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麦子熟了
麦子熟了,百万优秀青年的聚集地。做有趣的人,交有趣的朋友,去有趣的地方,过有趣的人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夜书屋  ·  经济越不好,什么行业反而更好呢? ·  昨天  
ONE文艺生活  ·  插足、借钱、冷暴力 | 27次友情祛魅的瞬间 ·  3 天前  
青年文摘  ·  请积极夺回线下的生活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麦子熟了

性萧条下的当代成年人:一边需要“性”,一边害怕“性”

麦子熟了  · 公众号  · 美文  · 2020-03-20 21:00

正文




性,是人的天性。
但很多人避讳谈「性」。
最近有一部日剧, 却大胆地谈起了「性」 ——《下辈子我再好好过》。

女主桃江,是一家制作公司的员工,跟我们一样身为社畜的她,白天在公司辛苦赶进度,但晚上,她的生活却是另一番景象。
我们下班时,同事都会问,下班去干吗;
但是桃江下班时,同事高杉梅会问她,又去找男人吗,今天你去找哪一个。

是的,你没看错,哪一个。
桃江同时有5个炮友。她分别以「A、B、C、D、E」命名,这5个炮友各有各的特点和性格。

她可以安排好跟5个炮友的日常生活,每天根据心情和喜好约不同的炮友出去过夜。

她毫不忌讳跟同事谈「性」,甚至分享自己的性需求—— 性欲可是人的三大欲望之一啊。

在她眼里,性是一件及时享乐也是一件光明磊落的事情。
弗洛伊德说,我们的种种行为,都受到潜意识支配,而潜意识,多半又和我们的性欲有关。
所以, 承认自己需要 「性」 ,一点也不可耻。






但是,桃江的美好生活,从她认识到自己真正爱上A君后开始,就变得不一样了。A君工作好,高学历好高收入,性格温柔,帅,是桃江心目里的理想男友。

桃江甚至会幻想跟A君以后是不是能在一起,所以一度地想取悦A君。
她可以接纳A特别的性癖,比如A君会绑着她,看她不拿筷子直接舔蛋包饭,A君就很性奋:

A君性致一来,会突然来找桃江,桃江每次都欣然接受,从不拒绝:

因为知道A有点变装癖,桃江在公司就换好衣服直接去A君家。

但是她得到的,是A君直接告诉她,自己早就已经有了女朋友。而跟桃江出轨的原因,就是女朋友无法满足他的性癖。
此时,桃江并没有因为A君有女朋友而彻底醒过来, 反而难过地问自己,如果换一种方式认识,结果是不是会不一样。


这个时候的桃江,已经彻底失去自我了。
在A君眼里,桃江吸引他的,只有「性」;
而在桃江眼里,却把这些都当成了「爱」。
桃江的苦恼,被高杉梅看在眼里。高杉梅不理解,也无法同情桃江。她直接说桃江过于贪心: 明明是炮友,却想要有进一步的发展,也太贪心了吧。

有人看完这个日剧说,从桃江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一边是令自己愉悦的性,一边是自己喜欢的男人。大部分女性两者都想要, 但是往往在男人眼里,只有性。



这让我想起来之前很流行的一句话: 自从学会性爱分离,我过得舒服多了。 性爱分离,真的能提高生活的幸福感吗? 能。
豆瓣上关于性爱的话题,有一个女生讲了自己的故事:她有一个固定炮友。平时也没什么交流,两个人的聊天记录不外乎这几句话:
——今晚去你那里?
——好
——有点想你了。
——我也是。
他们会说恋人间的情话,也经常在一起过夜,但是两个人很默契地不谈及其他。她清楚地知道, 自己是喜欢这个炮友的,但是她仅仅是喜欢跟他在一起make sex。
而且,这一点也不妨碍她有喜欢的男孩子。她说,性是性,爱是爱。我需要性,但也不妨碍我追求爱。因为性并不指向爱情。


就像美剧《性爱大师》里,女主弗吉妮亚·约翰逊反思性爱对于女人到底意味着什么,说的那段话:
「时尚杂志永远告诉女性,如果你们在床上和谐,一定是因为相爱并且适合结婚。但现在我明白,性就是性,即使美好的性,也不一定指向爱情和婚姻。」
但大多数女性,目前并不能做到性爱分离。为什么呢?
人类学家海伦菲舍尔认为,性高潮,能产生多巴胺,而多巴胺是与爱相关的,多巴胺也能产生依赖,这就是为什么在和某人Make love之后,女性会觉得跟这个男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然后因性而爱。
很多人渴望性,于是,快餐式性爱越来越多,但在过程里,却把自己也陷进去了。这其实是一种自我消耗。


《性爱大师》的作者托马斯·梅尔接受采访时说:性易懂,爱难测。
享受性,但不能被性主导,更不能最后变成畸形讨好。我们需要性的出发点,应该是处于对自我的取悦,而非处于讨好男性。
这才是性的积极意义。
但摸透这个道理的同时,不知不觉,性也变得越来越稀缺。




2018年12月的《大西洋月刊》发表了这样一篇标题为 「The Sex Recession」 (性萧条) 的文章。
性萧条这个词,慢慢被我们熟知。性萧条时代,也在不知不觉中到来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