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国学术
《南国学术》(季刊)是一本以“大人文、跨学科、超界域”为发稿理念的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主要栏目有“前沿聚焦”“东西文明对话”“时代问题论争”“中国历史文化论坛”“思想者沙龙” “域外传真”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第一财经资讯  ·  两年消失8000万张!信用卡业务春寒料峭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国学术

田卫平 ‖ 学术期刊编辑学研究 (4):重“展示”轻“引领”:学术期刊发展中的缺位

南国学术  · 公众号  ·  · 2025-01-14 09:00

正文


点击上方“平眼观世”可订阅哦!

·学术期刊编辑学研究(4)·

作者说明: 2001年秋,在河北省社科院第二轮竞聘中,我被选聘为《河北学刊》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经过三年的摸索和实践,逐渐对学术期刊存在的问题、办刊规律和发展态势有了一些认知。从2004年8月份开始,不断应邀在一些报刊或研讨会发表感言、畅谈体会,二十余年下来,陆续积攒了十七篇长短不一的文章,其中的八篇没有公开发表过。

如今,闲来无事,对全部文章作简单整理后,存放于微信公众号中,供感兴趣者浏览、交流 ,也算是对自己担任学术期刊总编辑二十多年的一个交代吧!

特作解释的有三点: 一是, 中国学术期刊数量庞大、千差万别,而站在个人视角撰写的文章必然是一孔之见、充满理想主义,难免以偏概全,存在讹误,如果言语中有过激、冒犯同行之处,敬请谅解海涵。

二是, 对学术期刊的思考和认知,是一个不断深入、递进的过程。这就导致,甲文章与乙文章之间,乙 文章与丙文章之间, 可能存在段落或语义的重复。好在这些文章从未参与评职称、评奖,也未计入单位的量化考核,在此只是展示思考该问题的进程而已。

三是, 国内从事 学术期刊编辑学研究的人很多,我只是其中一员。因此,我的成果也吸收了他们成果中的精华。由于不是直接引用,没有按照学术规范 在文中标注。


今天,推出 第四篇。 此文是应仲伟民教授之邀,作为龙协涛教授组织的四篇笔谈文章中的一篇,发表于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 “社科研究与评价” 栏目,第63—64页

·社科研究与评价·

重“展示”轻“引领”
—— 学术期刊发展 中的缺位

田卫平

现代学术的发展与学术期刊之间的关系,呈现出越来越密不可分的态势。这说明,学术期刊(包括其他学术媒体)在推动和繁荣学术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被学界所看重、所倚重。

学术期刊作为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媒介、桥梁和纽带,其本身承担着多种功能,最为人们熟知的有两项: 其一,展示和推介功能。 也就是说,它为学者的研究成果进入读者的视野,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方便那些人文社会科学爱好者,及时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动态和新进展;同时,不同学科、不同观点之间,还可以借助此平台,相互碰撞、沟通、交流,进而相互促进。 其二,引领和推动功能。 也就是说,它通过对学术资源的吸纳、汇聚、开发、加工 、整合、调控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并引领学术研究向着规范、健康、繁荣的目标迈进。 然而,以往人们对学术期刊这两大功能的认知有偏差,往往只强调前一项而忽略后一项,由此导 致学术期刊在发展中的缺位。


进入新世纪,学术期刊作为学术媒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不再是个体单打独斗的自发行为,而是越来越群体化、制度化、信息化了。也就是说,它们不再满足于扮演一个被安排好的舞台边缘的角色,只是单纯发表学术成果的“渠道”“平台”“橱窗”,而是自身已经成为“学术信息源”“学术话语源”,具有了在舞台中央亮相的本钱,具有了某种影响读者和研究 者的“权力”。

在此背景下,如果说,展示和推介的功能,只是涉及学术期刊 如何 扮演好学术 “看门人” 角色 的话,那么,引领和推动功能,就涉及学术期刊 怎样 扮演好 “引路人” 的角色 了。

从国际学术期刊的发展趋势看, 学术期刊对学术的“引领”,大致 包含七方面内容 :对 学术导向 的引领, 对学术话语的引领, 学术规范 的引领,对 学术评价 的引领,对 学术审美 的引领,对 学术人才 的引领,对 学术道德 的引领。

