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最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澎湃新闻  ·  爆火后,DeepSeek首次公开辟谣 ·  10 小时前  
南国都市报  ·  降温+降雨!7日起,冷空气将影响海南→ ·  昨天  
中国新闻周刊  ·  汽车行业淘汰赛,加速到来 ·  2 天前  
人民日报  ·  刘国梁最新表态 ·  4 天前  
新华社  ·  刘国梁最新表态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我们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地域歧视的傲慢与偏见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3-01 17:01

正文



第三篇

我们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不久前,一位东北女孩在丽江游玩吃烧烤时说东北话,被十几个当地男人学舌嘲笑,女孩反驳了句“你们是不是喝多了”,之后同行三人被十几个男人拖出去暴打,并且抢劫威胁。仅仅因为女孩是东北口音,就要遭到无端的取笑,实在是令人心寒。


而东北口音所招致的除了嘲弄,还有可能是恐惧。北京市无业人员方某好不容易找到了工作,干了两个月后却没得到一分钱报酬,心里不平衡的他便起了抢劫的哥司机的念头。为了达到抢劫、唬住的哥的目的,方某苦学东北话。作案时,他谎称自己是东北人,用匕首和东北话唬得司机乖乖地拿出钱来。最终,方某“如愿”的在两天内抢劫“的哥”十起,抢得1400余元,被抢劫的的哥中只有一人报案。


这并不是笑话,而是2005年的一则真实报道。本地人非要冒充外地人进行抢劫,还偏偏要冒充东北人进行抢劫,而的哥们竟然真的被方某唬住。显然他们共同认可了东北人代表着懒惰、野蛮、粗俗、匪气。




东北人的形象



1、东北人的土匪形象



民国之前,东北一直被认为是荒芜落后、土匪横行的地方,提到东北,人们就会想到一个土地荒芜、生活困苦的蛮荒之地,东北人给人的印象也是好吃懒做、一身匪气。

剧照 | 智取威虎山


由于连年战乱,东北的社会经济落后。吉林市最早的城镇是船厂,是清朝为皇家造船的集镇,由造船、屯兵带动了其他产业,直到1930年才由当时政府命名为“吉林市”。长春市原本只是一个小镇,名为“宽城子”,被伪满洲国定为国都之后,才有了城市的雏形。


国时期的东北还常有土匪、马贼侵扰民众,他们“多则千余人,少亦数百人、数十人不等。肆出绑票,民不聊生。受害者控于有司,不为理,控于日,不得直。地方官欲按其罪,惮其为外人用,不敢动。外人亦曲庇之,俾地方官法令不能行。”而且当时掌握东北军政大权的军阀张作霖也是靠土匪起家。因而那时的东北在关内人心中,依然是一个贫困落后、土匪横行、野蛮粗俗的地方。




2、 东北人的共和国长子形象



东北地区曾有“共和国长子”之称。


众所周知,东北为新中国奉献了第一炉钢水、第一列内燃机车、第一架飞机、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辆载重汽车;


1959年,大庆油田第一口基准井喷油,中国贫油的帽子被一举摘掉:“北大荒”到“北大仓”的改变,东北成为了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东北的煤炭、木材产量都极大,被运往全国各地。


这段时期的东北形象是健康向上、充满前途的,一提到东北,人们就会想到富饶的黑土地与新兴的工业区。


同时东北人也不是以前野蛮粗俗、好吃懒做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与奋勇拼搏的“铁人精神”。



但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东北地区却遭遇了更大的困局。


东三省GDP增速位列全国倒数,全国14个GDP负增长地级市中东北地区有6个;三省财政收入较大幅度负增长,地级市一般预算收入大面积负增长;不良贷款率高居全国前列;人口增长放缓。


近几年,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提出,“东北”迅速成了曝光频率最高的区域,同时,“东北人”也成为了一种话题。


各种媒体乃至网络,讨论东北人的声音越来越多。在这些声音中,有对东北地域文化理性地思考,有善意的劝告,真诚地为东北振兴出谋划策,但更多的是对东北人的讽刺和诋毁,打着“给振兴东北出谋划策”的旗号来“声讨”东北人,将东北发展的滞后归咎于东北的地域文化特征,归咎于东北人的性格。



3、 东北人的“幽默”形象



东北算得上是春晚舞台上大放异彩的地域,特别是从1990年赵本山登台春晚后,东北地区为春晚输送大量的喜剧人才。他们善于自嘲,在东北话的一来一往间彰显幽默风趣。因为诙谐的方言、出色的表演,人们对东北人的印象都是幽默搞笑的。



最为经典的当数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赵本山、丫蛋、小沈阳带着浓厚的东北口音,让观众迅速地沉浸在设定的场景之中,故事似乎就是发生在东北的某个小酒馆中。


学者通过统计分析1983-2013年三十年间的春晚语言类节目中口音和人物形象,发现其中东北口音使用最多,且扮演最多的是农民和都市工人角色。2017年春晚的第一个语言类节目《大城小爱》中,带着东北口音的演员,就扮演高空作业工人。





近些年热播的电视剧《马大帅》、《乡村爱情》系等影视剧作,所反映的都是东北农民思想意识落后,以自我为中心,斤斤计较的农民形象,颠覆了以往对农民朴实善良的歌颂。


东北喜剧《煎饼侠》讲的是一群北漂在北京拍电影的故事,其中最突出的地方形象显然是东北喜剧人的群像——大鹏、衣云鹤、潘斌龙乃至“东北F4”,他们扮演的也都是草根形象。



这部分喜剧中的东北人形象被夸张了,以至于大家都认为,那就是全部的东北人。后来创作文艺作品,只有模仿得好不好、像不像的问题,几乎没有人去考虑东北人究竟什么样。



是什么在影响着人们对东北的记忆



对东北人的地域歧视,不仅仅是上述的一个个刻板的印象,很多因素都在影响着人们对于东北的记忆。关于东北人,哪些东西被忽视和隐藏,而哪些又被放大了呢?


国初,东北高速发展,人们对于东北的记忆都是美好的,几乎全部的美德都与东北人相联系,勤劳、直率、勇敢、朴实等这些美好的字眼统统被使用在东北人身上。同时,楷模必须与高尚的品质联系起来,人们在东北人这个群体中找到了实现这些美德的楷模,比如雷锋与王进喜。


而,之后东北经济逐渐落后,楷模在人们的记忆中也渐渐地淡却。取而代之进入人们记忆的,是那些与贫穷相关的言语:懒惰、粗俗、奴性等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澎湃新闻  ·  爆火后,DeepSeek首次公开辟谣
10 小时前
中国新闻周刊  ·  汽车行业淘汰赛,加速到来
2 天前
人民日报  ·  刘国梁最新表态
4 天前
新华社  ·  刘国梁最新表态
4 天前
健身课代表  ·  说实话,这个视频我是扶着墙看完的!
8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