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朗自学
自学就是孩子内在生命的自我生长;越小自学能力越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台州交通广播  ·  周深四首歌被纳入九年义务教育教材 ·  19 小时前  
台州交通广播  ·  周深四首歌被纳入九年义务教育教材 ·  19 小时前  
中国教育报  ·  解码《纲要》⑨ | ... ·  昨天  
霸州消费广场红  ·  高考时间公布! ·  2 天前  
最江阴  ·  12000元!这笔钱涨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小朗自学

900万底层儿童现状:手机,最先摧毁的其实是底层穷人的孩子

小朗自学  · 公众号  · 教育  · 2024-11-02 12:00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讨论了农村留守儿童沉迷手机的问题,指出孩子们因缺乏陪伴而借助手机寻找乐趣和社交,但过度使用手机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文章提到留守儿童并非只有沉迷手机的问题,而是缺乏监管和选择的问题。呼吁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需求,改变现状,让孩子们在正确的引导下成长。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农村留守儿童沉迷手机现象普遍,缺乏监管和陪伴是主要原因。

孩子们因缺乏陪伴而借助手机寻找乐趣和社交,但过度使用手机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关键观点2: 留守儿童沉迷手机背后存在深层次的原因,包括亲情的缺失和时代发展的影响。

游戏里的同行者让孩子们感到不再孤独,而知识的获取、生活的交流也早已与手机绑定。

关键观点3: 改变现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家长、学校和社会的监管和引导。

文章呼吁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需求,改变现状,让孩子们在正确的引导下成长。


正文



文 / 知否大叔
来源 / 知否大叔(ID:zhifoudashu)
































转眼间,暑假已经过半了。
作为 孩子 的专属假期,成年人只有从回忆里找寻那份快乐。
依稀记得自己小的时候,最渴望的便是每年的暑假。
那是写完暑假作业就可以肆意妄为的漫长日子。
和小伙伴们一起去上树摘果、下河游泳、田里偷瓜、水里摸鱼。
爬满知了的树林里、打完麦子的秸秆堆上、倾盆大雨的水坑里、光线昏黄的路灯下,都可以是我们的游乐场。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丰富的暑假生活自然是无法忘却 的甜美回忆。
多年以后的今天,再次回到农村老家。
一切都变了。
盛夏时节,蝉噪蛙鸣。
但一个个村庄却有着本不该出现的“宁静”。
山野间河堤旁 ,再无法看到孩子们嬉戏打闹、肆意奔跑的身影。
街头巷尾 也都空荡荡的,仿若一座空城。
孩子都去哪儿了?
原来,他们都获得了一件神奇的装备:手机。
有了这件装备,他们一个个都拥有了隐身术。
可以一整天都消失不见。
也仿佛都戴上了“紧箍咒”,再不会给家里添麻烦。
有了手机以后,大部分孩子可以窝在床上一整天,除了吃饭上厕所,再无动静。
有些孩子则约在某家院子里,各自盯着自己的手机屏幕,一看就是整个下午。
吸引他们的要么是奇怪扮相的“网红直播”,要么是眼花缭乱的游戏画面。
孩子们常被粗鄙的视频段子逗得前仰后合,偶尔也照猫画虎地模仿主播们的夸张表演。
不光刷视频看直播,一起“开黑”打游戏也成了他们的主要娱乐和社交方式,技术好、分数高的往往成了受人膜拜的“大神”。
曾经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如今成了“儿童散学归来疾,躲进小屋端手机”。
有网友说:
“在知识改变命运的狭窄通道上,短视频、手游为留守儿童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同时也让现实里的道路变得更黯淡。”



“想不想再拿些奖状呀?”
“不想。”
“为什么?”
“学习累,需要思考;打游戏不用想,见人打就完事了。”
这是前段时间,一位记者和一个13岁男孩之间的对话。
男孩名叫小光,是某个小村庄的一名留守儿童。
小光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而他则一直留在农村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1年前的小光,品学兼优,学习成绩是年级前三。
因为缺少父母陪伴,手机游戏就成了他最好的陪伴。
当游戏通关时,不但能收到系统发放的装备奖励,还能得到游戏好友的崇拜,令人成就感满满;
当游戏失败时,也会得到系统的安慰和鼓励,往往这个时候,小光就会迫不及待地重新开始下一把。
“下一把,我一定赢。”
久而久之,小光花费在游戏上的时间越来越多,有时候还会通宵打游戏。
晚上打游戏,上课打瞌睡,成绩一落千丈。
远在异乡打工的父母得知这个情况,担忧不已,希望小光的爷奶能够帮忙管教一下。
然而,老人的管教往往都是徒劳的。
老话常说“隔代亲”,小光爷爷认为, 他又没有出去干坏事儿,偷摸抢骗,你管他干嘛?
而小光的奶奶,也只是会在饭做好的时候叫小光吃饭,其他时候任由小光躲回房间玩游戏。
其实,老人也并不是不知道一直玩手机对孩子不好, 但他们确实也没有能解决的办法。
在迷恋上手机之前,小光也想到了时间被手机大量占用后可能对自己不好。
他也试图走出门去寻找伙伴。
但一圈归来发现朋友们都沉迷在手机的世界里,无聊的小光也只能拿起了手机。
看到孩子逐渐沦为了这样,小光的父母感到十分心痛。
1年后,小光的母亲选择了回家。
“我没办法了。
我怕再不回家,孩子就要被手机毁掉了。”



