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投研情报群招募
独角兽智库发展至今,历时
9
年,积累了大量资源,也和顶尖投研资源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并经过今年近一年的产品测试,小范围会员服务近两年。
十一月精准把握住了
固态电池、AI+
等板块机会,个股
桂发祥、华胜天成、供销大集
等
现开放体验名额,加微信
:itouzi8888,
文末有二维码
为什么比亚迪及比亚迪链是当前整车智能化预期差最大的方向?
- 市场不信:市场认知的比亚迪是技术王者,而没有智能化的基因。
- 其实,核心变化来自于人,当组织的灵魂人物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时,而依托于庞大的工程师基因团队,便开始了“惊人的”赶超之路。
1、核心之变——在人:组织架构调整、反应管理层决心
杨冬生带领的规划院下,李锋负责智驾方案,韩冰负责量产交付。11月原负责高阶方案的许凌云已提离职,其带领的天璇团队与原李锋带领的主攻中低阶的天狼团队整合。新团队中,杨臻负责感知,刘懿负责规控。
组织架构的换血,我们认为是关键的先验指标,而定下的目标是冲刺今年上半年自研方案量产,将高阶智驾(高速NOA级)下放到10万元级的车型上。
2、按照规划——让10万级别车型也搭NOA、增量如何?
可能的方案:Dipilot 100或亦采用自研方案,基于rule-base,以实现快速落地。300采用Momenta成熟方案,目前Momenta搭载于上汽智己的L2++方案性能已跻身行业第一梯队(能够实现无图城区NOA);600采用Momenta或华为方案,保证比亚迪高端车型的竞争力。
最核心对供应链拉动的问题在于:高速NOA在叫卖的车型里是和其他车企一样,加价选配智驾版本以做区隔?还是继续做出大胆的创新,比如标配?这将是2025年对供应链弹性真正的来源。当前时点,我们无法做大胆预判,但我们认为超预期的概率更大。
当前,我们仍按照保守方法计算,考虑到车型改款周期,以及产能爬坡问题,以稳态月销*6个月进行估计,
有望最低实现全年200万辆高阶智驾车型销量,占整体550万销量预期的35%。
3、智驾硬件需求:分100、300、600的算力平台讨论
智驾域控:100的芯片采用orin N或地平线J6M,300采用单orinx,600采用双orinx。
摄像头:采用12个摄像头,包含4个环视,8个前视,仍是粗略对市场均价的预期约100元,ASP1200元。供应商包括内部、舜宇、联创等。
激光雷达:用0-3个激光雷达,仍是粗略以市场均价为预期,单颗约1-1.5k,预计15万以上的300车型均配备1个或以上,则在智能车销量中占比有望达到50%。供应商以外部为主,有禾赛、速腾等。
毫米波雷达:采用5个,ASP约500元(假设理由同上)。
超声波雷达:采用12个,ASP约300元(假设理由同上)。
4、供应链弹性标的
智驾域控:比亚迪电子
激光雷达:禾赛科技、速腾聚创
高速连接器:电连技术
重点标的:
1、比亚迪:智能化、高端化、出海化。
- 业绩的确定性在2025年非常强,但并非投资的核心矛盾。
-
我们预计核心矛盾是站在2025年看2026年的预期,这依靠的是智能化、高端化、出海化的巨大预期差。
- 智能化:
除10万元以下的海鸥海豚可能是选配,其他高速NOA或采取全系标配策略。
- 高端化:
产品有竞争力,但细节做的不到位,重点关注N9端的变化,或是最大的预期差。
- 出海化:
去年H1海外提前备库应对关税导致H2批发减少,但上险在环比提升,主要的原因在于月供调整+扩店+DMI新品:
① 月供调整:欧洲消费者买车主要看月供而非ASP,其受到利率、贷款期限与保值率等影响,举例而言:海豹U在德国起步价4.49万欧(约人民币34万元),大众ID.4起步价3.69万欧(约人民币28万元),按5年贷款、年利率3%计算月供分别在5800、4800元人民币左右。而若比亚迪降低利率、提供更长的贷款期限,有望实现与ID.4相近的月供;或是提升保值率,从而让消费者接受更高的月供。
② 扩店:以英国为例,上半年25家店,10月45家,预计今年扩到100+。
③ 新品:DMI车型海豹U的上市带动销量增长,预计今年上半年出海将有超预期的表现。
2、比亚迪电子:最受益于比亚迪智驾放量,兼具高确定性和高弹性。
- 预期差之一:
比亚迪供应链虽内化,但比亚迪电子其实真正承担的是供应链国产化的角色,而非在消费电子时期“没有技术含量组装厂”的刻板印象。
