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017年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先后设置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通道和医疗器械优先审批通道。两通道设置以来,器审中心认真落实《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医疗器械优先审批程序》有关要求,设立创新审查办公室和优先审核办公室,完善对于具有创新性、高水平和临床急需等医疗器械进入快速审评通道的审查流程和制度建设,助推创新和临床急需等医疗器械进入快速审评通道。截至2023年底,已有251个创新医疗器械、138个优先医疗器械通过绿色通道快速上市,包括碳离子治疗系统、质子治疗系统、人工心脏、手术机器人、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一系列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临床需求迫切的医疗器械产品,有效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使用高水平医疗器械的需要。
开辟创新优先绿色通道 作为创新医疗器械审查和医疗器械优先审评的工作执行部门,器审中心先后制定并逐步优化两事项的内部操作规范,主要包括细化审查要求、明确工作方式、统一意见采用原则等。同时,发布《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申报资料编写指南》,明确申请创新医疗器械的申报资料准备和撰写要求,为申请人和研发人员提供具体指导。为确保工作程序顺畅实施,器审中心还针对创新和优先医疗器械产品建立沟通交流渠道,搭建网上预约咨询平台,推动相关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保障审查审核科学公正 为保障创新审查和优先审评的工作质量,器审中心建立联合审查审核机制,由中心分管领导牵头负责,创新审查办公室和优先审核办公室实施。两个办公室成员由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注册司、器审中心、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相关人员组成,以成员工作会的形式组织召开审查审核会议,对专家审查意见及相关问题进行集体研究、决策。
外部专家资源的有效、科学利用,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创新审查和优先审评的工作质量。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专家库于2017年3月正式启用,器审中心建立了外聘专家管理的配套制度,规范了审评专家库的组建、遴选、日常运行等各项工作。在专家咨询会运转方面,探索建立了专家随机盲选机制,改进了专家咨询会形式,最大程度避免了专家审查中的人为干预,保障审查工作的公平公正和科学有效。目前,专家库实行动态管理,原则上以第三类医疗器械临床应用为导向进行划分,已设立17个专家咨询委员会,完成5批外聘专家的遴选,共有2374名外聘专家(含院士41名),涉及119个专业、244个研究方向。
加速创新优先产品审评 对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的创新性医疗器械及临床急需、国家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的医疗器械,器审中心按照标准不降低、服务往前移的原则,持续实施优先审评。器审中心持续优化创新优先产品技术审评流程,以临床为导向,集中各审评部门资深审评员组成小组进行集体审评,由临床、工程等专业团队提出综合性审评意见。在审评过程中,派出审评员以现场审评的方式参与注册质量管理体系核查,客观全面地了解创新和优先产品,并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审评意见。此外,还结合项目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的监督机制,实现产品审评时间较法定审评时限有效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