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會學會社
在这个「理论通胀」「诸神相争」的时代,「社會學會社」倡导问题意识与现实关怀,致力社会进步与文明赓续,专注社会 (学) 理论领域经典文献的分享传播。欢迎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军武次位面  ·  专柜900+欧美爆款卫衣1折大放价,价格炸,库存少 ·  16 小时前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  北方公司携多款新产品亮相第十七届阿布扎比国际防务展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社會學會社

“巫术研究”专题回顾

社會學會社  · 公众号  ·  · 2024-04-29 20:00

正文



专题导言


本专题旨在对巫术研究进行挂一漏万的呈现,试图通过例举巫术研究中的若干重要文献片段,描摹出人类学、社会学、以及中国学者对于巫术研究的图景。


首先,第一部分(No.1-No.6)将聚焦于人类学视角的巫术研究。欧文·戴维斯编著的《巫术的历史》向我们介绍了人类学中巫术研究的若干关键时刻。进而从泰勒、弗雷泽、马林诺夫斯基和列维—斯特劳斯再到大卫格雷伯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学家是如何对巫术进行定义、解构、及能动性的分析。考察巫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式、社会功能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其次,第二部分(No.7-No.9)将着重于社会学的视角下对巫术的研究。我们将从涂尔干的《宗教生活基本形式》、韦伯的《中国的宗教 宗教与世界》到顾忠华的《巫术、宗教与科学的世界图像》入手,探讨巫术与社会结构、权力关系以及文化认同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社会学的分析框架,我们将深入探讨巫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功能、影响及其与社会变迁的关联。


多数情况下,学者们将“巫术→宗教→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发展的普遍路径,将巫术作为一种具有完善个人、组织社会、成为象征的存在。但是这种界定是基于西方历史事实所作出的抽象归纳,巫术的发展在中国可能更为复杂。


最后的第三部分(No.10-No.12)将聚焦于中国研究者对巫术的研究。我们将从杨清媚对于陶云逵占卜研究的分析,林富士对于中国古代巫觋的社会形象与政治形象的讨论,再到李泽厚巫史传统的阐发入手,探讨古代中国的巫术实践,归纳巫术在中国文化和社会中的演变与影响。


此外,编者还选择了两篇当代巫术研究的有趣文本,一份是关于“网络女巫”们的处境,数字化的巫术实践使得她们的知识交流不再艰难,另一份借由We Have Always Lived in the Castle这部名小说,对巫术的失效和日常生活的实践进行酷儿情动的分析。


鸣谢


专题策划人:阿土




文献列表



后来,人类学家对“自传式民族志”和“体验式人类学”进行了局内人的研究,试图证明魔法在现代西方的重要性、影响、现实性,以及在现代西方社会如何为巫师和仪式魔法师的生命复魅。最近万物有灵论的研究迫使人类学家不只要“思考事物”(think about things),而且要“透过事物思考”(think through things),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到土著人社会中巫术和魔法的社会复杂性。社会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盖尔(Alfred Gell,1945-1997年)提出“魔法会导致事情发生”,而不同文化中巫术和魔法的广泛实践表明,这正是人类理解世界的方式。对于世俗的西方世界和其他文化来说,巫术和魔法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并无二致。



一些遗留的观点,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之中,逐渐变得互相分离,最终倾向于互相抵触,对这些观点加以考察,也许通过一种最荒唐的幻想的历史的认识才能了解其中的大部。这种幻想曾经迷惑了人类,那就是魔法的信仰。若以民族学的观点来看待这种神秘力的科学,我将举出这种学科分支的一些例证,用以说明精神文化的进程。魔法在历史中的地位,简言之如下:它按其基本原则来说乃是著名的文化阶段之最低阶段。那些很少参与世界智能发展的低等种族之间,魔法还完全有效地保留着。从这种水平开始,对它还可以向上追溯,因为蒙昧人的许多手段和习惯毫无重大改变地、远远地继续保留着它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流逝,新的手段发展起来了。然而就是这种新旧的混合物在最新的文化民族中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但是,在那些进步的社会习惯于把自己的意见服从越来越确切的以实验为基础的检验的时代,神秘行为下降到纯粹遗留的地步,在我们的环境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它的处在这种状态中的大部分。



上一章所搜集的事例,可能足以阐释交感巫术两个分支的一般原则。那两个分支我们曾分别命名为“顺势巫术”和“接触巫术”。我们看到,在前面所列举的某些事例中,首先确认有神灵存在,并且还以祈祷和奉献供品来赢得神灵的庇护。但总体来说,这类事例尚属少数,它们只表明,巫术已染上并且掺和了某些宗教的色彩和成分而已。无论在任何地方,只要交感巫术是以地道的、纯粹的形式出现,它就认定:在自然界一个事件总是必然地和不可避免地接着另一事件发生,并不需要任何神灵或人的干预。这样一来,它的基本概念就与现代科学的基本概念相一致了。交感巫术整个体系的基础是一种隐含的,但却真实而坚定的信仰,它确信自然现象严整有序和前后一致。