比电车端业务预计约75%收入来自于母公司。2025比亚迪10w级车型配备高阶智驾,带动公司智驾域控出货量大幅增加(预估份额达到80%,ASP约3.5k)。
2025的弹性不仅来自巨大的智驾的量,更重要的是来自产品的升级,从低毛利的座舱(中控屏为主),走向了中毛利的预控,和高毛利的热管理、智能悬架。
我们预计公司25年新能源汽车业务收入达到316亿元,净利率6%,净利可达23亿元,预计占比35%,是一次质变。
- 预期差之二:
AI不仅是组装,或有机会切入液冷和电源模块。当下,消费电子业务贡献主要收入,积极拓展与苹果的空白业务合作,收购捷普后相对高毛利的钛合金中框业务占比有望提升。新型智能产品由于户储收入下降,全年板块收入预计小幅下降。
往未来看三年,最大的机会仍是公司具备供应液冷模块、电源模块、机架等供应能力,目前已在样品准备阶段。
风险提示:技术发展不及预期、竞争情况加剧、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费用控制不及预
期。
正文:
1.1. 加速补齐短板,组织架构调整反应管理层决心
目前比亚迪支持高阶智驾的车型较为有限。
23年初仰望、腾势切入高阶智驾量产,24年7月、9月新款海豹、25款汉作为海洋和王朝网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上市,售价20万级别。
目前为止仰望U8、腾势N7、25款海豹 、海狮07 EV、25款汉都推出了高阶智驾版本,主要算法供应商是Momenta和大疆,芯片采用英伟达和地平线。
去年以来20万以上的新车型基本都有了高阶智驾版本。
杨冬生带领的规划院下,李锋负责智驾方案,韩冰负责量产交付。11月原负责高阶方案的许凌云已提离职,其带领的天璇团队与原李峰带领的主攻中低阶的天狼团队整合。新团队中,据芯流汽车报道,杨臻负责感知,规控由原小鹏的刘懿负责。
1.2. 规划10-20万车型上高速NOA,20万以上车型上城区NOA
Dipilot 100计划采用自研方案
,基于rule-base,以实现快速落地。
300采用Momenta成熟方案,目前Momenta搭载于上汽智己的L2++方案性能已跻身行业第一梯队
(能够实现无图城区NOA);
600采用Momenta或华为方案
,保证比亚迪高端车型的竞争力。
考虑到车型改款周期,以及产能爬坡问题,以稳态月销*6个月进行估计,
有望实现全年200万辆高阶智驾车型销量,占整体550万销量预期的35%。
在12.10的工信部390批申报车型中,比亚迪的多款车型几乎均涉及选装/标配内后视镜安装底座、后视镜摄像头以及翼子板摄像头。
甚至包括了海鸥和海豚:两侧后视镜上均有2颗摄像头;同时两侧翼子板有额外的摄像头。
我们推测很可能10万元级别的车型(如海鸥、海豚的高配版)很可能也将支持城区记忆领航乃至全场景领航落地,超出之前预期的“10-20万上高速NOA,20-30万上城区NOA”。
1.4. 比亚迪智能化供应链:高阶智驾车型放量,催生大量智驾零部件需求
智驾硬件需求:分100、300、600的算力平台讨论。
1、智驾域控
:100的芯片采用Orin-N或地平线J6M,300采用单Orin-X,600采用双Orin-X
。
2、摄像头:
采用12个摄像头,包含4个环视,2个前视,4个侧视,1个后视,1个车内。预计单个均价约100元,ASP1200元,供应商包括内部、联创、舜宇等。
3、激光雷达:
用0-3个激光雷达,单颗约1.5-2.5k,预计15万以上的300车型均配备1个或以上,则在智能车销量中占比有望达到50%。供应商以外部为主,有禾赛、速腾等。
4、毫米波雷达
:采用5个,ASP 500元。以内供为主,外部有承泰、中科、博世等。
5、超声波雷达
:采用12个,ASP300元。以内供为主,外部有奥迪威等。
域控、摄像头、激光雷达为ASP高的主要部件,我们主要沿这三个方向寻找标的。
比亚迪电子作为比亚迪的子公司,承接了母公司大部分智驾零部件供应。
参考目前市场上售价最低的支持高速NOA的车型:宝骏悦也plus,10.38万元。广州车展上市的25款宝骏悦也Plus,改变了此前只有顶配搭载智驾的策略(旗舰版9.38万元,智尊版10.38万元),标配了灵眸智驾2.0 Max,直接定价10.38万元。
①不全系标配,通过不同版型价差区分,例如秦L分搭载/不搭载高速NOA的版本,前者售价增加4-6k,可基本覆盖BOM成本。汉全系支持高速NOA,但分搭载/不搭载城市NOA的版本,前者售价增加3-6k,亦可覆盖BOM成本增加。这种情况下,
