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张德芬空间
来自腾讯微博认证资料:张德芬,华语世界首席心灵畅销作家,著有《遇见未知的自己》,并译有《新世界——灵性的觉醒》、《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 @张德芬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夜书屋  ·  悟了,王慧玲写给女性的救赎之书! ·  昨天  
深夜书屋  ·  这次余华治愈好了我的全部焦虑 ·  4 天前  
冯唐  ·  你有欲望,说明你还活着 ·  6 天前  
学习强国  ·  每日一读 | 夜晚知晓一切秘密 ·  5 天前  
学习强国  ·  每日一读 | 夜晚知晓一切秘密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张德芬空间

心变得温柔,是因为懂得了生活的复杂性

张德芬空间  · 公众号  · 美文  · 2016-12-20 16:12

正文



01

看清了人心的复杂,生活会变得温柔


人年轻时,总是易怒,因为性情单薄,觉得用规则就能统摄整个世界。


而温柔,是慢慢炖出来的,性情有了层次,才明白世界足以海纳百川。


根本的差异在于,年轻人会笃定一些单一而明确的东西,却对生活的复杂性不甚了解。这当然有着理想主义的一面,执着正是源于此。但同时,人也有了轻易愤怒的缘由:


他们执着于,事物就应该朝着某些明确方向(价值观、立场)行进,否则就是不正确的。


你不够爱我,因为你没有为我,


你不正常,因为你没有按照,


你太自私,因为你没有做到。


这个“你没有”后的一切,常常是一套看似客观的标准。


问题在于:对于年轻的我们来说,大多数道理都是道听途说,没有亲身内化,所以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对事情的看法,看似头头是道,里面却是空的。


实际生活,是含混而矛盾的,让人纠结、怀疑、反复;里面不是非黑即白,而是肌理相连,人情人性盘根交错。


只有当我们深深浸没其中,浑身湿了个透,呛过了几口水,才明白很多事情不是“应该不应该”的问题,而是有着更深,更多元、甚至矛盾的元素在起作用。


看明白了这种复杂性,心也就不再那么苦。更重要的是,人柔和了许多,渐渐理解生活中一些无法被归类的关系、尚未明朗的中间状态和不易于理喻的处境。


它们是反经验、反标签的,却往往是人与生活之间最真实、最痛痒的地方。



02

爱是彼此拥有共同的未来


有一位朋友,她与我同龄。初二那年,她14岁,爱上了自己的物理老师,他大她12岁。可以想象,那种未参杂世事经验的情愫,是一种全凭自我驱动的感情。


高中毕业,他们恋爱,她18岁。大学毕业,他们结婚,她22岁。工作第3年,他们分居,她25岁。工作第5年,他们分手,她27岁。

   

从14岁到27岁,从家乡到另一座城市求学,再去往另一座城市工作,最后一个人来北京漂泊。她的这段感情,裹挟在自我与现实的双重变化中,面目全非。

   

几年前,我认识她。那时她刚来北京,戴着婚戒。


  • 我问:你老公呢?


  • 她说:在XX(另一座城市),可能要出国。


  • 我惊讶:啊!?你不是结婚了吗?不是应该两个人在一起吗?

       

  • 她淡淡地说:不是每个人都这样的。

   

那时,我无法理解这种处境:两个人维持着婚姻关系,却身处不同城市,面临截然不同的未来。

   

更让我无语的是,她上一份工作是业内一家大型制造业公司,稳稳当当,家里也已买房装修,日子完全settle down。

   

是她一意孤行,不顾家人反对,来北京“自讨苦吃“。

   

“你老公同意?“

  

“他无法不同意。”

   

“那你们家房子呢?“

   

“他住着。“


“他什么时候来北京啊?“


“应该不来吧。“


“你们是不是经常吵架啊?“


“没有。“


“你们不准备要孩子吗?“


“他随我。“


“他年纪不小了,家里人不着急吗?“


“嗯,我对不起他们家。"



03

生活不是黑白分明,有理可依


关于这种“奇怪”的关系,我有太多世俗的问题。


第一次见面,我就贸然问:你们是不是在准备离婚啊?


“没。“


“那你们打算怎么办啊?“


“不知道。“


“你们还与对方联系吗?“


“嗯,电话,微信,偶尔见面。“


现在回想,那会儿我太无礼了,只是确实难以理解:人怎么能允许自己处于这么一种支离破碎、半死不活的关系中,拖这么长时间?