66岁的 老人蔡梅,家住鄂西的某个山村。
儿子儿媳长年在外务工,孙子出生后就跟着她和老伴生活。
2020年前,因为家里没Wifi,孙子为了用手机总是蹭堂哥家的网络。
蔡梅担心给亲戚带来不便,就也在家里安装了一个Wifi。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蔡梅后悔不迭。
自从Wifi装了后,孙子是不去蹭别人家的网了,但他更加沉迷玩手机了。
每到寒暑假,作业随便应付两下就丢在一边,抱着手机玩了个昏天地暗。
蔡梅想管,但又不敢管太多。
“这年代,别的小孩都在玩手机,他要玩我们做爷爷奶奶的也管不住。
而且现在的小孩很敏感,万一出个啥事,咱做老人的心里也承受不住。
更令蔡梅无奈的是,以孙子原本的成绩,是能够稳稳进入重点高中的。
沉迷手机之后,学习成绩一路下滑,中考时只考上了当地的普通高中。
蔡家人很无奈, 但很快也释然了。
因为同村的孩子,有很多只能选择去上中专。
同村孩子黄盼的爷奶,也深深体会到了隔代教育的难处。
“我家这孙女写作业,不论对错,只用十几分钟就(把作业)胡乱划掉了,然后开始玩手机。”
由于睡前玩到很晚,第二天早晨上学起不来,奶奶每天都要“拼命”把孙女叫起床。
有时候实在叫起不来,也要把孙女打起来。
每到这个时候,孙女就会打电话向父母告状。
这个时候,事情就会复杂了。
“儿子儿媳妇就会过问,我就会和他们产生矛盾。”
为了控制孙女玩手机,奶奶好几次谎称手机坏掉了,但还是没有什么效果。
因为学习中需要用到手机,现在的作业都在手机上布置,提交作业、打卡都离不开手机。
老人只能乖乖把手机拿出来。
就这样,黄盼的网瘾越来越严重了。
父母可以管教子女,但爷爷奶奶往往做不到。
留守儿童缺乏约束,就会更加肆无忌惮地畅游在网络当中。



中小学生手机管理是普遍难题。
但最为困难的,其实是留守儿童群体。
城市里的孩子父母大多都在身边陪伴, 相比于双亲外出打工的 农村 留守儿童来说,监管就会严一些。
除此之外,孩子们的生活环境相对更加优质一些。
可以相约去体育场里打球运动, 在父母的陪伴 去水上乐园游泳冲浪,去公园里玩耍,超市商场里也有各种各样的娱乐项目。
更别提学校附近形形色色的辅导班、兴趣课。
只要家长愿意,漫长的假期时间可以安排的满满当当。
但农村的留守儿童,能够解闷的好像只有手机。
手机里光怪陆离的画面,对孩子们有着莫大吸引力。
从2021年开始,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中心在河南、湖北、湖南等“三省九县”调研,他们从收回的13172份有效问卷中发现:
40.4%的留守儿童有自己的专属手机, 49.3%的留守儿童会经常使用长辈手机。
其中,67.3%的家长认为孩子出现了手机沉迷的趋势,21.3%的家长认为孩子严重沉迷手机,情况十分严重。
要知道,我国不满16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早已超过了900万人。
“沉迷手机者”总数之恐怖,不敢想象。
在许多自媒体高呼“手机毁了这一代的孩子”时,却从未想过背后原因是什么。
从孩子们的视角出发,他们迷恋手机里的什么?
在某乡村小学里,我听到了这样的声音:
“能认识很多朋友。”
“建一些美丽的东西,搞一个建筑。”
“因为晚上我总是害怕,妈妈只有天黑了才回来。”
“没有人玩的时候,可以玩游戏找点乐趣。”
原来留守儿童之所以沉迷手机,并不是因为他们爱玩,而是别无选择。
亲情的缺失,让他们急需找个事物来消解这种孤独感。
游戏里的同行者,让他们感到不再孤独。
除此之外,时代的发展也离不开手机。
知识的获取、生活的交流也早已与手机绑定。
没有足够的监管,手持手机的孩子就像野马褪去了缰绳。
彻底失控。
其实,并不是只有留守儿童才会沉迷手机, 几乎所有成年人也都沉迷于手机。
抖音5分钟、人间两小时已是常态。
成年人都无法抗拒手机的诱惑,何况是孩子。
只不过相比于孩子而言,生活的压力会逼得成年人到了临界点必须从手机中撤出来。
之所以会造成现在的局面,绝不是个人的原因。
我由衷希望,这样的现状能够逐渐改变。
莫不要把时代的错扣在孩子们的头上,然后理直气壮地说:
“又是荒废的一代。”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