以往 学术期刊 对“引领” 含义 的理解比较狭隘,一谈 “引领”,首先想到的 就是如何配合管理层 注意政治导向的把握 以及业务 制度的规范。 其实, 学术 期刊通过自己的 办刊 定位、栏目设置、选题策划、成果推介 学术批评、人才培育、道德约束、规范指引 等等, 立体、 形象化地展示给读者,这本身也是一种“引领”。只不过 这种“引领”相对 于那些标语、口号 来说,更加隐性 柔性 化一些,带有某 暗示的色彩。

学术期刊从业者之所以能够运用期刊这一载体/媒介充当学术发展“引领者”的角色,原因在于, 他们是受 主管单位、主办 单位、出版单位的“委托”并且“赋权”, 从事这项工作的 。在来期刊报到之前、离开编辑岗位之后,身上的“角色”“权力”光环或者不存在、或者自动丧失。 而既然选择了这一岗位、接受了这一“赋权”,那就要遵守应聘时的约定,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岗位职责要求学术期刊从业者, “学术编辑”与“学术研究”虽然都包含“学术”、以“学术”二字打头,但两者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前者的重心在 “编辑” ,后者的中心在 “研究” 所以,作 为“学术编辑”的编者,与作为“学术研究”的各学科领域的研究者,在思考、站位 、视角 上是有所不同的。


各学科、 各领域的专家在未成为“专家”之前,一直 是在某一领域内倾全部精力,孜孜以求,从而发前人所未发,得他人所未得,获取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 因此,如果就某一领域、某一问题的专业知识来说,学术期刊编辑不可能比该领域的专家知道的更多。

然而,由于 期刊编辑 扮演 角色的需要 、岗位职责的需要 ,他/她所接触到的学者、学术话题比较多,知识面也就比较宽;与某一领域的专家相比,编辑通过参加相关学科领域的大小研讨会、审阅大量投稿,接受各种学术信息的机会也比较多。 尤其是, 编辑岗位不仅要求, 与专家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淡薄学术门派观念,减少头脑中既定框框,不受某一思潮的左右和制约; 而且还要求, 他/她是联系和沟通专家与专家、专家与非专家的桥梁和中介,既要知道专家在研究、思考什么,也要知道非专家、人文社科爱好者想了解和得到什么。 再加上, 编辑自身的知识背景和职业训练, 使他/她更容易敏锐捕捉到学界正在关注或即将解决的某个、某些问题的零星“火花”,经过他/她的搜集、整理、聚合,并且有意识地组织策划,再联合其他感兴趣的学术期刊编辑参与或加盟,新的学术热点就有可能生成;甚至随着热点的升温,还可能使一些原本不涉及的相邻学科的编辑,也自觉不自觉地参与进来,出现一种“星火燎原”景观,从而使单一话题成为多学科关注、“共鸣”的公共话题。 在这之中,学术期刊所起的“引领”功能凸显无疑。

而这一点,单靠某一领域里的专家学者是做不到的。因为,他的专业、他的角色是有局限性的。 以人文科学为例, 他们对问题的发现、解决,完全是自己的研究兴趣使然,至于将来能否成为“热点”,不是他研究此问题的初衷、动机、动力和考量。 即使是那些容易成为“热点”的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 也需要召唤更多学者来呼应、参与,不是研究精细问题的单个学者就能定义、就说了算的,所以,研究者都比较知趣,不会把大量宝贵时间耗费在需要联络更多学者参与的社交活动中。

正是学者、专家们的有意或无意避让,给学术期刊编辑发挥自己的特长提供了闪转腾挪的空间。 某个学术话题的讨论能否持续、延续、延伸,从而成为“热点”,学术期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当然,说学术期刊能够当引领学术发展的“引领者”,也不是说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在这之中的作用可有可无,完全处于被动的一方。其实, 学术发展的主力军还是各学科、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群体,学术期刊与学者在推动学术发展方面是声气相通、互为依存的。只不过,在 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学术期刊作为媒体,它的发言覆盖面更宽,声音更响亮,更能吸引学界的目光和注意力。因而,它具有学科专家所没有的 “话语权” ,能够依仗自身地位和优势,影响受众,打动读者,左右学术的发展方向。


在现代社会,“话语权”具有多种用途。学术期刊既可以用它来 作为“ 推器” ,引领推动学术朝着科学、规范、健康、繁荣的方向前进;也可以 作为 “聚 宝盆” ,吸引、汇聚各方的学术英才和资源,为自身的发展、壮大出谋划策,提供强有力支撑;还可以 作为 “灭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