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不会等你#
#每周多一点超越#
彭萦:
没事我就看看心理咨询师临床指导的书。不是自救,也不想成为咨询师。就是觉得这些东西迷人。何况读了之后看美剧的姿势还能大涨呢,呵呵。
假日推荐 |《超越自卑》打破「五岁定终身」的魔咒
by 张恒哲
「一个人在五岁之前,其生活经验已经决定了他(她)成年后解释自身遭遇和回应的方式,对于『对这个世界和自己应该期待些什么』有了基本的答案。」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思想最成熟的1932年写出了《超越自卑》一书。他认为,由于身体缺陷、骄纵、忽略所引起的自卑,有可能摧毁一个人,使人或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异常。但另一方面,自卑也有可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
一、要点
什么是自卑?阿德勒在本书中提出的定义是,「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
人类生活在「意义」之中,每个人为自己构建的「生活意义」各不相同。但是,思考生活的意义,不能忽略三个基本事实:
(1)人类生活在资源贫瘠、物少人多、竞争激烈的地球上;
(2)个人很脆弱,受到种种限制,在多数情况下无法单独地完成自己的目标。假如一个人孤零零地活着,并且想只凭借自己的力量来应付一切问题,他只能面对失败和灭亡;
(3)人类有两种性别,个体和人类集体生命的存续都必须依赖于这一事实。由于这一事实的存在,人类社会才产生了爱情和婚姻这两种联系。
由上述三个基本事实进行延伸思考,我们可以发现,其实人类在生活中遇到的大部分问题都可归为三个类别:职业、社会合作、亲密关系。
我们常常希望改进目前的地位,这种想法可以说是一种广义的自卑感。在理想的情况下,我们能通过这种心态的驱使改造环境、改善自己,从而获得安全感、建立优越感。这也是人类生存和进步的主线。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为了摆脱自卑选择了错误的方式和目标,问题就随之而来。当人们在职业、社会合作、亲密关系这三个方面频频遭遇问题,他会表现出一种自卑的人格气质。
非理性的自卑何以让人无法自拔?阿德勒认为,一个人在五岁之前,其生活经验已经决定了他(她)成年后解释自身遭遇和回应的方式,对于「对这个世界和自己应该期待些什么」有了基本的答案。作者将器官缺陷、娇纵、忽视归纳为儿童时期最容易碰到的三种问题。存在以上问题的儿童,他们在早期获得安全感优越感的方式可能是强调自己的身体缺陷、依赖他人的肯定、哭闹淘气以引起他人注意等等,缺乏通过自己正常努力或是奉献、对别人发生兴趣和互助合作来达到目的的成功经验,并更容易感受到挫败。结果在之后的生活中,错误的「行为-目的」环路不断被强化、放大。
那么,一个人应该如何超越自卑?阿德勒从教育者和治疗者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的。作者否定了遗传或者性压抑决定性格的观念,认为自卑是有希望被纠正的。简而言之,人们需要判断哪些行为其实是自卑的表现,患者的潜在愿望是什么,患者的哪些早期经验造成了现在的错误反应模式,然后向患者指出错误所在,鼓励其建立正确的反馈模式——即作者通篇强调的「合作」,以达到一种利人利己的普世价值。
具体而言,阿德勒强调母亲在养育孩子的关键作用:第一步,母亲爱护孩子,让孩子与外界建立一种初步的、积极的联系;第二步,母亲将孩子的兴趣转移到父亲身上,引入另外一个合作的角色;第三步,母亲引导孩子进一步扩大社会接触,对他人产生兴趣。然而作者也认为比教导父母可行性更强的是对教师进行指导,鼓励教师在学校生活中发现孩子的问题,判断孩子的真正需求,与家庭合作加以引导。
二、启示
《超越自卑》一书给我的启示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由于自卑感总是会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但是其目的往往却不在于解决问题。争取优越感的动作总是朝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起来或避而不谈。个人限制了他的活动范围,苦心孤诣地要避免失败,而不是追求成功。他在困难面前表现出犹疑、彷徨,甚至是退却的举动。他的自卑感会变成他的精神生活中长久潜伏的暗流。
在阿德勒的启发下,我对自己的「最初记忆」进行了分析,其结果与书中观点一致。这种对「海量回忆」的「有限选取模式」,足以窥见到我的思维模式和潜意识中的某些特点,是认识自我、解剖自我的一个门径。
另外,阿德勒在书中介绍了几个精神病案例,足以引起我的重视和警觉。
1923年,在奥地利出现了一个病例。患者在家中排名老么。幼年时,由于他的体能和智能都比不上他的哥哥姐姐,体育成绩和学习成绩较差,有时还需要靠抄袭哥哥的作业来应付老师。一日,他向父亲坦白自己的抄袭行为,并表露了深深的负疚感。父亲不但没有责罚,反而表扬了他的诚实。结果,这个意外的事件,让他找到了优越感的替代品——依靠忏悔获得道德层面的「胜利」。
他的潜意识获得了这样一个信息:虽然我的身体孱弱,成绩较差,但是我有强烈的罪恶感,这是我比众人优越的地方,所以我不必锻炼身体,提高成绩,只需要保持这种罪恶感,就能够在道德层面傲视群伦。
成年后,他的这种异常心理得到了反复强化。他在教堂做礼拜时,当众痛哭流涕,对耶稣像行五体投地大礼,深刻揭露自己的「罪行」,得到了教友们的尊重和爱戴。再后来,他赤身裸体在家中行走,暗示自己身体已经变得强壮,不再比兄长们孱弱。最终,他走向了自己的归宿——精神病院。
由上述案例可见,某些狂热的宗教信徒,可能是具有强烈自卑感的心理异常者。他们必须明白,在职业、社会、亲密关系这些层面遇到的挫折,只能直面事实,通过长期努力克服障碍,而不能依靠宗教信仰来体现自己那所谓的「道德优势」,获取虚妄可笑的「优越感」,最终自取灭亡!
