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塔
青塔-大学从未如此有料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塔  ·  归国效力恰逢其时,石大诚邀您的加入! ·  16 小时前  
青塔  ·  985学院,迎来新院长! ·  3 天前  
高校人才网V  ·  大连财经学院2025年诚聘海内外优秀人才公告 ·  3 天前  
高校人才网V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5年诚聘特任副研究员( ... ·  2 天前  
青塔  ·  中央发文: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青塔

百廿浙江大学:树我邦国,天下来同!

青塔  · 公众号  · 大学生  · 2017-05-19 15:40

正文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

在今天2800多所中国高校中,有百年历史的不多,办学历史达到120年的,更是屈指可数,浙江大学就是其中之一。

2017年5月21日,横跨三个世纪的浙江大学,将迎来双甲子华诞。

求是书院创办人林启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时任杭州知府林启创办求是书院,这是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也是浙江大学前身。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北洋政府将浙江高等学堂更名为浙江高等学校。1927年在浙江高等学校原址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次年更名为浙江大学。1952年,在全国院系调整的浪潮中,浙江大学由原来的综合性大学被拆分成单科大学;1998年,曾经从浙江大学分离出去的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回归浙大母体,共同组建了新的浙江大学。

从求是书院一路栉风沐雨,历经西迁的流亡办学以及建国后分治与四校合并,浙大虽命运多舛历经沧桑,仍然发展成中国最顶尖的高校之一。

竺可桢掌校13年,浙大被誉为“东方剑桥”

浙江大学老校长竺可桢

有人说:民国时期,中国有两个最好的大学校长,一个是北京大学的蔡元培,而另一个就是浙江大学的竺可桢。

1936年,在地质学家翁文灏以及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的联合推荐下,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正式成为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随即开始大刀阔斧对浙大进行改革,引进大批优秀教授。自此,浙大迎来了百年历史上最著名的校长。

1937年8月13日,竺可桢称为浙大的第二年,中日淞沪会战打响,战火很快波及浙江。

在中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老校长的领导下,浙江大学从1937年11月开始从杭州往中国内地西迁,先后经浙、赣、湘、粤、桂、黔等六省,行程近2600多公里,于1940年初,到达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并在遵义、湄潭、永兴等地坚持办学长达七年之久,史称“浙大西迁”。

西迁途中的浙大教师们

西迁办学时期,浙江大学集聚了竺可桢、苏步青、陈建功、王淦昌、卢鹤绂、束星北、谈家桢、贝时璋等一批在国内外颇具盛名的科学巨人;同一时期,浙江大学还培养出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叶笃正、谷超豪和程开甲。

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日子里,浙大科学家在《自然》《科学》等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10余篇高质量文章。

竺可桢担任浙大校长13年,在颠沛流离的战争环境下,浙江大学奇迹般地从抗战前只有文理、农、工3个学院16个系的地方性大学,一跃成为有文、理、农、工、法、医、师范7个学院27个系的综合性大学,成为中国最好的几所大学之一,被誉为“东方剑桥”。

竺可桢两个问题。来自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

几度分和,成中国最顶尖高校之一

1952年,国家进行院系调整,浙江大学作为当时仅有的几所综合型大学,也被拆分成了多所单科性大学,部分系科并入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省外高校,其中留在杭州的院系拆分成了四所大学——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中浙江大学

经过院校调整,浙大由解放前7个学院27个系的综合性大学,变成只剩电机、机械、化工和土木四个系的一般高校。浙大原有的150余名正教授几乎全数被调出或者是解聘,仅剩余23人。

诺大一所浙大经此调整,地位一落千丈,此后的浙大甚至多次落选全国重点大学。

这个境况的尴尬,使得1956年高教部杨秀峰部长到浙大做中国高等教育的报告时,也不得不说,1952年的院系调整,把综合性的浙江大学拆散了,变成单纯的工科大学,对浙大,对浙江来说,是很大的损失。杨说对于一所学校,校风至关重要。而好校风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浙大有很良好的求是校风,是国内不多的知名学府,如果当时不将她拆散,而是完整地保留下来,也许意义更大。  

四校合并成立“新浙江大学”

1998年9月15日,曾经从浙江大学分离出去的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等四所高校回归浙大母体,共同组建了新的浙江大学。浙大由此也成为中国学科最齐全、综合实力最强的高校之一,成为首批9所列入国家“985工程”高校之一。

曾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在《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中谈到大学合并时,认为“浙江大学是个成功的范例”,并说“该校合并以后,教师实力、学科结构、学校的扩建、办学规模、教学科研水平等方面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百廿华诞 快速奔向世界一流

四校合并近20年,浙大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等方面取得了非常多的成绩,仅2016年一年不少发展数据更是超过很多重点高校历年的总和。

  • 学科建设成绩亮眼:2017年5月ESI最新数据显示,浙大共计8个学科进入ESI前100位,居内地高校第一;5个学科进入ESI前50位,居内地高校第一;共计有7个学科进入前1‰学科,居内地高校第一。18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居内地高校第二。

  • 高端人才大幅增加:在全国高校争创一流大学之际,高端人才的竞争与争夺已然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在青塔统计的2016年中国高校高层次人才排名中,浙大位居全国第三,包括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4人(全国第一)、千人计划创新人才5人、国家杰青获得者9人以及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

