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外滩教育
中国K12国际教育领先媒体。为基础教育阶段中国学生提供择校、能力培养、海外升学等专业国际教育资讯。助中国家长实现教育突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教育之江  ·  图说 | ... ·  2 天前  
教育之江  ·  图说 | ... ·  2 天前  
霸州消费广场红  ·  高考时间公布! ·  2 天前  
理想国imaginist  ·  直播预告|任剑涛教授空降,现场亲签 ·  2 天前  
理想国imaginist  ·  直播预告|任剑涛教授空降,现场亲签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外滩教育

如何帮孩子打通“自我”和“世界”,这项能力该尽早让TA具备!

外滩教育  · 公众号  · 教育  · 2019-06-21 07:00

正文

看点 2018年,“全球胜任力”被PISA列入评价体系,这使得其成为广受关注的热词。但如何才能让概念落地,真正提升孩子的“全球胜任力”?下文从PISA评估框架与PBL项目式学习两个方面,介绍了培养全球胜任力的方向和方法。


文丨周滢滢   编丨Travis


在国际教育圈,有很多热词, “全球胜任力(Global Competence)” 是其中之一。


随着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将“全球胜任力”纳入2018年的测评框架,“全球胜任力”这一全球性的能力,就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成为国际教育和未来人才培养的重要话题。


一直以来,PISA就特别注重对非认知能力的评估,在阅读、数学和科学这三门主要测试领域之外,越来越重视对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信息素养等方面的测评,与时代保持同步。


而“全球胜任力”的提出,正是OECD(世界经合组织,PISA主办方)逐渐认识到: 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会参与到更加复杂和多元化的社会中,已经不再是一种“奢侈的能力”,而是一种紧迫的需要。


这种迫切需要的能力包括:“研究地方、全球和跨文化问题的能力,理解、欣赏他人的观点和世界观的能力,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进行开放、适当和有效互动的能力,为可持续发展目标采取行动的能力”。



全球胜任力图解


我们所熟悉的IB国际课程,所提出的核心素养,同样包含对全球性概念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认知和思考,以及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更别谈,世界各国的雇主也都在呼唤着那些,能够适应多元交流环境,拥有跨文化技能和批判思维,能处理复杂问题的未来人才。


可以说,“全球胜任力”这一能力的提升需求,已经很现实地摆在了眼前。


但是,“全球胜任力”就像很多国际教育圈的热词一样,大家在明白它的重要性的同时,却又往往不得法门,实践起来不知从何下手。


今天,趁着新一轮的PISA结果公布之前,外滩君带着大家扒一扒,这听起来很宏观、很遥远的全球胜任力,究竟怎样和我们的日常学习相结合?它又对学生和老师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从PISA评估框架,看“全球胜任力”


每三年一轮的PISA测评,到现在已经做了八轮。截至目前,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中生参与了测试。


每一轮PISA测试都有 阅读、数学和科学 这三个主要的测试领域。


从2003年开始,PISA越来越关注对传统认知能力的突破,逐渐增加对问题解决能力、协作问题解决能力、以及财经素养等非认知能力的评估。


2018年,PISA又新增了对“全球胜任力”的评估。具体评估方式,则分为 认知评估 问卷调查 两个部分。



往期例题


1.认知评估


认知评估,目的在于在 考查学生能否批判性地审视全球问题的能力。


学生不会被问“过去30年全球气温的确切变化”,等类似知识性的问题,而是评估学生能否批判地阅读,有关全球问题的新闻报道,识别传播中的刻板印象; 能否认识到外部环境对个人观点,乃至世界观的影响;以及是否能在跨文化背景下与他人交流互动。


具体如何考查呢?


学生可能被要求从几个信息源中选择最权威的一个;评估某一篇媒体报道文章中的陈述,是否具备确凿的证据;讨论一份否认气候变化存在的新报告等。




2. 问卷调查


这一部分,主要 考查学生对 全球性问题的熟悉程度,和已有的全球化技能,以及学校是否提供了相应的学习机会。


在调查问卷中, 学生将回答他们对气候变化、贫困、贸易和移民等全球问题的熟悉程度;对一些全球化问题持有的态度;以及他们对其他文化的兴趣,是否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问卷还将询问学生,在学校有什么机会发展其全球竞争力。


比如,学校是否提供了学习其他文化和探讨全球问题的机会;是否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语言和沟通技巧?是否提供了文化多样性的活动和校外活动?


此外,这一评估还将 调查教师和学校领导,询问他们是如何将全球、国际和跨文化视角融入整个课程、教师培训和课堂活动中。




从这两个方面的评估内容,我们不难发现, 全球胜任力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知识学习,它包括态度、技能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的维度。


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思考的是: 如何帮助学生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以便和那些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人互动?教会学生如何批判性的,负责任地使用媒体信息和社交媒体平台?如何提升教学内容的全球视野,让学生对全球化问题有全局的认识和思考?


