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腾讯科技”,选择“置顶公众号”
关键时刻,第一时间送达
来源 / 第一财经(ID:CBNnetwork)
内容经授权转载发布
天津市武清区王庆坨镇,被外界称为“中国自行车第一镇”。常住人口4万多人的小镇,六七百家各类自行车整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聚集。
2016年出现共享单车风潮后,产生了千万辆的自行车生产规模,其中大量订单进入王庆坨,给这里的自行车业带来一时间的繁荣。
高度集中的繁荣期和包容期过后,国内各大城市纷纷限制共享单车投放。王庆坨镇的一些承接此类订单的企业被拖欠货款,甚至停产、倒闭。他们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经历了“低谷-爆发-低谷”的倒U型发展之路。而与此同时,此前还能勉强度日的传统单车销售业绩,在共享单车的冲击下,一蹶不振,订单量很难恢复到一年前的样子。“鸡飞蛋打的感觉!”当地一位车企老板沮丧地告诉第一财经1℃记者。但他们也在开拓思路,寻找新机遇。
突然而来的幸福
从京沪高速的王庆坨出口驶下,迎面首先看到数块自行车产品的广告牌,山地车、电动车、童车等品种应有尽有。这里便是王庆坨镇。
王庆坨镇目前有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企业六七百家,其中整车企业100多家,其余为零部件生产企业,可生产叉架、轮毂等零部件。天津市自行车电动车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天津市自行车产销4225.1万台。当年全国自行车总产量为8005万台。而根据王庆坨镇政府的统计,2016年该镇自行车、电动车产量1500万台。一个王庆坨镇的自行车产量,占到天津全市产量的三分之一强,全国总产量的不到五分之一,“中国自行车第一镇”的称号可谓名副其实。“大工厂、小工厂、家家户户是工厂”是当地的单车企业状态。
9月18日,高速出口附近一间厂房内,粉色、绿色、天蓝色的车架随处可见,车座椅、刹车线等零件也到处都是。虽是下午4点左右,厂房内已无工人,厂长曹健在厂房外同朋友闲谈。
曹健在2015年刚入行时并不曾想到,共享单车这一产品会出现。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曹健入行一年后的2016年4月,摩拜单车诞生。几乎就在同时,ofo小黄车问世。一时间,橙色的摩拜单车和ofo开始在各大城市街头随处可见,“橙、黄双雄”引领的共享单车发展大幕拉开。
王东(化名)的自行车厂在王庆坨镇属于中等规模,车间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工人规模近百,日最大产量可达500多辆。2016年6月,来北京办事的王东第一次见到了共享单车,扫码就骑走,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这样的理念,让王东印象深刻。“我当时就预感这种产品有前途,如果发展得快,未来一定会产生大量的生产订单,有利于推动我们的发展”。仅仅3个月后,王东的企业生产线上开始出现共享单车。
共享单车的发展势头,可以用“火箭式”增长来概括。截止2017年7月,仅用一年多时间,摩拜单车的投放量达到600万,ofo小黄车则达到650辆。1℃记者了解到,ofo小黄车的车辆生产订单主要投放地是天津,当地一些大型自行车企业曾分别接到几十万辆甚至上百万辆的大单。
2016年9月初的一天,王东的手机铃声响起,“我们接到了上百万辆的共享单车订单,自己做不过来,你有没有兴趣承担2万辆?”电话来自王东打了多年交道的一家大型车企,该企业并不在王庆坨。王东没有多考虑,直接答应下来。经过商谈,合作方式为该企业先付30%订金,待车辆交付完毕后,再付剩余的70%。这种模式成为当时共享单车生产订单的主要模式。
订单到手后,王东马上调整了企业的生产线,暂时停产其他产品,全部工人转到共享单车生产。车辆的零件,当地都可以生产,王东拿着订金,又自筹部分资金采购了所需的零件。一个多月后,所有零件全部到位,车间内满眼都是黄色的叉架。所有工人开足马力进行组装。“基本上是半小时组装一辆车,一天组装600辆左右,组装完马上运走”,时至今日,王东回味起那段快马加鞭的生产过程,依然有畅快淋漓的感觉。
2016年11月中旬,2万辆车交付完毕,王东也顺利结款。通过这笔2万辆的订单,王东在两个月内赚了30多万元。虽然订单不是一手订单,但在传统自行车利润整体不高的情况下,这样的“快钱”无疑提振了企业的士气。
一年左右的爆发期
紧随摩拜单车和ofo小黄车,其他品牌的共享单车也纷纷进入市场,试图切走这个市场上的一块蛋糕。小鸣单车、永安行、町町单车等品牌一个个出现。2017年2月,中国自行车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出现的共享单车品牌已达15个-20个,投放的城市达到30多个。
