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自己看着爽之外,绝大多数人追求好看,也是因为
想要被更多人更强烈地喜欢和信任
,由此兑换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而要达到上面这个目的,实际上,
「变好看」并不是唯一的解
——娱乐圈里大把帅哥美女,但混得最好的并不一定是最美最帅的那些,不是吗?
比起单纯的「只是好看」,这些年,从明星到普通人,都越来越
注重自己的「个人品牌建设」
,而其中,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方式,就是
「立人设」
。
▲这两年认可度传唱度比较高的,就有杨超越的锦鲤人设
而如果你足够敏锐,会发现,
这两年比较成功的人设,往往是存在某种「反差感」的
。
比如上面说的
杨超越
,刚出道时,给大众的印象是不努力的废物美女,也因此很是激起了一波骂战。
但成团后,先是凭锦鲤人设吸了一波路人好感,再后来,又凭综艺中的各种清醒发言持续加成好感度。
如果说杨超越的例子还有些操作感,作为男版例子的
王耀庆
,人设呈现则要行云流水得多:
他当然是帅的,还是年纪越大越有味道的那种富贵帅,也因此成为了很多电影电视剧里的有钱人专业户。
但比起单纯的「有钱感」,这两年他为人称道的却更多是他搞怪的一面。
如果这两个例子让你觉得尚有争议或观感平平,我们不妨对比一下前两年的情况:
比起
「反差感」
,为了加强印象和传播度,前两年的明星在立人设时,往往选择
「流行人设」
,典型例子是热巴AB的女汉子:
刘涛和张天爱
(和一堆突然变得很撩妹的女星)
的老攻:
▲最近喜欢搞老攻人设的应该是万茜,不过已经收敛很多
即使是张天爱这种从硬件到软件都非常适合流行人设的幸运儿,也往往要面临「重复太多招人烦」的观感困境,更不用说刘涛这种压根撑不住老攻路线的明星了。
立人设为何流行?普通人应该如何立人设,让自己更受欢迎和喜欢,同时还不翻车?
由于立人设和人设翻车的现象这两年都越来越普遍,在聊「要怎么立人设」之前,很多人可能都会先在
「要不要立人设」
这里产生心理障碍。
正如简妮我一再建议的,想要有好的效果,做任何事之前,都最好想清楚
为何要这样做
,又
是否适合自己
——所以还是先来聊聊为什么明星和我们都需要立人设。
先稍微定义一下「立人设」:简单来说,
可以把「立人设」看做一种人和关键词的绑定
,如范冰冰的范爷,杨超越的锦鲤,李宇春的中性,刘亦菲的天仙等等……
▲这类热搜大家都见很多,这里就随便举几个例子意思一下了
杨天真之所以能成为
(曾经的)
圈内圣手级经纪人,凭的就是比很多同行更早更准地把握住了人设的重要性:
原来的明星更多以演员或歌手等面目存在,而
当绑定关键词后,他们才更像一个人,也才更容易被记忆、喜爱和产生话题与互动
,这点其实对如今的普通人也一样。
▲娱乐时代,明星不仅因实力而有价值,也因话题和被喜爱认同而有价值,可以说杨天真很有先见之明地把握到了这点
从传播学来讲,越
简单
的信息传播力往往越广,而如果又能
贴合流行需求
,再加上
独一无二
,传播力还要加倍。
相反,如果定位关键词模糊含混、不吸引人且没有独特性,整个人也容易变得面目模糊,让人记不住想不起,商业价值自然会大打折扣。
▲乔欣在杨天真手下时,关键词就定的很模糊且没有吸引力,当时也确实不红
与其说是杨天真本人有点石成金的能力,不如说,这种魔法其实来自于「立人设」这种操作。
当然,这也不是说只要简单地绑定关键词就可以,
关键词的选择也很重要
——乔欣在杨天真手下时,关键词明显就有问题,所以红得很有限。
▲后来离开杨天真了,反而凭富家千金、好身材、恋爱脑等被大众所记住,但底层逻辑还是关键词
人显然是复杂的、多面的,但如果要一下子把复杂的多面都表达出来,先不说从普通人到明星绝大多数人的表达技巧都不过关,即使能充分表达,
太复杂的形象也不利于传播
。
这一点,杨天真很早就意识到(
但她有误区,下文会聊)
。
比如她就批判过朱亚文,一会是行走的荷尔蒙,一会又开始当奶爸,人设混乱,不利于记忆和商业规划。
为什么那么多人骂「立人设」这种行为,但明星和很多聪明的普通人们依然乐此不疲?
说到底,是因为这样做确实非常有用——
方便人们用最小的代价去认识、记忆和使用你
。
以明星为例,定位贤妻,不仅方便接角色,也方便代言贤妻相关的一系列产品。
定位小妖精,不仅可以精准地吸引到爱美群体
(区分于前面的贤妻受众群体)
,
也可以绑定各种化妆品饰品衣服——给广告商们大大地省事了。
▲所以同样是妈,刘涛是贤妻,杨幂是少女,受众不同,代言的方向也很不一样
而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其实这种
「省事价值」对于普通人也一样成立
:
比如,如果老板有一项需要细致耐心的工作,要在一堆人中选到适合的负责人,不难理解,那些平常就把自己细致耐心优点表现得很明显,且很善于让人把自己和细心关键词绑定的人,会更容易得到机会。
无需把这种行为看做「卖弄」——换个角度,这不也是在为老板选人省事嘛!
