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一直想把这个案例写出来,但总是犹豫不决。一来担心说破了不好,二来担心以后公司的司机朋友、财务朋友和其他部门的朋友们都对去调查或者审计的人会保持一份戒备心,不再跟他们轻松地聊天了。
各位读案例之前,要注意:审计或者调查的目的,并非是警察抓小偷!而是通过审计和调查,获取公司的信息,以增加对公司的信心。审计师确信公司没重大问题,才敢签发报告,让报告使用人信赖财务报表;投资者确信公司没问题,才敢投资。
我从四大离职后,受投资界一位朋友的委托,帮忙尽职调查A地的B公司,就发现财务造假了。
去之前,我就在网上搜查了一番B公司和老板的信息。大老板熟悉资本市场和上市流程,企业管理经验丰富,二老板对行业非常熟悉,两人都是做销售出身。我是外行小辈,要了解这个企业,就要下更多功夫了。公司的网站自然是要翻个遍,网上的相关新闻也要翻个底朝天。
刚坐上司机的奔驰,我就开始跟他聊天,非正式调查开始!我问公司有几台车(固定资产及老板公私财产是否分明)、司机一个月大概多少钱(收入水平)、他忙不忙(老板的业务接待状况)、公司有几个司机(业务状况)、他需不需要加班(工作节奏)、大家加班多不多、有没有加班费(工资体系)、公司大概有多少人(员工人数)、午饭在哪里吃(福利)等等。要知道,这样拉拉家常,司机朋友往往侃侃而谈!这还可以为之后正式的调查提供佐证。
前一天晚上我到了A地,第二天一大早就到了B公司,接待我的是主管财务的大姐C。简单寒暄之后,我就开始工作了。跟以往一样,我让他们把三大报表、明细账和科目余额表都导出来,让我在他们的电脑上查看。我一边让他们把财务资料准备好,一边盘算着如何快速找到突破口,查验财务和业务信息的真实性。在索要资料时,我发现C大姐非常谨慎,眼神迷离,想让我看但又有些犹豫。我心里暗暗地保持职业怀疑,这公司可能有问题!
在中午轻松的饭局上,我得知C大姐是老板多年的朋友,独立性不强。除了她真正懂点财务,其他财务人员都是听命行事,专业性不强。考察一个公司的财务时,首要任务是了解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财务人员专业能力强,账表可信度略高;独立性强,职业素养高,企业造假的阻力相对较大!
经过一天的调查,我最终发现了B公司的问题:
1、软件企业资质造假
我在翻看审计报告时,得知该企业是软件企业,享受15%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可是之前B公司未提及自己有软件销售业务。我的职业敏感告诉我,立刻查找相关规定!细致解读一些规定后,我发现这些文件对软件企业业务和财务上的重要限定有:(1)年软件销售收入占企业年总收入的35%以上。其中,自产软件收入占软件销售收入的50%以上;(2)软件技术及产品的研究开发经费占企业年软件收入8%以上;(2)从事软件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的技术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50%;
然而我拿到的财务数据是,上一年度软件销售收入占比39%,比35%只高那么一点,有打擦边球的嫌疑,而本年已过大半,软件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不到15%;闲聊中得知研发人员和技术服务人员的工位占地面积很小,不到20人,而公司人数近200,离规定的比例50%很远;此外研发费用几乎占到软件收入的一半,与实际开支相差甚远。查账后发现,研发费用主要由研发人员工资构成,而他们的工资数字显然是人为调整的,与实际严重不符。
从这些分析可以看出,B公司根本就不能被认定为“软件企业”!我要求翻看软件合同,一翻合同就明白了!数十份合同,卖的都是那一两个软件,合同签订时间集中在第四季度。有个别客户一年内还“买”了两次这个软件。而同一个软件的售卖金额可以低至几万,高达几十万!另外,B造假的背后,还有多家“客户”配合“购买”软件。
软件企业资质造假了,交的软件销售增值税是假的,税务局“即征即退”的增值税也是假的。造假就像个泥潭,一旦陷入,往往越陷越深。
2、主营业务收入虚增
我倒抽一口气后,继续往下考察主营业务。来不及多问,我决定一上来就自己看合同,以便了解业务性质,判断收入确认方式。这些合同带来的收入有两种确认方式,一种是要按服务期间来确认;另一种是客户签收货物后就能确认收入。
(1)、不懂会计制度而虚增
通过询问并查阅账务,我得知第一种收入,他们一收到钱就做收入了。许多民营企业都是收多少钱,记多少收入。但事实上,如果这钱是12月收到的,而服务期是一年的话,在当年只能确认12月份的收入!因为你还没提供完服务呢,还有11个月需要你服务,活还没干完,不能做收入。
(2)、利用关联交易而虚增
在应收账款的账目中,我留意到有家公司B1的期末余额不大,但期间的交易额很大。我恰好又在财务办公室的一个角落看到一摞账本,侧面赫然贴着B1的标签!由此我怀疑B1是一家关联公司,后来我托人从B公司买了点东西,并索要了发票,开过来的发票抬头果然是B1。这验证了我的判断:B公司的东西有很多是卖给B1的,B1再慢慢卖给终端客户!后来我又打听到,B1的法人代表其实跟B都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