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雨磊
《学术与社会》面向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分享论文写作、学术研究等方面的信息与技艺,常设《学术论文写作指引》、《博士论文》等专栏,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特区报  ·  2933.3万人次! ·  3 天前  
深圳图书馆  ·  周末选读 │ 于无声处:黄旭华传(节选) ·  3 天前  
深圳图书馆  ·  施爱东:理想故事的诞生 ·  4 天前  
新加坡眼  ·  新加坡怎么过元宵节?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王雨磊

王雨磊:什么是学习?

王雨磊  · 公众号  ·  · 2021-03-18 13:54

正文

今天谈一谈什么叫”学习“? 这个天天都在说的词,其实背后的涵义非常深刻。
论语 》的第一句话叫做“学而时习之”。
何谓学?其意韵是“从不会到会”的成长过程。就像小鸟学飞,从不会飞到会飞。 何谓习? 习的本意是小鸟扑打翅膀。 引申为操练、尝试和温习、巩固等。因此, 学习,是先学而后习,把一项技能由不懂到弄懂、从不会到会的过程。
那么,反过来,什么是“教”呢?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就是帮助学生、推动学生甚至拉升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过程。
学习是一个内外兼修的过程,必须触及一个人的内心思维系统。所以,所有的学习都必须有一个痛苦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我反对那种一味追求快乐的“快乐学习法”。 学习从本质上是一种挣扎,一种跳出舒适区的过程,这是反人性的,这个过程怎么可能一直快乐呢?但是,当你学会了以后,就会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时的确可以产生“悦”,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
然而,任何突破性的工作,一定会遇到瓶颈,这个时候,老师的作用就关键了。 老师是那个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所谓解惑,直接的作用就是解决学生学习的瓶颈问题。 所以,当你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如果能有老师正确点拨你,那么,你也就提升了,闯过这道关坎了,否则就又会下滑到另外一个认知水平。
但是另一方面,学生必须首先努力冲出自己的舒适圈,尽快来到自己的瓶颈区,否则直接等老师手把手地教,那是不现实的,也没有任何教学效果的。我听说有老师看到学生写不出论文直接代替学生写论文,这不是在帮学生,这是在害他! 孔子说“不愤不启”,如果学生不能够努力到他 的一定限度时,老师就不应该启发他,更不应该自己动手。
一方面,学生如果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抓住那个瓶颈,不停钻研,最终也有可能突破瓶颈,成功晋级; 反过来说老师,老师愿意帮助学生闯关过坎,也很重要。 因为有更多的瓶颈是没法自己领悟的,学生不知道,就是没法知道。
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事情很重要,那就是教学情感。 老师是否爱学生,愿意辅助学生,极为重要。 因为教学生,和自己学习是两回事。 自己学习,是很有提升感和获得感的,而教学生则是在重复自己,教学对自己是没有直接帮助的,它是通过让学生有获得感,从而教师再间接获得成就感。
很多老师搞不清楚这个问题,总是希望每时每刻都能教学相长,那是不可能的,教育主要是重复性付出,是让学生“从不懂到懂”, 因此,只有爱学生的老师,才能忍受这种“无获得感的重复”。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能否享受到学与教的“愉悦”,既需要理智,也需要情感。
·END·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