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点开各大汽车门户网站,你会发现来自吉利集团麾下的LYNK & CO品牌正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显眼的“头条”位置上,这似乎预示着吉利汽车发展史上的第二次“拔高”进程已经正式起航。
再具体到吉利高端子品牌的第一款量产车型LYNK & CO 01,无论是前卫的设计语言还是类似于厂商内部代号的产品名称,给人的感觉仍然是停留在概念展示的初级阶段。但大量的事实证明,LYNK & CO品牌的首款车型,真的就长这个样。
不过,相比LYNK & CO 01那身惊世骇俗的设计,更能引起话题的是其剑指合资车型“第一阵营”的预售价。
吉利斥资200亿“豪赌”一个全新的高端子品牌在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主机厂中绝非孤例,长城旗下的高端子品牌WEY,几乎同步于LYNK & CO在去年的广州车展前夕正式发布。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吉利与长城发布高端子品牌的热潮尚未退去,曾经被奇瑞寄予厚望却濒临被市场遗忘的观致汽车,在推出2017款观致3的同时也进行了低调的价格“官降”。
此次小改款后的观致3三厢轿车从入门版到顶配版,官方价格相比2013年上市初期都有了1.5万元的优惠,再算上店头促销附赠的一些“小恩惠”,其实目前观致3的实际成交价已经被迫与自家的艾瑞泽7“厮杀”。
观致品牌在奇瑞汽车的产品架构中,定位正变得愈发的尴尬。
怀揣“高端梦”的中国车企当然不止在乘用车领域雷声大雨点小的那几家,说起华晨的华颂7商务MPV,“生命周期”最短的“贵族品牌”一定非它莫属。
2015年初上市的华颂7,共享了当时仍在不少BMW车型中服役的N20涡轮增压引擎,这款品相与账面数据均与别克GL8旗鼓相当的全新品牌的首款车型,最终在与市场“标杆”的擂台战中可谓把求生的信念都输了个精光。
其实,华颂7的“失败”真的不能全怪华晨团队,不信你把最新一代的别克GL8换上上汽大通的LOGO,哪怕价格降个5万也同样会以华颂7的结局草草收场。
抄袭、山寨、模仿,这些不太光鲜的词汇似乎一直都在伴随着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主机厂的成长。不可否认的是,逆向研发向来就是后来者们走向强大的必经之路。
他们一旦完成了初级阶段的积累,自然会谋划着向更高的层次进阶。但想要扔掉企业创业初期留下质廉价低的品牌形象,无疑比攻克产品研发上的技术瓶颈更难。
早在2010年,吉利汽车就曾被拆分成全球鹰、英伦、帝豪三个定位与侧重点各不相同的子品牌,吉利自然也从品牌名称荣升成为集团招牌。
品牌溢价相对最高的帝豪基本可以视为吉利汽车的高端子品牌,但由一个吉利拆分成三个全新品牌之后,不同销售渠道的吉利系车型很难做到在运作节奏上保持一致,最后甚至还出现了一家人聚在同一个价格区间内相互残杀的尴尬。
奇瑞汽车在与以色列量子公司组建观致之前,也曾在那个连车标都高仿了宾利的瑞麟品牌中吃尽了苦头,当时重金签下足坛巨星梅西为其瑞麟品牌新车代言的奇瑞,对于打造高端子品牌的野心一点也不比吉利差。
但如今的奇瑞似乎变得更为务实,只求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到高品质而不再对所谓的“高端”心存幻想。
反映到产品层面上,哪怕是让苟延残喘的观致品牌改走平民路条也未必能够奇迹生还,但奇瑞也没敢再往观致身上张贴标榜豪华的“金箔”标签赌上最后一把。
凭空捏造一个没历史没故事的“贵族”汽车品牌,还得再花上一笔高昂的公关费用去宣传和包装,这样的运作模式无异于一场孤注一掷的豪赌,但广汽传祺GS8的热销则证明了脚踏实地做好产品才是最稳妥的出路。
传祺GS8是典型的靠产品力打拼出来的“爆款”,从营销策略上看,还颇有点“田忌赛马”的味道。同样的价格得到的配置比合资竞品更多,而相近的配置却比合资对手便宜得多。
传祺GS8在性价比环节为销量做出的贡献,并不亚于原奔驰首席设计师张帆赐予GS8那张帅气的脸。
传祺新旗舰的热销也反映出了国人对自主品牌汽车的接受度正在提高,具体到厂商动态上,荣威RX8即将快马杀到,大通D90则吊足了市场的胃口。
上汽集团似乎并不担心手上那几张形象低调的“王牌”,会影响到高端车型的推广与销售。
其实明眼人都知道,LYNK & CO的首款量产车型不仅共享了沃尔沃品牌的诸多配套,就连研发流程与质量标准可能都执行于同一套。
但受限于吉利与沃尔沃之间签订的保护协议,技术层面的东西还是不便于摆到台面上宣传,这点倒是保障了LYNK & CO 01的产品力与竞争力。
DA精彩推荐
LYNK & CO 首款车型细节曝光,20万的技术、30万的设计
吉利品牌向上 LYNK & CO是助力而非阻力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