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唐诗宋词欣赏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所在,学习唐诗宋词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丰田独资公司落户上海 ·  昨天  
王路在隐身  ·  小女孩的日记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唐诗宋词欣赏

《诗经·王风·扬之水》王室衰微,君主孱弱

唐诗宋词欣赏  · 公众号  ·  · 2025-01-02 12:55

正文

一、 王风·扬之水》的创作背景及主旨

西周末年,周幽王疏远亲族郑桓公,重用奸佞虢石父。褒侯 虢石父想立褒侯的外孙姬伯服为太子,昏庸的周幽王竟然真的废嫡立庶, 废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 ,而立宠妃 褒姒 为王后,褒姒所生之子 姬伯服 为太子。

他们还想斩尽杀绝,但姬宜臼逃到了舅家申国。外公申侯,联合鄫国、犬戎进攻周幽王。

在这场大乱斗中,周幽王、郑桓公、虢石父、姬伯服均被杀死于骊山脚下。

申国、鲁国、许国、吕国等诸侯拥立姬宜臼为天子,是为周平王。

虢石父的儿子虢公翰以及西方诸侯,并不认可这个参与弑父的周平王,他们拥立周幽王之弟 余臣 为天子,史称周携王(周携惠王)。

东周出现了长达二十一年的二王并立的局面。

申、许、吕(甫)三国,本是同族,他们皆是姜姓诸侯国,是东周初年周平王的坚实后盾。

西周初期,楚国刚刚建立还很弱小,东周初年,已经逐渐强大起来,经常骚扰中原南部的小国,如申国、吕国(甫国)、许国。这些诸侯国后来都被楚国吞并。

申国是周平王母亲的宗国,许国、吕国也是自己的政治盟友,为了保存自己的政治势力,周平王不得不派兵驻守这些诸侯国,以抵抗楚国的侵扰。

但是东周王室已不复天子威仪,号令不动天下诸侯,楚国日益强大,野心勃勃,自己所能调动的兵源有限,致使这些远在他国戍边的将士,迟迟得不到轮换,常年驻守外地,与家人分离。

加之周平王不施仁政,不能安抚其民,民众更不愿为这样的君王卖命,他们想逃离前线回到家的心理,就越发的明显了。

这便是《王风·扬之水》诞生的背景。

《毛诗序》: 《扬之水》,刺平王也。不抚其民而远屯戍于母家,周人怨思焉。


二、《王风·扬之水》的诗歌解读

王风 ·扬之水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何为“扬之水”?即 激扬之水

不知大家有没有见过山中的小溪。就是在小溪的浅滩处,水很浅,流得很 快,下面有很多小石头,所以水面波浪不断,还伴有那种清脆激昂的水流声,此之谓 扬之水 ”。

激扬之水,从岩缝间涌动而出,奔走于山川之间的激流川濑。山里干枯的树枝、柴火,亦落于水中,随着水流一起向下。

到了浅滩处,河面变宽,水流变浅,加之底部有石头阻挡,这些树枝、柴火就会被挡住,在这里越积越多,形成了“束薪”“束楚”“束蒲”。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

《诗经》中,彼其之子,大多含有讽刺的意味。

例如:《魏风·汾沮洳》 其之子,美无度。 《毛 诗序》 刺俭也。 其君子俭以能勤,刺不得礼也

《曹风·候人》 彼其之子,不称其服。 《毛诗序》: 刺近小人也。共公远君子而好近小人焉。

彼其之子,翻译过来是:他那个人呀。非常的口语化,本身就有奚落讥讽之意。而大多数翻译者,却将这里的,彼其之子,认为是戍边战士的妻子,是十分不当的。戍边战士携带女性家眷,这不合礼制。

第二句说,我的妻子,没有与我一同戍守申国。这显然是一句废话,纵观《诗经》全部,从来都是妻子在家中等候在外行役的人,没有说妻子和丈夫一起行役、戍边的。

这句明显是在抱怨,周平王没有实行轮换制度。国内的那些人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戍边,害得我们在三国之间流转,得不到休息。

周王朝的戍边是有期限的,到期就要轮换,一般期限为一年。例如,齐襄公 派遣 连称、 管至父到葵丘驻守,约定瓜熟时节前往,到明年瓜熟时节派人去替换。就因为到期没有人替换,连称、 管至父联合公孙无知,策划叛乱,杀死了齐襄公。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日日夜夜思念呀,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故国呢?


三、《扬之水》比兴含义的辨析

诗经·国风 中有三首 扬之水 ,搞明白意象,有助于我们了解其他篇章的 扬之水 》。

激扬之水,空有“洸洸溃溃”之声,却没有浩大的水势,连一捆干柴都漂载不起。若是“河水洋洋”之势,别说一捆干柴了,大船也能轻松推动。

扬之水,主要表达的是“主弱”,即君主失去了应该有的“势力”,变得羸弱不堪。

此篇,周朝经过周幽王之乱,平王东迁,王室已不复天子威仪。二王并立的情况下,以西虢国为首的西方诸侯不承认周平王的合法地位,即使晋国灭了周携王后,他们与周平王的关系也是紧张的,并没有之前那样融洽。 这在 《王风·葛藟》中将有体现。

东方诸侯,郑国、齐国、晋国,周王室别说指挥了,往往还要看别人脸色行事。周王室几次想干预晋国内部事务,趁机为自己拉拢势力,最终也无济于事,挡不住晋国的崛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