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虽然有时感觉话题都似曾相识,但每当它真的来临,还是能掀起全网讨论热潮。
高考作文是什么,高考数学有多难,以及
新一年的
高考英语作文
——
2024年我看高考英语只关心一件事系列
每每提到“
李华
”,人们的情感总是复杂。
他没出现,深感怀念:一段炽热的青春,仿佛随着高考结束了。
他出现了,
又
不免感叹:N年过去了,他怎么依然奋斗在教育事业的第一线。
有人称他“
高
考
第一
钉子户”,有人说他承包了考生的心理阴影。
传奇李华,到底是怎么称霸高考考场的?
“假如你是李华……”
,无数高考英语作文的开头,都是同一句话。
没人能数出来李华在高考中出现过多少次。
只知道但凡参加过高考,或要参加高考的人,几乎都
对他的个性、习惯、个人生活细节如数家珍——
物种有时候也不能100%肯定,毕竟是一只猫的时候也不是没有。
甚至还有自己的百科
因为总是在各地之间频繁转学,
他的成绩,常常像当今网友的精神状态一样飘忽不定。
有时表现优异在海外某学校培训,有时又成了红星中学的普通学生(最多是个班长)。
2023年高考北京卷
甚至,今年还在某所国际中学就读,明年就成了现任篮球队队员,直接变成体育生。
2024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二模考试
李华的优点很突出,
是
E人中的No.1,浓人中的ProMax版。
生活中,作为你的
同龄
人(不论你今年几岁),他大方
活泼,也喜欢社交。
在全世界有着数以万计的笔友,每天都回答不同笔友的来信,坚持为他们解答困惑,传播中华文化。
哪怕辗转多地,仍坚持
在学校
筹办中国传统文化班会,向国外友人发送邮件……
哈师大附中2024届高三押题卷
他参加过无数个活动,会代表学校,甚至代表城市参加各式会议,写新闻报道,带外国友人游览家乡。
2020高考山东卷(新高考I卷)
可同时,李华的缺点也很明显:
以上这些事情,他从来都不自己干。
2021高考全国甲卷
尽管是个热心肠,并喜欢整点儿英语,但他的英语水平却十分有限。
永远应付不了他想要做的事,也写不出他想要写的信。
所以只能让考生,你,来替他做。
“笑死,李华的无理要求,让我原本就贫瘠的英语水平雪上加霜。”
提示单词是只有一两个的,写作要求是三五个起步的,单词还是不能少于100的。
不仅如此,要求也可能是离谱的。
比如2023年高考英语中,李华认为老师将班上每两人随机分成一组、课后练习口语的决定不好,决定据理力争。
当然,是让你帮忙写信据理力争。
网友:“两个人一组怎么了?!!!”
网友立刻不干了,把这则作文送上了热搜。
有人恨铁不成钢:
你走,我妈不让我和不自己写作业的人玩;
有人流露淡淡“死意”:
亲
爱的李华,当你见到这封信的时候,我
轻舟已撞大冰山。
上一次喜提这种全体网友群情激奋讨伐场面的,还是“不知知网”翟天临老师。
网络上每当提起李华,总难免怨声载道:
李华,你不会写信就少交朋友吧。
但正所谓“流水的考生,铁打的李华”,李华年年来,高考就一次。
为了写一封信,考生们使出浑身解数。
有人
直接现场造词,试图用有限的词汇量,表达无限的诚意。
比如“外国人”就可以是“no chinese people”,取自“没有中国人就只剩外国人了。”
有人怕临场发挥不好,干脆事先背写作模板,代价就是差点背出刻板行为:
即使高考多年以后,再听到
“你好,亲爱的Tom”
仍能一秒触发关键内容——
“我是你远在中国的朋友,新春在即,请允许我为你介绍中国结。
我们在春节里贴春联、吃饺子、放鞭炮、吃年夜饭、看春晚,期待你的到来!”
