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贯彻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但是有一些党员干部习惯于问经验、求借鉴,缺乏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被称之为“惯性三问”,我认为这种做法,虽然有可能是找经验,但本质是不可取的。我想从以下几方面具体谈谈:
第一、“惯性三问”凸显了一些党员干部“庸懒散浮”的惯性思维和工作作风。一方面,会导致工作缺乏创新,过度依赖过去的经验或他人的做法,可能导致忽视当前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缺乏针对性的创新解决方案。这种“拿来主义”容易使工作陷入僵化,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另一方面,更会让党员干部之间相互推诿责任,将问题解决的希望寄托于过去的经验或他人的做法上,可能掩盖了自身主动思考、积极作为的不足,这甚至可能成为逃避责任、推诿扯皮的借口。三方面,“惯性三问”更忽略了当前的实际情况,每个地区、每个部门、每个时期的情况都有所不同,简单照搬经验可能导致“水土不服”,无法有效解决问题。
第二、我认为“惯性三问”之所以会出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党员干部自身责任意识不强,在工作中缺乏主观能动性,不愿意动脑筋、想问题,更没有攻坚克难的勇气,才想走以往的工作经验。另一方面,体现出当前问责机制还不够完善,有的部门明明该下级负责的事情却要层层请示、层层上交,明明该领导自己拍板的事情却非要召开会议“群策群力”“集思广益”。
第三、想要摆脱“惯性三问”,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是
、
党员干部自身要加强学习与创新,党员干部自身要加强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勇于探索创新,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是
、
党员干部要强化责任担当。明确党员干部的职责和使命,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组织也要哦要求党员干部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主动思考、积极作为,而不是简单依赖过去的经验或他人的做法。
三是
、
组织要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完善决策程序,确保在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包括过去的经验、当前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形成科学、民主、依法的决策机制。
四是
、
有挂部门要加强监督与考核。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对党员干部的工作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对存在懒政、怠政等行为的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形成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