不可否认,对这种复杂能力的评估,并不容易,也有很多人对PISA究竟能否有效衡量各国学生的这一能力表示担忧。


但是,PISA所提出来的评估框架,却可以为各国的教育政策制定者、一线教育工作者,关于如何培养“全球胜任力”,提供方向和参考。




PBL如何提升“全球胜任力”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目前全球风靡的教学法,也是培养全球胜任力的重要教学工具。


在PBL学习中,需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一个有挑战性的学习项目,合作过程中,学生还要充分考虑他人的观点,有效地沟通和互动。


这一学习过程,正有利于构建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的 “全球胜任力”


为了促进PBL项目式学习更好地开展, OECD和亚洲协会全球教育中心,还在联合出版的《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培养全球胜任力》一书中,提出了 SAGE框架 ,提醒PBL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四个方面:



“SAGE”框架


1. S- Student Choice

学生选择


老师要给学生自主选择权,由学生来选择如何开展他们的项目,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2. A- Authentic Experiences

真实的体验


学习项目应该是为了解决某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从而真正对实际生活中发挥价值;且在项目过程中,得到一系列真实的体验和反馈;


3. G-Global Significance

项目主题的全球性


这意味着学生要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全球都普遍存在的问题上,并能采取有效的行动,为解决相似的世界性难题提供参考;




4. E-Exhibit to a Real Audience

展示给真实的观众


学生应该有机会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向真实的观众展示。在这过程中,他们能收到真实、有意义的反馈,以改进接下来的项目学习;


为了更直观了解,在这里举一个PBL学习如何提升“全球胜任力”的例子。


美国伊利诺斯州Naperville市高中社会研究教师,赛斯·布雷迪,布置的一项春季作业是,让学生在全球背景下研究某个宗教问题。


作为研究的一部分,每个学生都必须创作一件艺术品、一部电影、一篇书面论文、一次宣传活动、一本儿童读物或手工制品,来展示他们所学到的东西,并寻求有经验的人给予批评和反馈。


完成项目后,学生还要写一本关于研究成果的儿童读物,由两位专家审阅过,然后读给更小的孩子听。


布雷迪说:“对他们来说,把学到的东西提炼成一本书,然后给目标读者带来真实的阅读体验,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类似的全球性问题还有很多,包括消除饥饿和贫困,清洁水和卫生设施,采取气候行动,建设智能城市等,都可以成为PBL的学习项目。


虽然,这些全球性问题听起来十分宏观,但是都可以转化为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实际问题。


比如,全球性的贫困问题,可以转化为“我所居住的镇上的贫困是什么样的?怎样才能减少我住地方的贫困现状?我的解决方案对世界各地的贫困地区有参考价值吗?”


美国著名的创新学校High Tech High的创始人,Larry Rosenstock表示:“让城市成为文本,这种基于地点的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景观,机会和经历。


Larry Rosenstock


以PBL项目式学习而闻名的 High Tech High ,一直将学生所居住的城市或社区,作为更大的教室,由学生参与到某一项调查活动中,以培养他们对全球性问题的认知。


比如,引导学生对家庭成员进行访谈, 调查“我的家人来自哪里? ,并 创建家族史上重大事件的时间表和迁徙地图,与图书馆提供的数字化资料进行比较, 那么,他们对全球移民问题的认知,也会因为与生活的息息相关而加深。


High Tech High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带着对世界运作方式的主观偏见来到教室”。


如果他们没有真正理解和参与其中,仅仅了考试目的而学习,就无法深刻掌握这些全球化的概念和信息。




改变传统教学和学习方法


OECD教育主管 Andreas Schleicher 曾表示,学校没有必要开设新科目来学习“全球胜任力”,在科学、历史、人文等课堂中,都可以建立这一能力。


也就是说,对这一能力的培养,需要教育者努力将全球化视角,融入到现有课程中,从每个学科的角度进行探索。


这就需要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将全球胜任力的培养,与每一天的课堂发生联系。


OECD和亚洲协会全 球教育中心,提到的下面这些方法,可供借鉴。



Andreas Schleicher


1. 构建包容的课堂文化


为了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教师需要创造一种课堂文化,在这种文化中,学生可以放心大胆地猜测和表达观点,甚至是与老师不同的意见。


因为,只有成为具有批判性的思考者,才能更好地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成为全球公民。


来自比利时鲁汶-林堡大学的教育家Mieke Van Ingelghem认为: 教师需要扮演促进者的角色,挑战学生改变他们的世界观,使学习者能够质疑他们所看到的世界。


“当学生给出了‘正确’答案时,永远不要停下来,而是问他们是否有另一种视角,另一种观点,另一种解释,另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来激发批判性思维。”




2. 开展有序的讨论和辩论


课堂讨论,是一种常见的开放式教学。老师可以通过发人深省的视频剪辑,或有争议的图片或文字,来刺激对全球性话题的讨论。


在有组织的讨论中,学生需要引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注意倾听。


讨论的课堂还有一个好处: 让学生具有更开放的思想,理解他人持有不同的观点,从多种角度,加深对全球性话题的理解。


而辩论,更是一种特殊的课堂讨论形式,不仅提供学生对全球性问题的多元视角,同时帮助学生练习沟通和辩论的技巧。


比如,课堂上让学生分成“支持”和“反对”的两组,各自论证“全球贸易对所有人都有好处”或“贫困是不可避免的”这样的观点和主张,确保学生真正理解正在学习的内容,而不仅仅是能够复述。




3. 多关注新闻时事


全球化学习的另一种常见的方式,是讨论全球发生的新闻事件,将它们与课堂主题联系起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