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哈尔军牧场是清廷最大的军马培育场所。晚清以来,由于马政废弛及垦殖业的发展,军牧场管理腐败、牧地日蹙,马匹数量日渐减少。1932年11月,国民政府在原察哈尔省政府承包基础上颁布了新的承包办法,承包期为10年(1929年10月1日至1939年9月底)。军牧场每年向国民政府缴纳4—8岁的成年骟马750匹,体高3.5—3.8尺,并于农历八月底将军马送至张家口点验接收。同时,军政部对军牧场马匹牧养、繁殖改良、疫病防治等进行督导,并于每年春秋两季派员考核牧政实施情形,酌情奖惩。军政部接管察哈尔军牧场后,“为顾虑蒙人生计起见,一切组织暂仍其旧,仅由政府每年拨款若干,再由各马场呈交马匹若干,而人事方面,尚未能完全干涉也”。1935年11月,察哈尔军牧场上交国民政府军马598匹。华北事变后,察哈尔军牧场随之陷落。
察哈尔军牧场孤悬口外,国民政府有鞭长莫及之感。鉴于督查牧政及购运军马的需要,1932年9月,军政部特创设张家口军马补充所,内设购马委员会,由领马单位负责人兼任委员,军牧科中校科员柏毓鹏任上校所长兼主任委员。张家口军马补充所的成立,“不但建立了正规军马补充制度,而且可以杜绝过去各单位领到购马代金后留为别用甚至饱人私囊的弊端”。到1933年6月初止,已补充各部队、机关、学校军马数千匹。1934年2月6日,军政部“以经费困难,无款购马,为撙节开支起见,经令该所于本月底撤销”。
1934年秋,军政部长何应钦奉蒋介石指令筹建甘、青军牧场。军政部拟定先筹建甘肃牧场,两年后再筹建青海牧场,并指定河西走廊山丹县大马营为场址,委任甘肃省建设厅技正宋涛为筹备主任,后因大马营场址纠纷甚多,暂定在兰州开展筹备工作。1935年春,军政部派军牧科长余玉琼率员视察甘肃牧区,“乃以永登县之松山一带,官荒甚多,自古即为牧马之区,且距省会较近,乃改设总场于松山”。山丹军牧场开办经费134700余元,每月经费3700余元,国民政府准予军政部从购马费用中分期拨发。1936年5月,山丹军牧场完成了营房、马厩建筑及种马采购、烙印和牧马实习生训练等工作,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抗战全面爆发后,山丹军牧场旋于甘肃山丹县、岷县、榆中县设立大马营、洮岷及马啣山3个分场,以期大量培育补充军马。“抗战军兴之后,各部需马孔亟,而产马区域相继沦陷,当局为利军马补充计,乃利用西北草原水草丰茂之地,分别成立军牧场,自行大量繁殖马匹,育成后拨补军用。”1941年9月,山丹军牧场松山总场有马骡牛795匹、马啣山分场904匹、大马营分场2500匹、洮岷分场1092匹。该月四牧场倒毙20匹,生产1匹,收入代丁马306匹,共计有马骡牛5291匹。1942年1月,洮岷分场拨给张掖骑兵分校育成军马100匹。4月,松山总场拨出育成马108匹,其中拨给中央军校七分校70匹。7月,总分场拨给第36军育成马100匹。9月,拨出军马11匹。10月,拨出育成军马77匹,四场共计马骡牛9093匹。国民政府“以马代丁”实施后,山丹军牧场接收民间代丁马繁殖及调训,同时随着育成军马渐增,调拨陕、甘军事学校及驻军补充。
1941年11月,为了解决西北各军场所场界纠纷,探求马匹损耗的主因与促进马匹生产起见,军政部特组建西北牧政视察团,并会同甘青两省政府派员勘定场界,提出改善意见,于1943年1月10日,军政部以“马政渝字”第718号令将原山丹军牧场改组为3个独立场及1个分场,即山丹军牧场、洮岷军牧场、永登军牧场及马啣山分场,三场分别建制。宋涛留任山丹军牧场场长,原山丹军牧场副场长石庭桂任永登军牧场场长,马政司兽医科科长石作山任洮岷军牧场场长,牧政科中校科员夏家齐任马啣山分场场长。1943年2月10日,马政司驻甘办事处在兰州成立,马政司副司长刘荣绂兼主任。3月份,山丹军牧场各自完成交接,三场独立建置,“马政司刘姓副司长坐镇兰州,亦不断亲往视察指导,各场业务始渐有起色”。