各路共享单车品牌纷纷入市,伴随而来的当然是更多订单,王庆坨自然是共享单车企业的首要采购地。对于共享单车的爆发式增长,天津市自行车电动车协会理事长刘学权指出,共享单车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爆发式铺开,对自行车产业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形成近乎“颠覆性冲击”。而王庆坨自行车商会原秘书长菅顺启也认为,共享单车的出现,这是他入行18年来看到的最大的机会。
2016年9月,共享单车订单开始席卷王庆坨。当年12月,王东再次接到另一家大型车企转来的2万辆订单,此次订单生产,王东的车企几乎进入连轴转状态。与此同时,其他品牌的共享单车企业也现身王庆坨。这一次,王庆坨车企的订单由转包变为一手订单,付款模式依然为先付30%订金。
但共享单车企业的竞争格局在当时就已经明确,后来发展的共享单车企业的体量和规模,无法与摩拜单车、ofo小黄车相提并论。2016年9月、10月间,摩拜单车、ofo小黄车就已经完成多轮融资,融资金额均超过1亿美元。
悟空单车、3Vbike和町町单车这三款共享单车先后在王庆坨采购车辆,数量基本为千辆级别。位于王庆坨工业区的迈卡拉雷公司获得过500多辆町町单车的订单,这款单车的造价高,达到每辆600多元。因此,这个订单的金额也达到数十万元,利润相对可观。
1℃记者获悉,由于王庆坨的自行车企业以中小型为主,产能并不高,共享单车企业少则数万多则几十万的超级订单,一般不会交给王庆坨的车企。即使到了共享单车爆发式发展时期,王庆坨的车企拿到的基本是来自大型车企的转包订单。当地多名车企负责人告诉1℃记者,经过他们的不完全统计,在2016年这一年,拿到大品牌的转包订单、小品牌的一手订单和零件采购订单的王庆坨车企,有30家左右,在当地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但由于这类订单的利润超过10%,获得了企业认同。接到此类订单,停掉其他产品全力投入共享单车生产,成为接单企业的常态。2016年,共享单车的订单总金额应该是千万元级的。
即使到了2017年7月份,共享单车采购降温,一些零星的短线加工、装配订单仍给当地自行车企业带来一些收益。天津喜国盛车业负责人张建忠告诉1℃记者,7月份他的这家小厂接到了5000辆某大品牌共享单车的组装订单。他将厂里的两条生产线合并为一条,待全部零部件送到后,10几个工人同时动手组装。每天的组装量在200辆左右,用了20多天才将这笔订单全部完成。
在接订单之初,张建忠就明确向对方提出,组装完毕交货时,必须是全额现金付款。约定的价格是每组装一辆车为35元。交货时,张建忠顺利拿到17万多元的组装费,他算了这样一笔账,“减去工人工资、场地租金、水电费等开销,每辆车的组装利润大约5元”。20天时间下来,赚到手的纯利润大约是2.5万元。在行业整体低迷的情况下,这笔钱还是很多厂家愿意去赚的。但几名当地车企老板对1℃记者表示,5000辆的订单,耗费了近一个月,赚到2万多元,利润虽超过10%,在早年行情好的时候,大家对这种订单的兴趣不大。
就这样,从2016年八九月份到2017年的八九月份,王庆坨镇的共享单车生产买卖,从春天迅速进入夏天,而后便直接进入了漫长的冬季。
冬天已经来临
经历了一年的火爆发展,2017年3月开始,共享单车市场开始出现分化。“双雄”摩拜单车、ofo小黄车的融资进展顺利。2017年6月份,摩拜单车完成超过6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7月,ofo小黄车宣布完成超过7亿美元新一轮融资。而与之完全相反的是,一些入行不到一年的共享单车企业却已经悄然倒下, 悟空单车、3Vbike和町町单车便是其中的几家。
共享单车企业的破产,直接影响到生产订单的执行,王庆坨的部分车企也没有逃过这个劫难。2016年12月,町町单车就出现了运行困难。迈卡拉雷公司的500辆町町单车订单生产完毕,货还没有发,町町单车运营方就已经宣布倒闭,瞬间给迈卡拉雷带来几十万元损失。从2017年5月开始,各品牌共享单车订单骤减。受此影响,王庆坨一家叉架厂被某共享单车企业拖欠200多万货款,公司运转步履维艰。被拖欠数十万至一两百万不等货款的企业,有很多家。这对于本就运营困难的车企,无疑是雪上加霜。
经营分化后,共享单车投放政策也迎来拐点。2017年9月5日,北京市交通委主任周正宇透露,北京市关于共享单车的指导意见马上就要出台,现在北京约有160万辆共享单车、13家共享单车企业,北京的投放需要有一定数量控制。之前一天的9月4日,武汉市宣布叫停新增投放共享单车。在此之前的6月至8月,上海、广州、杭州、深圳、福州、郑州、南京等城市也已先后宣布暂停新增投放共享单车。共享单车的高温开始消退。
