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新质生产力产品方面,中国其实有极强的竞争力,包括新能源汽车、绿色能源设施等。”陈弋指出,这领域品牌大多经历过国内市场的内卷洗礼,拥有独家的技术和经验,且绝对不可能是粗制滥造,价格上也并不低廉。他相信“
这类产品出海的进程势必会逐步塑造中国制造‘质量优秀、价格合理’的形象
”。
伴随着中国政府多年来提倡中国制造品质提升、中国企业在价值链上不断攀登,海外对中的刻板印象有所改善。但陈弋也表示,
由于某些特定的消费者端电商平台的存在,在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同时发起低价产品促销,有可能导致“质次价廉”的印象卷土重来,这不得不引起中国品牌的思考。
据 Google 携手凯度发布的“2023 年中国全球化品牌”报告,许多中国全球化品牌都在迎接大批潜在消费者,数据显示有 45% 的全球消费者在调研中并表示“可能会考虑”中国品牌,35% 的全球消费者表示会“认真考虑”,而有 20% 表示“不会考虑”。显然,
目前海外消费者对于中国品牌和产品的态度,虽不至于还停留在刻板印象,但也大多持有观望态度。
如何扭转中国品牌在海外的形象,是每一个出海的中国品牌需要思考的问题。
对此,任思远指出,无论是软性产品还是硬性产品或服务,都要注重体现中国特色或展示我们自身的创新,并以本土市场消费者能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改变固有偏见。陈弋表示,打造优质的产品和打造一流的品牌是相辅相成的过程。这其中不止产品的性能和性价比,还包括了企业形象、企业责任、雇主品牌、员工体验等多方面的因素。而在这方面,很多中国公司方向正确,但长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