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毕马威KPMG
毕马威是一个由专业服务成员所组成的全球网络。成员所遍布全球152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专业人员189,000名,提供审计、税务和咨询等专业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半月谈  ·  莫因流感引发意外!谨记“四要点” ·  昨天  
半月谈  ·  美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 ·  4 天前  
中国能建  ·  新春,就要大“秀”一场! ·  4 天前  
政事儿  ·  假期,浙江多位市委书记到企业生产一线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毕马威KPMG

考核指标“营业收现率”、《市值管理意见》发布——国资国企月度热点分析【2024年12月】

毕马威KPMG  · 公众号  ·  · 2025-01-15 18:05

正文

回顾2024年12月国资国企主要相关政策与企业动态,总结两个热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


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央企考核体系中“营业收现率”替换“营业现金比率”;


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发布《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事件:12月23日至24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总结2024年国资央企工作,研究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 提出央企考核体系中“营业收现率”替换“营业现金比率”


会议提出,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围绕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创新、优化结构,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持续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高质量完成好“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会议重申,在新形势下,国资央企的重点任务和监管部门重点工作:

  • 对照“五个价值”改进提升各项工作,着力实现以价值创造为中心的内涵式发展;

  • 聚焦主责主业,加快国有资本“三个集中”,加大力度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抓好产业焕新行动、未来产业启航行动;

  • 切实抓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 树牢科学市值管理理念,更好维护资本市场稳定;

  • 深入推进“一业一策、一企一策”考核,聚焦科技创新强化出资人政策支持,健全全级次穿透式监管体系。




“一利五率”中“营业现金比率”替换为“营业收现率”


会议内容中,我们重点提示国资央企关注央企考核体系变化,具体来说,2025年“一利五率”经营指标体系总体稳定、个别优化,实现 “一增一稳四提升” ,即利润总额稳定增长,资产负债率保持总体稳定,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收现率同比提升。值得关注的是,“一利五率”中 “营业现金比率” 替换为“营业收现率”

对比2024年的 “一利稳定增长,五率持续优化” 要求,具体变化如下。


表:2024年与2025年“一利五率”指标要求对比


“营业收现率”与“营业现金比率”的定义与计算公式对比如下。


表:“营业收现率”VS“营业现金比率”





指标调整对国资央企的影响


更客观真实的反映收入质量,促进国资央企强化财经纪律,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 与营业现金比率相比,营业收现率指标排除了税费、应收和应付账款等对现金流的干扰,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中,能够有效转化为现金收入的部分,体现企业销售收入质量以及现金回收效率。

考核指标中纳入营业收现率能够促进企业更加关注销售业务运营质量、收入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隐患,重视应收账款管理,增强回款能力、降低坏账风险。

此外,营业收现率不考虑现金流出量,降低了企业通过延迟支付供应商货款等操作来“美化”考核指标的意愿,促进国资央企强化财经纪律,为营造更健康的市场经营环境贡献力量。

细化了收入来源,使国资央企更加关注业务经营现金流入。 营业现金比率考核经营业务现金流入净额,这个范围比较广,而营业收现率则进行了细化,强调“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这是经营业务现金流入的一部分。指标调整能够促进国资央企更关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相关的经营活动为企业带来的现金流,从而更为重视企业资源投入方向和业务发展质量,推动企业资源的高效配置和有效利用。

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健康良性发展。 在营业收现率考核的压力下,国资央企会更加重视经营、销售活动的质量,优化客户结构,强化客户信用与应收账款管理,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中发挥表率作用,从而减少企业之间的无序、恶性竞争,实现产业链整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毕马威建议


加强现金流管理,提高内部管理能力和运营效率。 国资央企应提高应收账款管理能力,优化收款流程,缩短账期,减少坏账损失,建立完善的客户信用管理体系,对客户进行严格的信用评估,合理控制信用风险;实施精益库存管理,实现库存与销售的精准匹配,降低库存成本和风险;加强内部管理,进一步优化资金管理和集团管控,实施穿透式监管,强化成本控制和风险管理,通过建立完善的财务、运营、风险管理体系,提高整体运营效率。

聚焦主责主业,将资源更多投向销售产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在更高水平履行国资央企的战略使命。 一方面,国资央企应明确主责主业以及与主责主业相关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劳务提供等经营活动范围,将更多资源投入到这些直接面向市场的经营活动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更好地适应市场化运作要求;另一方面,国资央企应退出超出主业范围且不符合企业未来发展战略方向的业务,加大“两非”“两资”处置力度,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浪费和低效使用情况,实现高质量发展。

