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一直是厂商讳莫如深的行为。
根据需求法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一商品的价格越低,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越大,而商品的价格越高,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越小。所以,降价是促销的最有力手段。
但是,降价往往会给消费者留下产品过时、销售不畅、质量缺乏竞争力等印象,甚至会在无形中降低顾客对品牌的认知。
降价可能会伤害品牌形象,那不降价呢?不降价,后果更严重。产品滞销将进一步演化成库存积压,不光影响现金流,对品牌形象也是沉重的负担。比如,联想CEO杨元庆在MWC 2017 会场上表示,他有时候半夜看电视,发现有的电视购物上推销的是联想多年前的手机,这严重影响了联想的品牌形象。
所以,降不降价,降多少,这是一道比看起来要难得多的题目。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吗?松下幸之助在《经营的本质》一书中提到了一种:当商品滞销时,不要勉强降价销售,不妨暂时休息一下,等市场形势出现好转的苗头时,再竭尽全力利用各种机会和条件来开辟市场、扩大销路。
不过,仔细分析会发现这条解决方案并不适用于智能手机市场。智能手机迭代迅速,用户换机周期大概是19个月,厂商3-4个月就要推出新品去抢新客户。这也意味着“暂时休息”并不能等到市场形势好转,只会让自己的处境更艰难。
厂商在处理降价这件事情上也要小心翼翼,争取达到消费者觉得降价合理的效果。做的最好的当属苹果了,从产品发布到在新一代iPhone上市价格一直很坚挺,很少降价。国产厂商没有苹果这么霸气,但像华为、小米等厂商在降价上处理得也不错,很少引起用户的反感。
回看一下罗永浩的话,“如果T1低于2500,我是你孙子。”很多人都把老罗的这句话看成是自打自脸的笑话,但我却看到了老罗的挣扎。没人愿意当孙子,可现实很残酷,一边是不降价维护情怀和理想,但产品滞销;一边是不得不当“孙子”,降价促销去库存。老罗的选择大家都知道了,我觉得大家可以娱乐,但不应该嘲笑,这是一个牺牲自我、有责任感的选择。
在降价这件事情上,锤子应该避免短期的大幅降价。情怀和理想是锤子手机品牌的重要调性,而多次降价对品牌的伤害很大。
如何避免短期的大幅降价,在定价环节就该酌情考虑。合理的定价,要有产品和品牌的支撑。定位过高,贸然上攻,产品滞销后再降价清理库存,反而得不偿失。这是为什么国产手机不敢贸然进军高端领域和三星、苹果一争高下的原因。
锤子需要考虑清楚,产品和情怀,到底能支撑多高的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