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个跟踪。
虽说当下大部分城投“超额利差”几无,但对一些债务大体量的区域仍有关注的必要,同时在利差下行之中,也存在着“和而不同”。例如以青岛为例,在全国发行票面中位数奔着2.5%去的日子里,青岛还能保持在3%以上,这意味着,其内的平台或许收益上,略微有些盼头。
而在青岛之中,不得不提西海岸新区,作为一个区级单位,面积巨大,达2,129平方公里,大概是2个浦东新区,略小于滨海新区,发债主体的有息债务规模在3,000亿元之上,债务体量庞大,因此也构成了我们再梳理之心。
首先
,由于行政体系的频繁变动,我们还是对新区进行历史回溯、最新功能区格局进行了分析,同时从
制造业、人口
两个维度分析了2,000多平方公里之内的产业聚集地,人口高地。
其次,引入发债主体
。股权上,西海岸新区目前共15家发债城投平台,可以分为海控体系(下另有5家发债主体)、融合体系(下另有5家发债主体)、海发国资运营(下另有1家发债主体)和青岛公用事业。
基于各家的业务及管理体系,尝试实现上功能区和发债主体的映射:
1)海洋控股体系,所涉及的发债主体众多,但多为平级关系,涉及的功能区来看,包括
现代农业示范区、青岛西海岸国际旅游度假区、青岛海洋高新区、青岛董家口经济区
。
2)融控体系主要以青岛经开和军民融合为代表,涉及的功能区主要包括广义上的
青岛经开区和古镇口军民融合示范区
,此外,青科控股负责西海岸新区的教育基建领域。
3)海发国资运营集团本部及子公司主要负责
青岛自贸区
,孙公司中德联合负责
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中德生态园)
。
4)青岛西海岸公用事业集团,则是定位方向上的差异,更多的为市政业务,包括水、电、热等领域。
最后
,回到投资的视角,分别从短期和长期分析西海岸区域现状。
短期内我们对主体的债务结构和融资约束矛盾进行了分析
:
1
)
海控体系
之中,仅有本部可以新增,但优势是债务多由贷款和债券构成,短期内接续的压力或者相对有限,但其中的
西海岸旅投
等主体非标体量略高。
2
)融合控股
体系中,目前仅有经开控股可以在交易所新增,其他主体11月以来在两个市场中普遍只有借新还旧的债券。同时融合控股整体非标较高,主要集中在军民融合和青岛开投之中。
3
)海发
自身因产业属性较强,在银行间市场可新增。但体系中的中德联合与公司的紧密层度从管理层来看,较为一般,在不能新增的前提下也有一定非标债务,值得关注。
长期内则是关心负债的效率问题
。这里我们用粗略的区域坐标系进行了一定尝试分析,同时主体视角下各自的城投和产业侧重也决定了分析视角的差异。
整体来看,西海岸新区的债务体量依旧。
管控而言,并表的股权之下到底有多少实质不得而知,所幸非标体量的相对有限让他在严控新增中并未那么狼狈,同时高层级的主体也有着自己的“新增”渠道,只不过之于未来如何,其内可能还会有参差和变化。
一、西海岸新区,是啥?
1.1 新区历史和功能区分布
1.2 产业格局和规划
1.3 人口分布和土地价值
二、功能区和发债主体的映射
2.1 平台股权体系
2.2 平台体系拆解:一种映射
1.海洋控股体系
2.融合控股体系
3.海发国资运营体系
4.青岛西海岸公用事业集团
三、资产负债下的短期和长期
3.1 短期:债务结构vs融资约束
1)债务结构拆解
2)再融资的限制:能否新增
3.2 长期:负债的效率问题
1)债务坐标系下的西海岸新区
2)主体视角下的城投/产业化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