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各地均出台系列“降成本”举措,包括降低税费负担、融资成本、用能成本、人工成本等诸多方面。今年8月份,国务院印发《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也覆盖了上述各方面成本内容。
“降成本是企业微观管理层面的事——企业生产经营需盈利,必须要注重降低成本,照理说跟政府的关系不大。之所以上升到宏观层面,是因为企业成本的问题凸显出来,跟宏观环境有很大关系。”在9月25日研讨会上,一位与会专家直言。
据了解,财科院对四大地区企业收回的有效样本问卷7867份,结果显示实体经济经营效益面临愈发严峻的挑战。如企业平均产值效益率从2013年的0.47%,下降到2014年的0.27%,2015年进一步下降到-4.28%。再如,企业总成本费用占收入比重在2013-2015年均超过100%,表明总成本大于总收入,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企业经营形势严峻,有市场周期性因素,如外需低迷。
李豫平指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很多外贸企业订单锐减。企业利润走低,跟汇率走势有关,有些是宏观环境决定的。
比如去无锡调研出口外贸企业后发现,企业生产的睡衣发往美国沃尔玛超市销售,大概2-3美元一套,以前美国经济景气时,消费者一次性买一打,那时汇率是8块多;后来,美国经济疲软,睡衣消费量也少了,超市售价还是2-3美元一套,但汇率变成了6块多——企业盈利空间受到很大挤压。
此外,还有劳动力短缺带来工资成本的增长、排污费征收标准提高带来环保成本增加等,这些成本上升由市场决定,政府作用空间有限。
但调研发现,还有大量制度性交易成本、行业垄断、行政审批、管制等造成的扭曲,在吞噬企业本已微薄的利润。
如地方乱收费现象仍不少。调研中,不少东北企业反映地方垄断性收费依然存在,地方收取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评估费、产品检测费、罚款等依然很多。比如刻公章,去工商局指定刻章地点,一套收费1000多元,若不在指定地点刻章就不给备案。
此外,有东北企业反映诸如防洪基础建设资金、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工会经费等收费不甚合理。比如工会会费按工资总额的2%计提,上缴市工会40%,60%企业留用。另外,地税局代征,要收取5%的管理费。对于一个8000人的企业,假如平均月工资3500元,每年需上缴市工会200多万元,这对于利润较低的企业而言,是不小的一笔负担。
再比如电力成本。东北地区资源富集,但工业用电价格高是东北地区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数据显示,2015年4月份,工业用电全国平均价格为0.79元/度,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平均价格为0.86元/度、0.92元/度、0.81元/度,均高于全国平均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