三、批评
《超越自卑》一书是个体心理学的重要典籍,久负盛名,但亦有缺憾。
第一,阿德勒的思想内容虽然相当丰富,能够对人类生活及成长的细节深入探讨,不过他的理论只是由几个基本概念组成,再加上几个个案而已,没有构建一个完整的系统,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第二,阿德勒认为从自卑感到优越感或安全感的追求主宰着一切行为,这可能是一种确定论,忽视了随机因素的作用。
第三,阿德勒认为人必须与异性合作,把通过婚姻的形式存续生命作为重大责任,这似乎是受到其犹太教徒身份的影响。如果此说成立,则耶稣和佛陀何以自处?在留下身体血脉和精神血脉之间,何者对人类的贡献更大?
第四,阿德勒过分强调「合作」的价值,忽略了「孤独」的价值。通过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旁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我们知道,人在群体中,智能和道德水平往往会急速下降,变成受人愚弄和操纵的「木偶」。如果在这样的群体中强调「合作」,有何意义和价值?因此,我仍然服膺于卡尔维诺在《树上的男爵》中的隽语:「一个人只有远离人群,才能真正和他们在一起。」
四、蛇足
「批评」中的第三和第四段,是我内心的真实想法,还是潜意识为了强化固有的思维模式而制造的巧妙谎言?我无法确定,因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实在是太复杂了。我不知道自己究竟在想什么,我不知道自己究竟相信什么,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人根本就不了解真实的自己,这是现实世界中最大的荒谬。正因为如此,心理学才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值得我们投入巨大的热情进行研究。这门学科现在还处于青春期,远远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
本文授权转载自豆瓣的@张恒哲
小播报
彭萦十一在纽约和旧金山看看消费品。如果你在湾区或纽约留学,之后想马上回国工作,做品牌、运营、供应链,我们聊聊吧。
我们是做茶包的,搜索微信服务号 Zee Tea 可以看见我们与众不同的产品和理念。
我们知道为什么年轻人现在都不喝茶,这里是不一样的茶,最酷的茶。
想聊聊就在微博私信勾搭我 @彭萦
今天我做了什么改变
彭萦她以前做创业公司的高管,现在做CEO。有的同事从没有任何那个领域的工作背景到总监级别,可能只要一年;有的人工作了两三年了还是停留在原地;而有的人才工作了一两个月,老板就想让他走人。
升职快,还是慢,靠的不是拍马屁,天天说「老板你说得太对了」,也不是费尽心机在老板面前秀自己的能力和成绩,更不是用心理学的那套技巧来逼迫老板给他升职加薪。
那怎么样的人升职快?怎么样的人升职慢?在上期语音中,彭萦和改变自己的会员聊了聊她最愿意给哪三种人升职。
以下是改变自己的会员对彭萦20160918期语音《为什么有的人升职快?有的人升职慢?》 的反馈。
@会员 小超
内在驱动力应该是一个人成长最最重要的东西,在很多人都在把自己的成败归结于环境的同时,我们却另辟行径,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把自己的成败归结于外在环境本来就是一种借口,为自己失败找的最恰当的理由。成功者从来都不是随大流的,不是大多数,而是那些那些能够洞察先机,保持自我的少数。
@会员 mmm
这期声音好好听!记得暑期在一家韩国小企业实习过,刚开始给我的工作是找收据再把相应的收据贴在别的纸上,刚开始怕两个月光贴这个白白浪费时间,后来摆正心态做了之后marketing部门上司就开始派我做别的事了。听了语音后发现我当时应该把接到的每件事无论难不难都细心对待,有点小后悔。
@会员 江山有待
非常认同彭萦女士对职场人的分析,对工作的态度、工作中表现的理解力和细致度都是一个人良好职业素养的体现,同时作为职场的老板如何识别真正有才华能力的人也应该从这几个方面来看,如果一个人不在工作中锻炼自己的正确的执行力一定走不远,如果一个老板不是凭着员工真正的职业表现来任人唯贤,这个公司也一定走不远。
想知道会员能得到什么?↓↓↓点击阅读原文,10秒钟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