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术的发展与学术期刊之间的关系,呈现出越来越密不可分的态势。这说明,学术期刊(包括其他学术媒体)在推动和繁荣学术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被学界所看重、所倚重。
学术期刊作为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媒介、桥梁和纽带,其本身承担着多种功能,最为人们熟知的有两项:
其一,展示和推介功能。
也就是说,它为学者的研究成果进入读者的视野,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方便那些人文社会科学爱好者,及时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动态和新进展;同时,不同学科、不同观点之间,还可以借助此平台,相互碰撞、沟通、交流,进而相互促进。
其二,引领和推动功能。
也就是说,它通过对学术资源的吸纳、汇聚、开发、加工
、整合、调控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并引领学术研究向着规范、健康、繁荣的目标迈进。
然而,以往人们对学术期刊这两大功能的认知有偏差,往往只强调前一项而忽略后一项,由此导
致学术期刊在发展中的缺位。
一
进入新世纪,学术期刊作为学术媒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不再是个体单打独斗的自发行为,而是越来越群体化、制度化、信息化了。也就是说,它们不再满足于扮演一个被安排好的舞台边缘的角色,只是单纯发表学术成果的“渠道”“平台”“橱窗”,而是自身已经成为“学术信息源”“学术话语源”,具有了在舞台中央亮相的本钱,具有了某种影响读者和研究
者的“权力”。
在此背景下,如果说,展示和推介的功能,只是涉及学术期刊
如何
扮演好学术
“看门人”
角色
的话,那么,引领和推动功能,就涉及学术期刊
怎样
扮演好
“引路人”
的角色
了。
从国际学术期刊的发展趋势看,
学术期刊对学术的“引领”,大致
包含七方面内容
:对
学术导向
的引领,
对学术话语的引领,
对
学术规范
的引领,对
学术评价
的引领,对
学术审美
的引领,对
学术人才
的引领,对
学术道德
的引领。
以往
学术期刊
对“引领”
含义
的理解比较狭隘,一谈
到
“引领”,首先想到的
,
就是如何配合管理层
,
注意政治导向的把握
,
以及业务
制度的规范。
其实,
学术
期刊通过自己的
办刊
定位、栏目设置、选题策划、成果推介
、
学术批评、人才培育、道德约束、规范指引
等等,
立体、
形象化地展示给读者,这本身也是一种“引领”。只不过
,
这种“引领”相对
于那些标语、口号
来说,更加隐性
化
、
柔性
化一些,带有某
种
暗示的色彩。
学术期刊从业者之所以能够运用期刊这一载体/媒介充当学术发展“引领者”的角色,原因在于,
他们是受
主管单位、主办
单位、出版单位的“委托”并且“赋权”,
从事这项工作的
。在来期刊报到之前、离开编辑岗位之后,身上的“角色”“权力”光环或者不存在、或者自动丧失。
而既然选择了这一岗位、接受了这一“赋权”,那就要遵守应聘时的约定,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岗位职责要求学术期刊从业者,
“学术编辑”与“学术研究”虽然都包含“学术”、以“学术”二字打头,但两者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前者的重心在
“编辑”
,后者的中心在
“研究”
。
所以,作
为“学术编辑”的编者,与作为“学术研究”的各学科领域的研究者,在思考、站位
、视角
上是有所不同的。
二
各学科、
各领域的专家在未成为“专家”之前,一直
是在某一领域内倾全部精力,孜孜以求,从而发前人所未发,得他人所未得,获取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
因此,如果就某一领域、某一问题的专业知识来说,学术期刊编辑不可能比该领域的专家知道的更多。
然而,由于
期刊编辑
扮演
角色的需要
、岗位职责的需要
,他/她所接触到的学者、学术话题比较多,知识面也就比较宽;与某一领域的专家相比,编辑通过参加相关学科领域的大小研讨会、审阅大量投稿,接受各种学术信息的机会也比较多。
尤其是,
编辑岗位不仅要求,
与专家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淡薄学术门派观念,减少头脑中既定框框,不受某一思潮的左右和制约;
而且还要求,
他/她是联系和沟通专家与专家、专家与非专家的桥梁和中介,既要知道专家在研究、思考什么,也要知道非专家、人文社科爱好者想了解和得到什么。
再加上,
编辑自身的知识背景和职业训练,
使他/她更容易敏锐捕捉到学界正在关注或即将解决的某个、某些问题的零星“火花”,经过他/她的搜集、整理、聚合,并且有意识地组织策划,再联合其他感兴趣的学术期刊编辑参与或加盟,新的学术热点就有可能生成;甚至随着热点的升温,还可能使一些原本不涉及的相邻学科的编辑,也自觉不自觉地参与进来,出现一种“星火燎原”景观,从而使单一话题成为多学科关注、“共鸣”的公共话题。
在这之中,学术期刊所起的“引领”功能凸显无疑。
而这一点,单靠某一领域里的专家学者是做不到的。因为,他的专业、他的角色是有局限性的。
以人文科学为例,
他们对问题的发现、解决,完全是自己的研究兴趣使然,至于将来能否成为“热点”,不是他研究此问题的初衷、动机、动力和考量。
即使是那些容易成为“热点”的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
也需要召唤更多学者来呼应、参与,不是研究精细问题的单个学者就能定义、就说了算的,所以,研究者都比较知趣,不会把大量宝贵时间耗费在需要联络更多学者参与的社交活动中。
正是学者、专家们的有意或无意避让,给学术期刊编辑发挥自己的特长提供了闪转腾挪的空间。
某个学术话题的讨论能否持续、延续、延伸,从而成为“热点”,学术期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当然,说学术期刊能够当引领学术发展的“引领者”,也不是说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在这之中的作用可有可无,完全处于被动的一方。其实,
学术发展的主力军还是各学科、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群体,学术期刊与学者在推动学术发展方面是声气相通、互为依存的。只不过,在
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学术期刊作为媒体,它的发言覆盖面更宽,声音更响亮,更能吸引学界的目光和注意力。因而,它具有学科专家所没有的
“话语权”
,能够依仗自身地位和优势,影响受众,打动读者,左右学术的发展方向。
在现代社会,“话语权”具有多种用途。学术期刊既可以用它来
作为“
助
推器”
,引领推动学术朝着科学、规范、健康、繁荣的方向前进;也可以
作为
“聚
宝盆”
,吸引、汇聚各方的学术英才和资源,为自身的发展、壮大出谋划策,提供强有力支撑;还可以
作为
“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