1943年4月15日,原山丹军牧场驻兰州办事处奉命移驻山丹县城办公,就近督导牧政建设工作。1944年5月,马步青将马1329匹等及大马营土地、皇城滩牧地呈献给国民政府,场长宋涛奉命接收。1945年1月,山丹军牧场拨补骑兵第十师军马200匹,本月计有马骡7746匹。4月份,拨交美炮营公骟马骡驹325匹,5月份暂借骑兵第十师伊犁公种马1匹。6—7月生产幼驹616匹,共计马骡8138匹。山丹军牧场牧地跨山丹、永昌、民乐三县,牧地总面积540万亩以上,马匹编制数额较大,计种公马300匹、种母马6000匹、差役马骡牛320匹,繁殖孳生率高,是国民政府规模最大的军马培育场所。
军政部永登军牧场界东至老虎山顶,西至龙潭河西岸木井子,东西长约60公里,南北宽约30公里,总面积270万亩,马匹编制计种公马130匹、种母马2600匹、役马骡牛340匹。1944年,永登军牧场“奉令为西北各场所重点建设场”,并开展种马补购及基础设施建设工作。12月,接运新疆伊犁种马172匹,西北丁马办事处拨给代丁马47匹,购买人马卫生器材130余种,补充新兵86名,训练牧马低级实习生25名。1945年5月,补饲各类马646匹,生产幼驹马58匹,母马配种210匹。6月,接领洮岷军牧场种马及幼驹计918匹,生产幼驹163匹,马匹交配350匹,训练牧马低级干部及练习生18名,分配至各科室实习。此外,洮岷军牧场由于种马缺编严重,补充又困难,军政部饬令其将马匹、器材等移交其他各军牧场所,予以裁撤。
1938年2月,军政部奉令指派山丹军牧场场长宋涛前往青海实地勘察牧地后,以贵德县境内独拉山至色若寺一带,水草丰茂,气候温和,适合牧场建设条件,故决定筹设大规模军牧场一所,筹拨经费20万元。1938年4月,军政部贵德军牧场筹备处成立,山丹军牧场场长宋涛兼主任,并再次赴青海考察,经与马步芳协商后,决定于贵德县过马营地筹设军牧场。贵德军牧场主要从事“改良马种、繁殖军马及提倡民间产马”工作,初设总务课和牧务课,执掌场内建筑及马匹饲育等工作,官兵编制共计479名,各类马匹编制1400—2240匹,每年生产幼驹全部育成军马。军政部拟定先将过马营第一分场建设完成后,再建设第二分场,逐步推进总分场建设。1939年7月,贵德军牧场正式成立,宋涛兼任场长,刘应凯为副场长。1940年10月,免宋涛场长之职,擢升刘应凯为场长,张逢旭为副场长。
贵德军牧场经费由马政司直接汇拨,基本马匹主要从青海通过“以马代丁”的方式征调而来,另外从山丹军牧场拨调种公马若干匹,推进军马繁殖改良工作。1941年,随着马匹数量的渐增,经马步芳同意后,又于鲁仓设立分场,芦一田为场长。1941年10月,该场马匹本年共孳生幼驹200余匹,并着手接收青海本年及上年度未交齐1400余匹代丁马(母骟马)的工作。1942年后,由于马匹数量渐增,草场不敷使用,乃增设农事课,兴修水利,开垦土地千亩,种植牧草,补饲瘦弱马匹。贵德军牧场分场设立后,马匹编制额也得以增加,计种公马280匹、种母马2800匹、役用马骡牛265头,共计3345匹。1945年6月,计有种公马192匹、种母马1522匹、幼驹1591匹、试情马7匹、役马骡牛203匹,种马缺编额较大,马匹繁殖受到很大影响。
国民政府西北军牧场主要从事军马繁殖改良、调教育成及拨补事项,并兼及民间壮马的采购、调教训练及倡导地方养马风气等工作,是军马补充常规机制之一。西北军牧场下设总务、牧务、农事及补训四课,分别执掌场务行政、马群放牧及编号烙印、农垦生产及饲料种植、幼驹调教及军马育成等事项。军牧场种马主要为新疆伊犁种马匹和甘青蒙古种马匹,也有极少量外洋种马,推进马种杂交改良繁殖工作,以期增进军马体格性能。抗战中后期,随着军牧场建设日臻完善,马匹孳生繁殖率提高,育成军马全部拨补军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