但饶是考生付出这么多,有时候也很难满足李华的需求。
传统节日节气、国际事件热点、社会生活学习、祖国大好河山、方方面面的建议……没有李华不关心的。
从85后到90后,甚至即将步入高中的10后,几乎都曾被李华“重创”。
他出现在高考英语作文,就像abandon在单词表开头,衬衫价格是“九磅十五便士”一样稀松平常。
每年都要上新闻的“复读xx年”高考考王,在李华面前简直就是小儿科。
为什么英语作文的主人公,永远都叫李华?
频繁参加高考,写信永远需要人代笔,却能顶着最普通的名字,刷出最足的存在感。
李华的来头,的确不简单。
时间回到
上世纪80年代,彼时高考英语还没设置作文,题也多是单句汉译英。
那时候,能翻译出单句话,对于考生来说,已算是较高的英语水准。
90年代后,随着全球化社会环境发展,提升人们的英语水平势在必行,英语作文慢慢成为固定题型。
1993年春晚,郭达、蔡明小品《黄土坡》,表现中国人面对英语语言和文化时的新鲜与错愕
作为高考英语最后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题,方方面面都不能草率。
题目内容要有普适性,要能考验学生英语水平,也要符合时代发展趋势。
起初的英语高考试题中,作文题尤其强调
应用性和实用性。
比如1990年的高考英语作文,就是以对外开放单位张各庄为背景,向外宾介绍村庄的发展建设情况。
“对外”要求十分重要
90年代中后期,社会进一步发展
,对英语的要求也发生了转变。
英语考试开始植根于特定的日常情境之中,
让人们领悟语言的特定用法。
比如以他们学习的具体环境为对象,以此来进行英文写作。
1999年赵丽蓉小品《老将出马》,就是以观光旅游宣传为主题
回看高考英语作文变迁历程,1994年的高考英语作文,已经体现出这种变化——
虽然整体还是以
“迎接外宾”
为主,但换成了高中校园情境,话题是“为美国来访的朋友举办晚会”,请你写一篇广播稿。
题干会给出提示词,但没有具体人称,问题随之而来:考生们在自我称呼上犯了难。
而给无数考生以心理阴影的李华,差不多就是这时候诞生的。
时间来到1995年,这一年英语作文的话题情境设置更加具体:
假如你是李华,你想邀请一个名叫彼得的英国人去人民公园野餐,请写一封指路信。
图源:何国贵.高考英语试题的情境与设问[J].中国考试,1996(02):70-75.
让考生统一以“李华”自称,或许是高考的一小步,
却是
李华的一大步。
自此以后,李华同学正式开启了他的高考“求替笔”生涯。
曾经有人粗略统计,除了1997、1998年两年,李华几乎从未缺席高考,上场百余次。
给考生造成的心理阴影也逐渐累积——
不止高考,从小学,到初高中,他在英语作文中出场率飙升。
“李华”传三代,人换他还在
至于为什么老是李华,而不是
王小
明、张娜或其他什么的
?
网络上亦不乏分析解读——
“如同许多故事主人公,与其说因为是主角才活到最后,不如说是先活到最后才成了主角,也许
命题人就是用了李华而已
。
”
但其实“李华”沿用下来,与其说是偶然,不如说是多方考虑的结果。
书写上,它
没有前后鼻音、卷舌翘舌,也就没了把zh、ch、sh写成z、c、s的困扰,也不至于
和其他英语单词混淆。
在考生心理因素上也有考量:
设置固定的人名,可以避免
学生被不必要因素干扰,
有利于考生的心理稳定。
当然也有认为,使用“华”这个字,间接代表你在中外交流情境下,拥有“中方”这一隐含身份。/图源:人民日报
事实也的确如此,众所周知,世界上最稳定的几样东西:
数学界的三角形,化学界的氦、氖、氩、氪、氙,英语界的李华。
要知道,从全国I卷、全国II卷,到
北京卷、山东卷、山西卷、陕西卷、辽宁卷……他都无处不在,就算偶有缺席,也会很快补上。
“
谁还没帮李华同学办过几件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