    在青塔统计的2016年中国高校新增顶尖青年人才排名中,浙大更是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包括第12批和13批青年千人入选者73人(全国第一)、国家优青17人(全国第二)、青年长江学者14人(全国第二)。

    此外,浙江大学还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文科资深教授各一名、26位浙江省“千人计划”引进人才、22位求是特聘教授、2位文科领军人才等高端人才。仅2016年,浙江大学新增的高端人才就达到几百人。

  • 科研实力强悍无匹浙江大学作为国内科研实力最顶尖的高校之一,无论是在科研经费、科研平台、科技成果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高校最前列:

    科研经费方面,浙江大学2016年到款科研经费35.18亿元,居全国高校第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69项,立项数居全国第二,资助总金额达5.58亿元;牵头首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4项,总经费9.34亿元;获得国家社科基金36项。新增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居全国高校第一;

    科研平台方面,浙江大学2016年新增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4个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国家级科研平台,新增1个“111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此外,由浙大学牵头建设的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已被列入“十三五”国家优先启动的10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

    科技成果方面,浙江大学2016年共获得13项国家科技奖,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9项,居全国高校第一;近五年以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得35项国家科技奖(通用项目),总数居全国第二,和清华大学一起遥遥领先其他高校。

    高端论文方面,2016年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CNS三大期刊及其子刊发表论文24篇,PNAS论文2篇,被SCI收录论文5974篇,居全国高校第二;

    授权专利方面,2016年全年获得授权专利2150件,其中发明专利1628件,居全国高校第一;转化科技成果220项,知识产权收益1.35亿元,专利转化率保持全国高校前列。

    在人文社科方面,2016年共发表SSCI收录论文382篇,位居大陆高校第四名;A&HCI收录论文53篇,稳居大陆高校第一名。

  • 创业氛围火爆异常:很多人都知道,在杭州,有两大知名的创业派系,一个是阿里系,另一个就是浙大系。

    根据教育部75所直属高校发布的《2013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而来的大学生创业率,其中,浙江大学本科生创业率最高,达到4.16%,远远超过第二位次的1.38%。

    在全国数十万大学生参与的首届和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浙大学子表现也非常优异。首届大赛中,浙大获全国总冠军,另外还斩获1项金奖和集体奖。在第二届大赛中,浙大4支参赛团队荣获3项金奖1项银奖。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浙大系A股上市公司董监高(不包含独立董事)有426人,其中现任董事长、总经理级别有118人,其他董监高(不包含独立董事)308人,426人共掌控258家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88715.02亿元。

    创新创业的氛围也造就浙大毕业生超多的个人财富。《2016胡润百富榜校友会特别报告》显示,浙大校友以38人排名第一,远超其他高校。

  • 社会捐赠超数十亿:浙大校友不仅有钱,对母校也是非常慷慨。2017年以来,随着校庆日的来临,浙大收到的校友和社会捐赠已达数十亿元,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中。

    3月3日,浙江集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向浙江大学捐资2000万元人民币;

    3月25日,微医向浙江大学捐赠1亿元,设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

    5月3日,由浙大校友发起成立的上海遂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捐赠设立“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遂真教育发展基金”,将持续10年共计捐赠11亿元;

    5月9日,由浙大校友发起的总规模为120亿元的母基金成立,母基金管理公司浙大未来创新投资管理公司承诺连续12年捐赠人民币12亿元;

    5月12日,由20位浙大企业家校友发起的Z20基金正式成立,首期规模达10亿元,Z20基金承诺连续10年捐赠人民币10亿元;

    5月16日,浙江通策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签订协议,从2017年起,连续10年共计捐赠人民币2亿元;同时浙江通策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吕建明校友个人捐赠价值达5900多万的百年桂花树;

    5月16日,浙江五洲新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浙江大学捐赠1000万,支持学生创新创业;

    5月18日,新和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向浙江大学捐赠7000万元人民币,用于支持化学前瞻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数我邦国,天下来同

再过2天,浙江大学就将迎来120周年校庆。建校120周年来,浙江大学一直被人所称道的,除了培养了数十万社会栋梁人才,产出一大批重量级科研成果外,海纳江河、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树我邦国的浙大精神,一路传承不息。

1938年11月19日,在广西宜山,浙大老校长竺可桢主持校务会议,会议决定以“求是”为浙江大学校训,并决定请著名国学大师马一浮写校歌歌词,并由著名作曲家应尚能谱曲。浙大1938年创作的校歌,即使今天听来,依旧感怀: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

惟学无际,际于天地。

形上谓道兮,形下谓器。

礼主别异兮,乐主和同。

知其不二兮,尔听斯聪!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

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

习坎示教,始见经纶。

无曰已是,无曰遂真。

靡革匪因,靡故匪新。

何以新之?开物前民。

嗟尔髦士,尚其有闻。

念哉典学,思睿观通。

有文有质,有农有工。

兼总条贯,知至知终。

成章乃达,若金之在熔。

尚亨于野,无吝于宗。

树我邦国,天下来同。

(《浙江大学校歌》新版MV来源: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