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网传的一封番禺中学生留下的遗书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在信中,这名孩子多次提到读书“累”,给母亲的留言更是让许多网友揪心——“妈妈您经常说我用了你太多钱,要不是没有我,你不会变成现在这样,对不起妈妈,都是我的错”。
目前,暂未有官方机构或媒体对该事件进行通报,但从信件中传递出的问题值得引人深思,那就是
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
今天是
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
根据《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开展2024年世界精神卫
生日宣传活动的通知》,今年国家将从4个方面提高公众心理健康素养,分别为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教、组织精神心理义诊活动、强化相关政策宣传培训、开展现场主题宣传活动。
在居民心理健康之中,重中之重的是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2)》指出:儿童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包括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和行为问题,如攻击性行为,有研究显示,学习焦虑、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和自责倾向是小学生中检出率最高的五大心理问题
。
且儿童和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和焦虑障碍的检出
率及患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
那么,是什么让这些年轻的孩子们产生了自伤想法,甚至是轻生的念头?
进入青春期后,性发育成熟,身体开始出现第二性征,体内激素水平出现显著变化,同时性趋力、躁动感、攻击性、冲动性也随之升高。
此外青少年们在生理功能和脑力上已经达到成人水平,开始产生成人感,开始在意自己的“成人角色”和尊严,但青少年的人生阅历和心智与成年人还有明显差距。
所以青少年在面对自身经验和实际能力不足时容易产生焦虑和挫败感。
身心的发育使青少年对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以及人际关系情况较为敏感,开始更加关注自己在同性别的伙伴间的位置,以及在异性同龄人眼中的形象等。
青少年再一次面对同伴竞争心理与建立友谊之间的平衡问题,而在荷尔蒙首次处于旺盛水平的阶段,且由于人际经验的不足,青少年较难把握这种平衡,因而容易出现人际压力与心理冲突。
中学生的父母进入中年阶段,家长们在事业、婚姻、家庭等方面开始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压力。同时,青少年自我意识和自主需求增加,开始产生更多不同于父母的想法,家庭里开始出现权利斗争。
但很多家庭还没有准备好应对这一系列的变化,进而进入家庭矛盾的高峰期。
对于中学生,虽然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有了减负的意识和行动,但升学压力仍然客观存在着。很多中学生在校学习和在家复习的时间和强度不低成人的996。
缺少足够的休息和娱乐导致中
学生没有足够的空间释放压力,这也是引发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上提到的困难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核心问题是在面对以上压力的同时,很多青少年缺少目标和意义感。当今家庭普遍有着较好的生活条件,再加之互联网的发展,很多青少年找不到奋斗的动力,并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对当前的生活感到缺少意义。
所以近些年,我们从一些学生自杀的新闻中发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遇到一些不大的打击时出现自伤或自杀行为,
现实生活的无意义感也是很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的核心原因。
有时遭受严重创伤压力的孩子,例如遭受暴力、身体受伤、亲戚家人或朋友的死亡或受到威胁死亡等,将受到长期影响。
不论孩子是直接遭受这种创伤性事件,还是亲眼目睹其他人遭受这种创伤性事件,都会引发创伤后应激反应
。
7. 儿童及青少年心理治疗干预方法和技巧的缺少
儿童有属于他们的语言、心理发展的程度、行为需求、想法等。所以无论是老师、父母或者专业工作者,和儿童工作绝不能直接照搬与成人互动或心理治疗的方式,需要更有针对性的工作技巧。
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针对青少年自杀干预,提出了以下6个风险因素、9个危机信号和6个干预行动建议,希望能更好
地预防青少年自杀,拯救那些痛苦的灵魂。
当你主动说出“自杀”一词时,即使你想表达希望此类事情不要发生,但也可能会在孩子心里种下这一念头的种子。尽管如此,坦诚而开放地讨论这类事情,可以给孩子明确地传达一个信号:你很在乎TA,并且希望了解
TA
的想法。
家长常常会在孩子表达自己的困难时说出类似“别再跟我说这些了”、“我小时候可没你这么娇气”这样伤人的话。与其说出那些话伤害孩子,不如试着说一些如
“告诉我你的感受吧”
的话,然后认真倾听孩子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