表观看起步价没有上涨,而智驾带来的额外加价在消费者能接受的范围内,既照顾到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又不影响单车利润。
②全系标配,例如秦L全系上高速NOA,实际定位价格带的中枢可能略有上移(类似宝骏悦也plus直接去掉丐版),隐含了BOM成本的增加,同样也不影响单车利润。
1.6. 比亚迪智能化供应链弹性测算:25年与中期空间展望
对于销量假设:
按照全年500万辆,80%的智能化车型占比,考虑上市节奏不同全年约200万的增量。中期视角下,未来比亚迪1000万辆销量,国内600、海外400万,假设国内全部为智能化车型(硬件降本,软件平台化,智驾渗透率提升快速普及)。
2.1. 新能源车业务:智驾域控弹性最大,热管理、智能悬架等收入快速增长
智能座舱:已实现中控屏100%独供,跟随销量增长。
我们预计25年新能源汽车业务收入达到316亿元,同增60%,占公司总收入15%。净利润达到23亿元,占公司总利润35%。
我们以各业务对标公司毛利率为锚,测算比亚迪电子车端业务的利润率水平:预计25年综合毛利率达13%,期间费用率6%,车端净利率7%。
2023H1业绩超预期,公司逐渐摆脱疫情后影响,汽车、消费电子等业务快速增长,同时公司宣布收购捷普新加披公司及配套中国业务,夯实消费电子基本盘。
2024年3月开始,公司股价上涨主要来自于PE抬升。
3月英伟达推出Blackwell平台,公司此前已与英伟达合作多年,并在其10月发布的供应链采购名单中,10月后股价上涨由比亚迪全面推进智能化预期而来,公司承接大部分智能化零部件供应,具备收入和业绩兑现能力。
2.4. 整体复盘:随母公司扩张步伐,新能源车业务迅速上量
消费电子业务收入高,利润率低
,80%左右的收入为组装业务,毛利率仅个位数,盈利能力较低。2023年公司收购捷普中国业务,完善果链零部件布局,并积极拓展与苹果的空白业务合作,目标提升毛利率双位数的零部件业务比重。
新型智能产品看服务器业务,预计26年后利润起量。
由于户储收入下降,全年板块收入预计将小幅下降。往今年看机会在于供应英伟达服务器零部件,毛利率约20%,但收入绝对值较低,业务尚处于放量早期。
新能源汽车业务受益于母公司乘用车放量,收入增长迅速。
公司主要供应智驾、座舱零部件,热管理以及悬架系统,伴随母公司销量上升,业务收入迅速上涨。伴随出货量的提高与规模效应,毛利率预计25年将达到14%,未来有望进一步提高。
2.5. 整体复盘:毛利率波动较大,
期间费用率稳定,净利率有望提升
毛利率20年短暂冲高后下滑,期间费用率保持稳定。
公司20年毛利率由于口罩生产、新能源车销量增长等原因提升,21年在原材料价格上涨、防疫业务收缩等背景中下滑,23年已修复至8%左右。
净利率目前处于较低水平,随汽车和服务器业务收入提升逐步改善。
盈利水平较低的消费电子组装业务占比逐年提升(从18年50%左右提升至21年的80%,到目前接近90%),导致净利率保持在2-3%,往后看,毛利率10-20%的汽车和服务器业务收入提高,有望带动净利率上行。
新型智能产品中AI服务器有望贡献较大增量
:英伟达服务器产品预计去年通过验证,今年会开始贡献收入。服务器业务包括本体和零部件产品,零部件毛利率高于本体,24年贡献约10亿左右收入,主要来自内地的客户。预计25年达到20亿收入,增长主要来自服务器本体销量的增长,若能够取得大订单,收入将有机会进一步增长。
消费电子业务稳中有增
:海外大客户和安卓业务份额趋于稳定,金属零部件业务过去在高端机中保持良好份额,未来可能从利润端释放。后续在 A客户中的新品类扩展可能带动消费电子业务板块增长。
技术发展不及预期:
若比亚迪自研算法研发进度不及预期,将影响我们的判断。
竞争情况加剧:
智能驾驶领域竞争者数量较多,竞争烈度较高。后续行业需求扩张可能会吸引更多竞争者进入、加剧行业竞争。
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
若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将影响我们的判断。
费用控制不及预期:
随着公司营收规模持续扩大,利润对费用率的敏感度提高;若未来公司期间费用率控制不当,可能会使公司利润不及预期。
现开放投研情报群体验名额,更多投研情报服务,请往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