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我爱学逻辑
嘿,我爱学逻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贵州日报  ·  “小镇青年们”为何选择拼多多? ·  2 天前  
每日人物  ·  连微商都嫌弃玛莎拉蒂了 ·  2 天前  
百姓关注  ·  热搜第一!微信又上新功能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我爱学逻辑

【面试每日一练302】“以前是怎么干的?兄弟单位是怎么干的?别的部门是怎么干的?”

我爱学逻辑  · 公众号  ·  · 2024-10-07 11:16

正文

面试 真题

2024

一起面试吧




“以前是怎么干的?兄弟单位是怎么干的?别的部门是怎么干的?”当遇到问题时,一些党员干部就会发出这样的“惯性三问”。有人认为“惯性三问”是在找经验,走捷径,而有人认为这存在背书的现象,是懒政的表现。对此,你怎么看?


01

答题思路

一道综合分析组合题。 一些党员干部的惯性三问有利有弊,要客观分析就事论事全面看待。



02

视频讲解




03

真题解析



基层是贯彻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但是有一些党员干部习惯于问经验、求借鉴,缺乏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被称之为“惯性三问”,我认为这种做法,虽然有可能是找经验,但本质是不可取的。我想从以下几方面具体谈谈:

第一、“惯性三问”凸显了一些党员干部“庸懒散浮”的惯性思维和工作作风。一方面,会导致工作缺乏创新,过度依赖过去的经验或他人的做法,可能导致忽视当前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缺乏针对性的创新解决方案。这种“拿来主义”容易使工作陷入僵化,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另一方面,更会让党员干部之间相互推诿责任,将问题解决的希望寄托于过去的经验或他人的做法上,可能掩盖了自身主动思考、积极作为的不足,这甚至可能成为逃避责任、推诿扯皮的借口。三方面,“惯性三问”更忽略了当前的实际情况,每个地区、每个部门、每个时期的情况都有所不同,简单照搬经验可能导致“水土不服”,无法有效解决问题。

第二、我认为“惯性三问”之所以会出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党员干部自身责任意识不强,在工作中缺乏主观能动性,不愿意动脑筋、想问题,更没有攻坚克难的勇气,才想走以往的工作经验。另一方面,体现出当前问责机制还不够完善,有的部门明明该下级负责的事情却要层层请示、层层上交,明明该领导自己拍板的事情却非要召开会议“群策群力”“集思广益”。

第三、想要摆脱“惯性三问”,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是 党员干部自身要加强学习与创新,党员干部自身要加强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勇于探索创新,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是 党员干部要强化责任担当。明确党员干部的职责和使命,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组织也要哦要求党员干部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主动思考、积极作为,而不是简单依赖过去的经验或他人的做法。

三是 组织要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完善决策程序,确保在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包括过去的经验、当前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形成科学、民主、依法的决策机制。

四是 有挂部门要加强监督与考核。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对党员干部的工作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对存在懒政、怠政等行为的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形成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