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法律读库
法治新媒体阅读管家,传递常识,启迪法治。Less is More,少即是多。每日向用户推送优质法律类文章1至4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小纽美国法律咨询  ·  超详细!深度解读移民局最新EB-1申请政策, ... ·  2 天前  
Kevin在纽约  ·  几乎人人住别墅的国家,车到是很一般 ... ·  4 天前  
小纽美国法律咨询  ·  800-685-NYIS(6947),你的美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法律读库

读不够的历史 唱不衰的法治

法律读库  · 公众号  · 法律  · 2017-04-05 06:49

正文

文/张能

春秋时,子产在郑国执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成文法公布于众,让老百姓知道,就是子产做的事情。还有一件事情,唐朝的韩愈写了一篇文章来歌颂,叫作“子产不毁乡校”。

那时,有个地方叫“乡校”,人们在里面议论。你一句我一句,话多是非多,恐怕有时也难免也会脸红脖子粗。

于是,有人跑到子产那儿说,毁了这个乡校,就可以清静了。

子产说,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就算看上去是“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每个人发表自己的观点,哪能说议论多了呢?言论和河流一样,是不能堵塞的,如果堵塞了,国家就会衰败。

跑过去跟子产提“毁乡校”建议的人,也许也是出于一片公心,在他的眼里,毁了自由纷纭的乡校,会有好的安宁秩序。但是,显然子产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他心里清楚,好的秩序的基础是什么,长治久安的根本是什么。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他很清楚“自由与秩序”的关系。

在子产的执政下,郑国治理得井井有条、欣欣向荣。历史经验充分证明,子产的眼光更为深远。

所以,韩愈写了文章歌颂“子产不毁乡校”,说他自己第一个崇敬的古人是子产。大唐盛世,气魄宏大,不太拘泥于一家之说,而且就算以古非今,子产也是比孔孟更古的古人。因此,韩愈说他第一个的崇敬的古人是子产,是过得去的。

要说子产,人是标准的古人,但这种思想,却可以说是现代的思想。思想的古今,是不可以时间早晚来论的。

 “子产不毁乡校,有话但说无防。传统文化复兴,不止孔孟老庄”。如果有一种学问叫作“国学”,那么,它当然不能只指一家学说,甚至不单单是指先秦诸子百家的经典,在乡野之中,老百姓中间,也有许多传统的学问和历史的经验,可供现在的人借鉴参考。

 “秩序比自由更重要,或曰责任先于自由”,这种命题判断,有没有道理,有多少道理,既使从概念到概念,抽象而论,也先要看怎么样来定义“秩序”“自由”“责任”,譬如自由和责任,就并不是一个先后的关系,自由不是不负责任,相反,自由是每个人为自己的言行承担责任。但是,抽象而论,还是不如看历史经验来得直接。

从“子产不毁乡校”这个历史经验,便可以看到“自由与秩序”的关系,其实也可以看到“民主和民生”的关系。子产保留了乡校,老百姓有了议论民生的自由,这个民生问题,便能够通过老百姓自己的努力,得到比较好的解决。而法律,便是去保障老百姓自己努力的种种权利,这种种权利的基础,便是“乡校”议论、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

顺着上面这两个命题说下来,再来看下道德与法律

民生问题,就是老百姓吃饱穿暖的问题。不少地方耕地有限,光靠种田,靠天吃饭,要养一家人还是有问题,要过上好生活就更难。自然条件差的地方就更不用说了。除了种田,老百姓便自己想办法养鸡养鸭,养猪养羊,甚至挑担经商,来补足家用。这其实便是经济上的民主。

但是,有一段时期,不允许老百姓自己养鸡养鸭。这样一来,老百姓就不能靠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来解决自己的民生问题。因为自己动脑筋想出办法也没用,想出来没用,说出来没用,因为没有法律保障的权利让你去付诸实施。于是,一家一户出问题,整个民生也就出问题。

为什么不允许老百姓自己想办法谋生呢?

归根结底,其实也就是因为一种道德观或者价值观。这种道德观认为,由着老百姓自己谋生,养鸡养鸭,养猪养羊,鸡生蛋蛋生鸡,不仅鸡会生蛋,鸭也会生蛋,母猪也会生一窝小猪,发展成经商办企业,会导致一种不道德的结果。由此,这种老百姓自己谋生的做法,也便是不道德的行为。世界上很多地方,欧洲,亚洲,都曾经有过这样一种道德观念。相应的便会有一种维护这种道德观的法律制度。也就是说,在这种民生大问题上,就不是什么“道德比法律更重要”的问题。

与上面这样一种道德观相对的,也是一种道德观。这种道德观认为,不让老百姓自主创业是不道德的,经商办企业,追求物质财富是一种个人权利,也是一种社会责任。而老百姓要能够自主创业,就必须得拥有属于自己的财产。历史经验已经证明了,哪种道德观更有利于民生。

所以呢,抽象的说“道德比法律更重要”,就是看上去站在道德高地,实际上这种话没有太大意义。

人类社会历史几千年,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早就已经证明了,没有法律保障人的基本权利,“道德”往往会成为人压迫人、人迫害人的工具,例如中世纪欧洲的宗教裁判所,十七世纪的美国塞勒姆审巫案等等。

精神和物质的关系,其实也与上述问题相关。人要想办法谋生,要过好日子,这些办法首先便是出现在脑子里,出现在精神世界里面。要科研,要创新,要想出不同的办法,要敢想敢干,先便得没有精神上的顾虑。否则,四个字“奇技淫巧”,就可以让人的创新想法歇菜。

现在社会比较丰富的物质,得益于精神世界的自由。精神世界里面的想法,虽然无法直接产出物质,但是能够更有效地运用现成的物质资源,产生更大的效益。没有精神的自由,就没有物质的丰富。单就企业家的创业而论,虽表面看是“物质主义”,但到了一定阶段,精神的满足就变得更重要,精神与物质是互相交融。

当然,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去做生意、去创业,有人想画画,有人想唱歌,有人想写小说,有人就喜欢自己付出、助人为乐。人除了要有追求物质财富、创业的精神自由,还有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神需求。但问题也不是精神与物质相比,哪一个更重要;真正的问题是,当人们追求物质财富的个人权利受到贬低和限制,没有法律的保障,同时期人的精神世界也会受到抑制。

  • 黄永玉在《比我老的老头》中写道,林风眠(著名画家)去世后,来到天堂门口。

    上帝问:“干什么的?身上多是鞭痕?”。

    林风眠回答“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