我们在上文不能不加入关于神话的讨论,因为我们见到神话乃是因为巫术底真实成功或假想的成功而产生的。然而不成功又怎么样呢?巫术虽然凭借强度的欲望或不遂愿的情感所有的自然信仰自然仪式而得到力量,虽然它凭借巫术师所有的个人声望,社会势力与成功等而得到力量;它虽然有这一切的力量,然究竟还有失败,还有破坏——倘若我们不以为蛮野人也同样知道这类情形而且也能加以解说的话,则对于他底知识、逻辑,与他对于经验的把握,便都估价得太低了。



此外,实际情况是,建立这类秩序的方法能够导致一些必要的结果,以便使人类能从一种不同角度来研究自然界。神话和仪式远非象人们常常说的那样是人类背离现实的“虚构机能”的产物。它们的主要价值就在于把那些曾经(无疑目前仍然如此)恰恰适用于某一类型的发现的残留下来的观察与反省的方式,一直保存至今日:自然从用感觉性词语对感觉世界进行思辨性的组织和利用开始,就认可了那些发现。这种具体性的科学按其本质必然被限制在那类与注定要由精确的自然科学达到的那些结果不同的结果,但它并不因此就使其科学性减色,因而也并不使其结果的真实性减色。在万年之前,它们就被证实,并将永远作为我们文明的基础。



大部分20世纪的人类学家都没有把自己看作涉身于根本上是批判性质的计划中的人;直到十年前不到,情况也是如此。自从本世纪初起,主流人类学才倾向于坚持相对化。所以,马克思主义者们因为它所没有歪曲的东西而倾向于发现巫术有问题的地方,大部分人类学家则因为它表面上所做的而认为巫术很难理解。众所周知,巫术很难被相对化。对于进化论者而言,巫术只是错误的合集。对于爱德华·泰勒或詹姆斯·弗雷泽爵士而言,那根本上就是巫术所是的东西:巫术这个“范畴”包含了那一切观察者认为不可能行得通的技术。相对主义者的显而易见的任务就是论证巫术的命题在何种意义上为真。但这被证明是极端困难的;一方面,这让分析者不断忽视了巫术的关键性定义的诸多特征之一所可能是的东西:它的方法总是围绕着一种欺骗、表演与怀疑的氛围。



要想去寻找我们所能观察得到的最原始、最简单的宗教,就必须首先确定宗教意味着什么;否则,我们就有可能冒险把和宗教毫无关联的观念和仪轨体系说成是宗教,或者也有可能会忽视许多宗教事实,体会不到它们的真正性质。这并不是想象出来的危险,我们也不想为了迎合方法上的形式主义而做出牺牲,以下事实就充分表明了这一点:尽管弗雷泽教授在比较宗教学方面是位卓有建树的学者,但由于他没有审慎地注意到我们的上述问题,所以也没有认识到我们下面将要研究的某些信仰与仪式所具有的深刻的宗教性质,根据我们的观点,在这些信仰与仪式中,我们可以发现人类宗教生活的最初萌芽。因此,这是个偏见的问题,我们必须在所有其他问题之前来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并没有幻想去即刻获得那些能够真正解释宗教性质的深刻特征,只有在研究结尾,我们才能确定这些特征。不过,指出宗教的某些外在的和易于识别的标志,倒是可能的和必要的,这样做,将会使我们在遇到宗教现象的时候就能够把它们识别出来,不至于把宗教现象和其他现象混为一谈。下面,我们就立刻着手进行这项准备工作。



正统与异端对于巫术的、泛灵论的观念都采取容忍的态度,加上道教积极的护植,是这些观念得以继续存在、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极具支配力量的决定性因素。让我们来略窥一下它们的影响力。



从我们的讨论里可以了解到,「新兴宗教运动」已成为国内外宗教社会学研究的新议题,不少学者目前密切注意着「全球化」趋势下,这些新兴宗教会有什么进一步的发展。本文在考察了相关的理论文献后,尝试应用其中较有创意的观点,来对本土的经验现象做一番剖析,而我们之所以着重「世界图像」的层次,并非偏好「唯心论」式的解释,毋宁说我们同意韦伯的主张,将「理念」和「利益」看作是不断互相辩证的两股力量。换言之,在实际生活中,巫术、宗教和科学的「世界图像」所以能发生作用,端赖「有着利益关联的理念」和「经过理念阐释的利益」之间的紧密结合,「世界图像」绝不是孤零零地悬在人们的脑海里,就像宗教不会纯粹出自人类的幻觉一样,宗教社会学的任务,不正是要证明这一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