王东在承接两批订单,赚了近50万元后,没有再接到新的订单。传统产品的销路也不理想,王东的企业车间内即使在白天,也仅有十几名工人生产。一名曾承接某小品牌单车订单的同行在电话里告诉王东,不久前接了一个订单,数量是几百辆,由于款式特殊,王庆坨生产不了对应的叉架,最终从河北平乡采购,仅这一项就垫付了20多万元。但装配完的几百辆单车送到半路时,采购方提出暂停这一订单,一下子给这家小车企带来几十万损失,企业目前已经完全停产。对方表示,“这事不想再提了,一提就感觉在往我伤口上撒盐。现在正想办法重新喷漆,然后赶快甩货”。这样也许还能挽回一些损失。
1℃记者获悉,目前王庆坨依然有一些车企可以从其他大企业获得零星转手的共享单车订单。一家目前仍在为某大品牌生产共享单车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转过来的订单,生产数量已经降低到千辆级别,且不定期才能拿到这样的订单,“量小了,订单收入还算较稳定,但订金的比例要涨到50%—60%,最好是全款”。
曹健、张建忠等人明确提出,以前那种垫钱接共享单车订单,特别是小品牌的共享单车订单的方式,肯定是不会再出现了。“这一年肯定是有人被共享单车坑了,这个行业未来应该要转型”。
鸡飞蛋打
曹健的企业规模在当地属于小型,目前主要做细轮自行车,这款车被业内称为“死飞”。曹健对于“死飞”车型,早已经能做到谙熟于心,“这个车型既能生产变速款,也能生产非变速款,轮子也可选择实心和空心”。
曹健的企业主要从事自行车的装配,所有零件均采购自当地的零件企业。他告诉1℃记者,现在市场的主流产品是各种款型的山地车,“死飞”算是山地车的一个变种车型。由于生产规模小,曹健的车厂目前几乎只走淘宝网店销售这一条路,即接到订单后,马上采购零件组装,再通过快递发走。“现在市场饱和了,干着很艰难,一辆车卖200多,也就赚20多块钱”,曹健对于当前的经营大倒苦水。除了利润低,销量也持续下滑,“2年前刚开始干,每天还能发走五六十辆车,现在每天也就十几辆车,断崖式下滑”。由于订单少,曹健将厂里的工人数也减少了一半。
在王庆坨镇,曹健的企业只是当地数百家车企之一,其产品也属于低端产品,但他的车企的经营状况却是当下王庆坨镇自行车业发展状况的一个缩影。
在共享单车出现之前,天津市自行车电动车行业协会进行的2016年产量分析指出,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低端产品成为中小型企业“鸡肋”。中小型生产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受技术条件、市场条件及资金条件的限制,产品结构以低端为主。低端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低利润也使企业仅维持在生存状态,产品结构调整速度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但由于企业生存需要,无法放弃低端市场,“鸡肋”的肉也是肉。
而现在,“鸡肋”上的肉也在缩减。
在共享单车订单火热之后,王庆坨的车企老板们还发现了一个让他们神伤的变化,虽然当时并没有在意。
接到共享单车订单的企业在短期内收获颇丰的同时,当地的车企的传统产品销量受到很大影响。王庆坨的多家车企负责人特别对1℃记者提出,他们认为共享单车的火爆,一度导致了当地传统产品销量的“断崖式下滑”。对此,曹健表示认同,“2016年12月印象最深刻,每天十几辆的发货量就是出现在这个时候”。在当地从事收揽快递业务的朱爽也证实,他共有固定车企客户十几家。2016年12月前,每家的日快递发货量维持在100多辆,2016年12月后,陡然降至二三十辆。
共享单车热潮降温后,使王庆坨的传统产品销售出现一些回暖。曹健的车企最近在恢复,每天的发货量提升到20多辆,距离一两年前的日均发货五六十辆还有很大差距。
王庆坨镇沿街一些自行车展厅冷落萧条。9月13日-17日, 1℃记者观察该镇112国道旁的五家展厅,每家展厅在上午9-11点的高峰时段,进入展厅看车、谈业务的人仅10余人。一家展厅的负责人毫不隐讳门店这种线下销售的惨淡,“连续几天,每天一辆也卖不出去,并不是夸张的事情”。这家展厅同样也已经将网店销售作为主要出货渠道。
与车企的萧条相比,天津裂变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占春所做的网络销售代理则相对忙碌。每个工作日白天,20多名员工都在自己的工位处理订单,整个工作平台忙碌但安静。黄占春向1℃记者展示了对每日销量数据进行的统计结果,他所使用的是一个新开发的销售软件,可以精准看到每个品种的当日出货量,“具体到了个位数,卖得怎么样是一目了然的”。经过这一软件统计,王庆坨镇目前每天通过网络销售的自行车在6000辆左右,“这个数字比以前下滑了50%—60%,以前是可以破万的”。
“有种鸡飞蛋打的感觉!”一位车企老板说。
未来在哪里?
