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42章经
思考事物本质 | 创投圈教科书式必读公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滨州市场监管  ·  密集发声!外资金融机构看好中国科技发展前景 ·  11 小时前  
滨州市场监管  ·  密集发声!外资金融机构看好中国科技发展前景 ·  11 小时前  
中金研究院  ·  CGI深度 | ... ·  12 小时前  
中金研究院  ·  CGI深度 | ... ·  12 小时前  
我是腾腾爸  ·  价值兑现,太难了!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42章经

A16Z 的三亿美金与我的区块链观 | 42章经

42章经  · 公众号  · 科技投资  · 2018-07-16 05:02

正文


区块链这件事到底靠不靠谱,是不是泡沫?


这个市场太鱼龙混杂,会不自觉的让一批理性的人下意识远离,那我自己做快速定性判断的方法是:


当身边靠谱的聪明人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的时候,非常大概率的是他们看到了一些我还没有发现的事情,而且这件事并不只是泡沫而已。


从张首晟教授的丹华资本下重注开始,到现在市场上的一线基金都在布局区块链已经不是秘密,红杉、IDG、经纬、BAI、策源、顺为、晨兴等传统股权基金都已经在这个赛道出手,其中有几家还相当的积极。


上个月底,美国的 leading VC A16Z 正式发布了自己的一个高达 3 亿美金的区块链基金,这条消息也在 VC 圈引起了不少争论。


在他们的那篇基金发布文章里,有一个类比非常有趣,他们说:


We believe that just as the last three megatrends -- mobile, social, and cloud -- intersected and reinforced each other, so will the next three megatrends -- next-gen computing devices, AI, and crypto.


我们相信新时代的三大趋势“下一代计算平台、AI 和数字货币”,会像上个时代的三大趋势“移动手机、社交和云”一样,相互交叉彼此增强。


由此可见,A16Z 已经把区块链抬高到了一个怎样的高度。


不管是红杉、IDG、经纬 还是 A16Z 的合伙人,他们信息质量、信息处理能力和在这个事情上所花费的时间肯定都远超于我,那跟着他们一起走一程,总归不会出什么大差错。


所以,我们做了区块链的课程,我也自己研究了一圈区块链,最后发现其实大多数人根本不需要去想太多玄妙的东西,区块链最主要的特性和应用就是以下三点:


第一,是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


互联网的发展先让人们怀疑银行柜员存在的价值、然后则是怀疑银行门店存在的价值,而区块链则让人直接怀疑银行本身存在的理由。


五年前,A16Z 合伙人 Chris Dixon 说他对区块链感兴趣的原因,就是因为银行这类中心化的交易机制下,每年手续费等收益就有 5000 亿美元,而这些成本完全可以用去中心化营造信任的区块链技术来抵消。


再有,其实很多传统互联网企业的早期运营就像一个 NGO 机构,完全不盈利,就是烧钱补贴,而到了后期又像万恶的垄断机构。这样的中心化机制,就很难让企业和用户长久站在一起。


但我个人觉得,目前大多数关于去中心化的说法都是非常理想主义的。在我看来,一个成熟的商业社会一定是效率第一的,去中心化则一定是牺牲效率的,所以我认为未来更可能的模式是:


用偏中心化的方式运营,用去中心化的方式建设生态并进行利益分配


这就好像 EOS 发展到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很像美国选举制度一样,运营上最终还是要追求效率的,不然就是颠覆商业本质认知了。



第二,ICO 模式对 IPO 的改变



如上图所示,ICO 其实可以简单理解成是一个无监管无规则的面向大众的 IPO 市场。


在这个定义下,ICO 当然有一定的价值,但我认为对个体来说,这个第二点更多也是伪命题。


如果平台无监管、项目无约束,那么一定绝大多数的公司是会价值归零,最终会消亡。而个人如果参与到 ICO 中,就好像参与了之前火过一阵的股权众筹一样,从本质上来讲都不合理。


股权投资本来就是一个讲究技巧和运气的事情,美国的很多个人投资人早就看懂了这件事,所以美国早期天使投资都是一大帮人一起合投来分摊风险。


后来,美国还有人做了一个网站叫 Angelist,本来也是做股权众筹,让个人可以通过平台投资项目,但后来也发现不靠谱,还是改成了让个人通过平台注资给优秀的投资人,成为基金的 LP。


所以我认为未来区块链投资市场更是如此,但凡是理性的散户,都应该极大化的分散投资组合,来应对 ICO 风险,但这样一来,就还不如把钱投到基金里,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所以,我不赞同散户通过 ICO 或币圈二级市场来进行任何炒币行为,但我鼓励散户把钱科学的投给专业投资机构(或对某几个币种进行少量价值定投配置),我觉得这才是更理性和科学的做法。



最后,说完了我并不是那么看好的前两点特性之后,其实第三点才是我最看中的区块链带来的机会,那就是智能合约下的通证经济。



简单理解,类似支付宝的运作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中心化的智能合约场景,也就是如上图所示,把一套纸面合同的规则变成不可更改自动执行的代码。


而通证设计则是人们利用智能合约去设计一个机制,让相关利益方(尤其是用户)能够通过一定的行为而获得相应收益。


其实,在做传统股权投融资市场时,我就一直在想一个问题,那就是互联网到底有没有让这个商业社会变得更好?


我们假设左边是原来的传统市场,大家发展了很久都比较稳定的平分市场,每人 100 份,总盘子就是 1000。那这个时候互联网公司用自己的方式去让利做垄断,最终第一名占领了 70% 市场,比之前的企业赚钱多了,但相应而来的是对整个市场规则的破坏,还有对总市场交易额的缩减(当然从用户角度来说,是变得更好更便宜了)。


所以,对于很多传统企业的人来说,上个世纪的互联网人就是野蛮人,本来可以大家都好好赚钱,非要损人利己。


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为了争夺市场,大家的野蛮人指数也在不断提高,很多付费产品变免费、免费产品又变补贴。


但这里有个有趣的事情,就是互联网的模式下,不管是免费还是补贴,大多时候企业是在想办法帮用户省钱,但是人们对于赚钱的敏感度是远远高于省钱的。


所以,也有人会做“工作属性”的产品,就是用户完成了哪些行为就奖励什么直接激励,但这对于用户来说,就像找了一份工作一样,诱惑还是不够极致。


直到区块链和 ICO 出现,这些破坏规则的人进场,就像上个世纪的互联网人一样,天不怕地不怕的把整个社会关系都变革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让用户变成了股东,可以享有未来所有公司主体收益的分成。

比如最近最经典的某区块链交易所的案例,用户只要在该平台上交易就能获得代币,而拥有代币就能享有该平台每天的收入分成。


所以可以说,互联网是通过帮用户省钱来破坏规则获取用户,而区块链是通过帮用户赚钱来实现这一点,更进一步的破坏了互联网企业的规则。


而且互联网企业发展到今天,很多时候已经变成了既得利益者,要让已有的公司主动把自己到手的利润分出来给用户,是件不能想象的事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