人活着,难道不该图一个可预见的结果吗?直到几年后,他们才分手,她眼睛哭成两颗桃子。


这几年,离婚这两个字是无法碰触的,她和他保持着默契的缄默。只是自然而然,联系越来越少,了解越来越少,两个人越走越远。他偶尔来北京,她偶尔回XX。对一切心知肚明,却不做改变。


如此一种难以被定义的关系,就这样无声延续着、衰减着,既无尴尬,也无不妥。


这才是生活的真面目,而恰恰那种妄图把日子过成黑白分明、有理可依有据可凭、逻辑井然的想法,才是真正的做梦。



04

内心的恐惧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一天,她对我说:我上个礼拜回xx了,他把锁换了。或许有人了,我早知道,那边有朋友跟我说过。并不难过,反倒觉得心里好受了些。我对不住他,他年纪也该找了。他老实,我不提(离婚),他也不提。


这期间两人各有经历,也彼此知晓,却不吵不闹,佯装不知。离婚这个词始终被悬置,从未提上过台面。


这在很多人看来更是不可理喻。但每一个人的选择,对其个人而言,都是必然的。


14到27岁,这个年岁里的大部分女生,只有一个单一任务,就是个人成长——读书、谈恋爱、混事业、搞清楚自己是谁,再找一个合适男人结婚……像盖房子一层一层,井然有序。


而她,一个聪明、充满好奇与抱负的女生,在自我意识急剧成长的年纪里,却过早介入了婚姻生活,丈夫老实善良、朝九晚五,心智早已中年。


我能想见,在那段“边缘“时光里,她面临的分裂:洗衣做饭装修屋子、国企是是非非、父母求子、拼命想扎进既定生活却无法做到、自己是谁、想做什么、并不清晰的梦想、其他城市的样子、走还是不走……


关于后来长达几年的拖延,可以有很多揣度:或许是14岁的感觉让她留恋;是他的善良让她不忍辜负;她觉得或许能重回那个单纯自己;亦或是出于自私不想断了自己的退路……


并无答案,也无对错,人的选择从来都不是说断就断,而是血肉相连,伤筋动骨。每一份牵连里,都是一份可以理解的情理。


每个人都临于自己的深渊之前,耳旁呼呼的风声、内心的恐惧只有自己知道。


那是你深处的境遇,你自己的因果缘由。



05

人的本质,是一个变化的开放过程


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了很多“反道理”的时刻。那个时刻里,你是自己的英雄。

  

并非在倡导脱离常规的生活,只是说明:


  • 每一次,我们都把此刻当作终极归宿去倾情投入,最终却发现“此路不通”,这很痛苦。


  • 但也唯独在变化中,你那个不变的东西,才能得到印证与确证,这就是生命的辩证法。

   

如果能看到自己这一点,也能看到别人这一点,我们都能温柔很多。每个人,都在行进之中。

   

曾有过一次聊天,对方聊天者一直说服我一件事,希望我认同他的看法。我说,你说得很有道理,我认同。


接着,他又说:这只是我目前的想法,也许2、3年之后不做这一行了,或者看透了一些东西之后,我又会换一副嘴脸和说辞,推倒现在说的一切。你不要怪我啊。我当然不会怪他,相反,我惊异于他清醒的认知。

   

西方哲学里有一种说法:事物,是其自身的生成过程。放到人身上,大概意思是:人的本质,是一个变化的开放过程



06

没有人能中途从某个横截面切进你的生活


每一个当下,在定义着你是谁。它重塑着过去(比如成功者喜欢把出身说得特别惨,以证明自己是靠努力而不是机运),又在为未来创造条件(下一步无法被预定,只有走到当下,才能明确下一步怎么走)。


人是在不断往前的参与中,才成为是其所是的自己,身份才开始浮现。


这也是为什么生活中常会有这样的情况:


  • 那时以为是天长地久;1年之后才发现结合是一个错误;


  • 曾认为会在这里停留,后来去了另一个去处;


  • 以为自己是个女汉子,结果却开心地做了一个家庭主妇……


生活的复杂性就在于此:


你的现在,都由一份延续性的因果栽种;你的未来,还未被预先指定。因而,那些无法被命名的活法,并不是一句“对错“就能评判;那些还未落定,依旧在尝试的过程,并不是一句”浮躁“就能打压。


没有人能中途从某个横截面切进你的生活,替你思考,为你决断。反之,我们也无权对别人那样做。


多一些理解,便多一些温柔。


···


作者 | 颜卤煮:89年白羊B型妞,短篇专栏作者,喜欢挖掘日常琐碎里深埋的小星光,愿它照亮我们的生活。微信公众号:暖心自动贩卖机(nuanxinzidongfanmai),或请微博搜“颜卤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