▲各种职场节目中,很会的人通常很懂自己的特质,也很懂得表达自己的特质,方便别人记忆和使用
从这个角度来讲,
聪明的人一定是懂得为自己贴标签的
,特别是如果这个标签还刚好很红或很受认可,真的能吃到不少红利。
▲周深在这点也很清醒,谈到不要拒绝标签(其实也是人设),因为这也是一种记忆点。
但问题来了,「立人设」这方式如果这么好,为什么这两年大家反而看到很多翻车例子,继而很多人讨厌起「立人设」呢?
在简妮我看来,其实问题不出在「立人设」这件事本身——毕竟,按上文分析,这个就是
梳理提炼关键词
给大家省事,其实是件
创造价值
的好事。
问题其实更多出在,前两年的娱乐圈也好,生活中立人设翻车的普通人也好,
立人设的姿势出了问题
。
首先,如果我们在提炼关键词立人设时,过于注重「什么流行/大众想要看什么」,一则很容易
撞车撞到面目模糊
(这个大家都懂我就不举例了)
,二则因为
不符合自己的真实特质,很容易效果不好
。
比如前文被杨天真痛批定位混乱的朱亚文,他固然是行走的荷尔蒙,但他本人的真实性格应该并不爱撩。
但基于杨天真的理论,他可能错误地认为「行走的荷尔蒙=走哪撩哪谁都撩一把」,最后的效果反而
十分油腻
。
据蒋方舟爆料,热巴之所以绑定吃货人设,是因为她太美又美得太有攻击性,而经济公司为了
拉近她与普通女生的距离
,给她安了一个吃货人设:
但结果大家都看到了,这个基于「群众需要」而非「热巴真的是」的人设,后来翻车翻得很严重,甚至可以说让群众对她由粉转黑。
▲虽然更严重的是后面的金鹰奖,但其实从吃货这里就开始翻车了
人设立得太高太假,脱离真实特质,即使能赢得一时的好感和崇拜,也迟早要崩塌。
▲不是每个人都是林志玲,能「装」一辈子,不真实的东西很难长久
因此,
要立一个好的人设,不仅要考虑大众接受度,也一定要基于自己的真实特质
——
这也是为什么最近简妮我一直在强调自我认知,
只有诚实地面对自己
,才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魅力频道。
这点不仅应用在「找到自己真实又有吸引力的特质」,还应用在
「明确自己特质的程度」
:万茜可能比其他明星佛系,但显然没有她自己表述的那么佛系,偏离真实最终就会翻车。
分析下来不难发现,
她过度注重群众即时的流行喜好,而忽视了艺人本人的真实情况
,一定程度上来说,
过分短视
。
而除非真的能全方位改造或掩盖自己,不然违背真实特质的表达迟早会翻车——并不符合长期发展策略。
▲类比于审美和人际交往都是如此,如果过于注重流行什么别人喜欢什么,而忘记了如果不做自己,首先会很痛苦,其次也很难一直伪装下去
正如简妮我最近新意识到的,我们需要尊重自己客观上拥有何种特质,也需要
尊重自己主观的想法和欲望
——
用真实的自己与世界互动,即使一开始会遇到抵触和反弹,但好好地磨合后,因为可以做自己,又可以因为做自己而喜欢自己,反而可以又幸福又有魅力。
▲张雨绮喜欢少女风一开始被各种吐槽,但她坚持做自己,后来变成姐姐式少女风后反而好感满满——其实也是很好的示范
从短期来看,做自己当然不如去迎合效果好,但从长期来看,真实的东西才有坚实而持久的力量。
很多时候,
并不是真实本身没有魅力,而是我们把太多精力花在去伪装自己,而不是去挖掘真实自我的魅力,探索用真实自我与世界良好的互动方式
——这点对于明星和普通人都成立。
▲鹿晗这点也做很好,虽然当年跟关晓彤公开被大面积辱骂脱粉,但他「有担当男子气」人设也立住了,事业也在缓慢回升中,作为偶像的他可能终结了,但作为真正他自己的他也因此可以更自由地生活
当然,「真实」不代表你要把你真人的每一个垃圾面都一股脑任性地呈现出来——做自己太任性而失败的例子最近已经足够多了。
呈现真实的自己也需要技巧,具体的简妮我会逐步说明——但一定记得,要稳定良好的长期效果,一定要
立足于真实,立足于尊重自己
。
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这两年成功的人设往往具有独特感反差感,而非前两年千人一面的流行人设
(常翻车)
呢?