在黄占春等人看来,共享单车的火爆,虽然冲击了传统的自行车市场,但也有其对市场产生利好影响。“共享单车带动了对自行车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又意识到这东西应该拥有”,黄占春分析,共享单车解决的是最后一公里的出行,比如学生这一传统消费人群,骑车上学不太可能都选择骑共享单车,还是会买属于自己的自行车。在共享单车带动下,在2017年3月,王庆坨车企抓住学生开学的传统时机,借助共享单车火爆所带来的意识提升,一个月就实现了传统产品销量增长110%,“当时是所有企业都受益了,不管是接了共享单车订单的,还是没有接共享单车订单只做传统产品的”。
面对共享单车的爆发,王庆坨车企老板们并没有完全迷失,很多人也保持了清醒的头脑。黄占春认为,这种订单是典型的客户式订单,局限性很大。而张建忠等车企负责人则表示,与目前市场上占据主流地位的山地车相比,共享单车的车型没有市场。一旦受到政策改变、企业资金链断裂等影响,订单就可能无法执行下去,“余款追不回来不说,一堆成品或半成品车子就砸在手里了,甩卖都没人要,最后可能只能卖废铁”。
对于共享单车的爆发式发展,天津市自行车电动车行业协会进行的2016年产量分析中明确提出,共享单车刺激自行车企业发展,但这个市场机遇挑战并存。2016年共享单车的出现对自行车企业来说是一件大事,大量的订单涌入使部分实力企业瞄准共享单车市场,同时也借此机会努力扩充自己的产品生产线。值得注意的是,共享单车的出现可以快速解决城市短途通勤问题,虽然短期内大量的订单涌入,实际上,在布局和需求达到一定饱和度时,这个市场将进入一个新的常态。
2017年2月22日,中国自行车协会在上海组织召开了行业重点企业座谈会。参会的部分企业代表提出,共享单车的风潮终将是昙花一现,安全、维护等后续问题亟待解决,由于企业性质不同,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切不可盲目跟风。
对于王庆坨自行车业的发展,黄占春提出,已经到了必须改的时候。现在全镇的所有企业,自行车产品依然高度一致,“这些年基本没出新品,就是死飞、山地车等几款,有一家出了新品,马上大家就跟风”。黄占春介绍,这种竞争最终只能导致利润被压得很低,产品品质在低端徘徊。一旦出现了共享单车这样的风潮,在传统市场赚不到钱的企业,就会急于投入共享单车风潮,“这可以说是抱大腿的做法,经不住市场变化和政策调整的影响”。
黄占春介绍,近些年,当地车企分析市场需求后,自主研发了新品,比如适应冬季冰雪环境的雪地车(款型也为山地车款型,但轮胎粗,抓地性更好)。这个新品在国内销路很好,并已经开始大量出口到俄罗斯等国。已经有很多车企从事对外贸易,销量非常不错。此外,国内的生育政策调整,生二胎已是一个趋势,那未来几年,童车市场就会出现需求量增长,这个市场值得思考。总之,必须去充分分析市场,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研发和更新换代。国内自行车生产分布已经开始分化,新的产地涌现出来,河北的平乡、曲周等地的童车生产异军突起。
2017年1月18日,天津市自行车电动车行业协会第六届一次副理事长会上,协会副理事长、天津瑞龙丰德自行车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史春元提出,在共享单车方面,希望天津自行车企业要做好事、做好车,“不能光低头吃草不抬头看路”,要想长远,希望共同思考开拓新的模式。在高端自行车方面,目前健身、休闲、旅游等骑行圈子越来越多,5000元以上的单车需求量越来越旺盛,是产业发展的另一条路,也希望全行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