱存在银行或者就做一个逆向开发。而如果我去做正向开发、做全球研发,我希望参与全球竞争,我希望我的车能够真正参与一个新的层次的竞争,这种突破当然是需要勇气的。这样一个正向开发、高端品牌的突破,其实是智能电动汽车、未来自动驾驶的突破,都是因为我们设定了更高的标准。这样的突破需要勇气,因为你会容易被非议,要承担一些没必要的舆论压力。
从创新、到变革、到突破,我认为在智能电动汽车变革的时代,在未来几年的时间窗口里边,中国汽车产业的从业者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充满勇气地去挑战自己,为整个中国长期的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