行业影响存在差异,不同行业企业关注点不同。 一般来说, 农林牧渔、批发和零售等行业 的国资央企,以现销交易为主,应收账款相对较少,能够较快适应营业收现率指标考核要求,但这些行业企业面临的来自上游合作伙伴的应付账款压力可能比较大。建议国资央企一方面加强现金流管理和资金集中管理,提高资金周转率,合理安排资金使用;另一方面,也需要积极偿还拖欠中小企业的账款,发挥产业链核心作用,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健康发展。这与中央财办的要求保持一致,2024年12月,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接受新华社等媒体采访时表示,央企国企要继续带头发挥清欠作用,对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应付快付、应付尽付”。

生产制造、贸易、建筑 等行业的国资央企,比如电子、汽车等存在赊销交易情况较多的企业,面临营业收现率考核的压力可能较大,应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提高业务收现能力。


事件:12月17日,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发布《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12月17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了《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切实维护投资者权益出发,旨在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规范开展中央企业市值管理工作。

《意见》明确了市值管理目标和方向,并在细化《指引》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市值管理工具箱,为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提供了完整的政策体系。同月,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国资委再次重申中央企业要“树牢市值管理理念,更好维护资本市场稳定”。

此前,监管部门已多次强调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重要性,密集出台多项政策举措,比如,11月6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以下简称《指引》),要求上市公司加强市值管理工作,提升投资价值和投资者回报;10月,央行引导上市公司通过回购增持再贷款开展市值管理,并鼓励中央企业发挥带头作用等;9月,证监会鼓励具备条件的上市公司回购增持,有效提升其投资价值(详细内容请点击此处参阅《国资国企月度热点事件【 2024年9月 / 10月 】》)。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市值管理将成为国资央企下属上市公司2025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国资央企市值管理的责任与担当


从市值、资产规模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尤其是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是A股市场 3 的重要组成部分。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A股市场中共有1,436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包括央企、地方国企控股上市公司),约占上市公司总数的27%;而其总市值约占A股总市值的53%,平均市值突破360亿元,显著高于非国有上市公司 4 的平均值(118亿元)。


图:A股各类上市公司数量、总市值占比对比(截至2024年12月底)

数据来源:Wind,毕马威分析


从资产规模看,截至2024年6月底,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总资产约占A股上市公司总资产的76%,平均资产规模高达2,308亿元,约为非国有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规模的8.7倍。


图:A股国有控股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资产占比对比(截至2024年6月底)

数据来源:Wind,毕马威分析


由此可见,国资央企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应运用好市值管理“工具箱”、多维度开展市值管理工作,肩负起 切实维护投资者权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开展市值管理面临挑战


从行业分布看,截至2024年底,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主要集中于石油化工、能源电力、建筑工程、运输物流等传统行业,市值较高、流通股本较大,市场化程度和成长性普遍偏弱,投资者对其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认识不足,使得市值管理难度加大。

相比之下,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电气设备、专用设备、医药、信息技术、汽车等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不仅规模相对较小,而且在市场活力和创新性方面往往更具优势,也更容易受到资本市场青睐。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普遍面临股价被低估的问题。截至2024年底,A股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平均市净率(PB)为3.01,低于A股平均水平3.68;约15%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市净率<1,表明仍有较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市值未能充分反映其实际净资产价值。




《意见》的主要内容


《意见》明确提出,中央企业要将市值管理作为一项长期战略管理行为 ,高度重视控股上市公司市场价值表现,以此作为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同时,要求中央企业以提高上市公司发展质量为基础,指导控股上市公司贯彻落实深化国资央企改革重大部署,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一流上市公司。

《意见》明确了市值管理“工具箱” ,包括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信息披露、投资者关系管理、投资者回报、股票回购增持等六方面。这些措施的目的旨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强化与投资者的沟通、合理分配投资收益等方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表现,进而加强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

《意见》强调了要强化工作制度机制建设,严守合规底线。 央企需指导控股上市公司制定个性化的发展方案,即“一企一策”,并细化具体的年度实施方案及相应举措。同时,国务院国资委也将市值管理纳入到中央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中,以此强化正面激励机制。为确保合规性,《意见》还明确规定必须严格遵守国家资产管理、证券市场监管等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杜绝任何形式的信息披露操控、股价操纵和内幕交易的违法行为。




对国资央企开展市值管理的初步建议


开展具有战略价值的并购重组项目,是国资央企可考虑使用的、较为有效的市值管理手段。国资央企可利用上市平台的优势,统筹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优化产业布局,加速新型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同时,必须处置清理“两非”和“两资”,提升国有资产运行、配置效率,实现上市公司市值的优化提升,为稳定资本市场做出表率。

此外,国资央企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积极的市值管理举措,增强市场认可度。例如,建立长效的市值管理机制确保内部领导权责清晰;对长期破净的公司,我们可通过分拆上市激发内生动力、引进资本与管理技术以及股份回购或增发红利等举措多管齐下,重振投资信心理念和价值评估,提升市场估值(详细内容请点击此处参阅《国资国企月度热点事件【 2024年9月 / 10月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