除了大家都能想到的审美疲劳,这种操作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把人无限
扁平化
,简化成单一的关键词,而这样
很难形成长久深刻的情感链接
。
比如张天爱,她固然以老攻人设出圈且大红,但除了老攻,她个性如何?价值观如何?经历如何?这些都是模糊的——
对于浅层的喜欢来说,粗浅的定位就足够了;但从长期来讲,如果一个人的形象只停留在单一且单薄的关键词,则很容易让人觉得「我不了解她」「她到底是谁」。
但
只有这些深层的信息才会让我们觉得真的靠近了解了一个人,从而产生深入的欣赏和喜爱
(「她跟我想法一样诶!」「她跟我是一类人!」「这个人真的好棒!」)
,
单薄的关键词可做不到这一点——
我们真挚而长久喜欢的,只能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关键词。
▲范爷这个形象成功,不仅靠造型,也靠那句知名的我就是豪门和坊间范爷讲义气等等传闻
而单一扁平的关键词,还会造成「太僵硬」的一系列问题,如果本身对关键词的理解又有问题,甚至会雪上加霜。
什么叫「太僵硬」「太单一扁平」?还是用杨天真来做反例:
跟很多人一样,她倾向于认为,
人设关键词一经定下就不应更改
。
这定律一定程度上当然是有效的,变来变去确实不利于记忆和信任,容易模糊印象。
但如果我们更尊重真实,就必须承认,人就是会变的,相应的,
人所对应的人设关键词,发生改变也很正常
:
▲张雨绮看起来很憨,但其实在这一点上倒是比杨天真看得透彻——怪不得离开杨反而更红了
当然,不要极端化理解,「人设定位可改变」不代表可以无规律极端地改变。
我原来很幼稚,现在因为什么什么事成熟了;我原来这样想,因为什么什么事变成那样想——这些情况都很常见,
只要好好表达沟通
,群众并非不能理解。
▲比如马伊琍,就说过原来更多顾家人,现在觉得顾好自己才能有好状态,这很真诚也很有说服力——所以原来可以接贤妻定位的商务,现在也可以接变美时尚向的,群众不会反感
但如果人设变动让群众觉得基于欺骗,或者自己也解释不清,则会造成大家耳熟能详的「人设崩塌」,造成口碑的大反弹——
没人愿意被当傻子嘛
!
▲比热巴吃货人设还要命的,应该是冰清玉洁的男偶像们背地里好多海王,崩塌得太严重
而关于人设建设,杨天真更隐蔽的第二个误区,在于她认为,
定下关键词之后,任何行为和表现,都应该围绕这个关键词进行
——很单一很僵硬。
从传播原理上当然有一定道理,前面说过,太混乱就容易面目模糊,让人无法把人和关键词对应起来,影响人设建设。
但就像前面说的,如果我们尊重真实,会发现这里存在一个巨大的谬误:
一个人有一个特质,或者说一个人有一种模式,这难道代表他只能有这一种特质一种模式吗?
▲比如笨的人就不能聪明,聪明的人就不能笨——Sheldon很聪明可人际上很迟钝,但这反而很真实且很有魅力啊!
坚强的人也会有脆弱的时候,大方的人也会有小气的一面,勇敢的人也有胆怯的时候——因为我们是人,人就是很复杂的,
面对不同环境会有不同的表现
。
强行要求「任何场合都同一种表现」,不仅大概率
不符合真实情况,也很大概率是不得体的。
比如前面说的朱亚文,他在剧中固然是行走的荷尔蒙没错,但这种荷尔蒙来自于一种不经意的个人气质,也是
符合剧中的人设和场景设定的
——很恰当很得体,这种特质的优点才会放到最大。
但如果简单僵硬地把「行走的荷尔蒙」理解为在任何时刻任何场景下,都要性感,那必然会是不得体的尴尬的。
▲回到前面李佳琦场景,即使不油腻,这撩汉撩得也不恰当啊
其实,如果认可人设适合不同场景可以是多样的,那么朱亚文完全可以更平常心点发挥。
如果怕影响人设,表达成「我拍戏时容许自己外放魅力,但在家访谈时就要蓄力内敛,不然平常都荷尔蒙都放完了就没电了」,这样反而更真实,也更符合场景需求,因此更能赢得好感。
▲性感女神伊娃格林就是这样,平常很害羞,表演时气场满分,也在访谈中有表达
而这种不同状态间落差就自然形成了一种「反差感」,
不仅比单一模式显得更真实,而且比单一模式更得体,还比单一模式拥有更多的受众
——难怪这几年红的人,普遍都是「反差」感的吧!
我们为什么越来越喜欢反差感的多重人设?明星和普通人又该如何设定和表达自己的反差萌?这些话题会在系列下期继续聊,喜欢的话,记得点个
「在看」催更
啦!
能看到这的你真的很厉害!送上思维导图做个纪念,表示
今天的你又深度阅读
啦!
看不懂或看不够?还可以看:
—想看更多个人魅力建设?
个人魅力的三个原则
/
为什么要尊重自我需求
/
找到自己正确使用方法
/
孟晚舟姚安娜贵气感
/
如何撩人1:营造魅力自我
/
如何撩人2:营造魅力氛围
/
交流中如何让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