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要提出了作者对于减少交通事故的四个解决方案。第一个是通过学习小组的模式减少学生通勤事故;第二个是对所有驾驶员进行体检,停止患病驾驶员的驾驶行为;第三个是严厉惩罚路怒症患者,对行为恶劣者吊销驾照;第四个是改进交通事故赔偿制度,对全责方进行货币赔偿之外的惩罚,并暂停其驾照一段时间。
作者建议通过组建学习小组的方式,让学生家长共同解决教学场所问题,缩短通勤距离,提高安全程度。学习小组能够解决通勤安全问题和校园安全问题,同时在学习上也有优势。
作者提出对所有有驾照的人员进行严格的体检,对患有影响交通安全的疾病的驾驶员应立即停止其驾驶行为。这样可以避免很多因疾病引发的交通事故。
作者提出改进交通事故赔偿制度,不仅要赔偿实际发生的损失,还要对伤者的精神进行赔偿,并对全责方进行其他惩罚,如暂停驾照等。这样可以提高驾驶员的责任感,减少事故的发生。
感谢你的提问。因为我也是一个每天接送学生的家长,看到这个新闻,我也会觉得心里有些难受。
目前我们不清楚这次事故发生的具体原因。但是我在今天接孩子回来的路上,想到了四个解决方法,能够整体性的减少交通事故。
第一个办法:
从90年代开始,中国进入了互联网社会。到今天,我们已经是全世界互联网最发达的国家了。我们的手机支付、网上购物、互联网社交、媒体、娱乐,都是全世界最先进的。不仅如此,互联网还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商业生态,我们的工作方式,政府的服务方式等等。
可是在这样强大的互联网革命浪潮的冲击下,有一些行业几乎完全没有被互联网改变,成为了互联网革命的漏网之鱼。国家的教育行业就是其中一条。
今天的中小学生上学的方式,和30多年前我上学的方式没有太大区别,和60多年前我母亲上学的方式也没有多少差别。每天早上,中小学生们都要迎着朝霞走路或者坐车去学校。几十个学生挤在一个教室里,听一个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几百上千个学生挤在一个校园里,进行校园活动和体育运动。
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在互联网改变一切的今天,这种模式还有没有必要?
第一个小问题:
有没有必要让几百上千个孩子每天早上一起通勤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坐在同一个校园里上课?
家里有孩子上学的人都知道,孩子每天上学这件事情,给每个家庭都造成了刚性的通勤压力和时间压力,也给每个城市的早晚高峰以沉重的负担。为了孩子上学通勤,很多家长都付出了巨大的时间成本。在拥挤的大中型城市里面,有的家长为了早上送孩子上学这一件事,就浪费了他一小时以上的时间。在小城市,在农村,如果家住的离学校比较远,那接送孩子也成了巨大的问题。
我们总会看到校车发生交通事故的新闻。并不是说校车就比其他交通方式更加不安全,而是说通勤的时间和路程多了,自然有一定概率发生交通事故。因此为了避免上下学路上的交通事故,可以用更好的校车,但是缩短通勤距离和时间,才是从根本上减少学生交通事故的方法。
那如何缩短通勤距离和时间?很简单,我们根本不需要让几百上千个孩子每天都聚在同一个校园里上课。
一个中小学的这几百上千个孩子,本身就分成了不同的年级和班级。这些不同的年级和班级的同学之间平时基本没有交流。可以说,让他们聚在同一个校园里上课,对他们本身没有什么价值。唯一的意义是对管理者来说比较方便。
而且这么多的孩子,聚在一起也会发生各种问题。小孩子是非常好动的一个群体。现在的中小学生,少的一个班40个人,多的60个人,坐在一个非常狭小的教室里,就会发生各种摩擦、打斗和纠纷。有经验的中小学老师都知道,每天光管理班级纪律就要浪费很多时间。
而且每个班级里面总有几个好动的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用各种方式来干扰其他人学习。但是因为义务教育规定了,每个孩子都必须上学,所以你遇到了这样的同学,也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不仅如此,这种不安分的学生还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今天打了谁,明天把谁推倒了,老师的时间很多都用来处理这种破事。
整个校园里的学生过多,实际上是有安全隐患的。以前就有学生一起上下楼的时候,因为某个学生摔倒,被其他学生踩到,而发生了安全事故。所以现在的学校往往都规定不同的年级和班级不能一起上下楼。甚至有很多的学校要求学生在课间不能出去,只能呆在教室里。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年少好动的时期。整天和同一群人关在嘈杂的教室里,很少有户外活动,会造成心理问题。
第二个小问题:
在互联网如此发达,在网络教育技术无比成熟的现在,我们为什么需要给每一个中小学的班级配一个真人的老师在上面讲课呢?我们为什么不能把那些最优秀最经典的课程录下来,放给同学看呢?
我母亲上中小学的1950-60年代,每个班级都有一个真人的老师,这是当时的技术条件决定的。但是在2020年代,每个中小学班级都有个真人的授课老师,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巨大的浪费。
我们培养一个老师需要多长时间?12年的中小学,4年的大学,然后他还需要多年的教学经验,才能讲得跟那些最优秀的老师差不多。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直接用那些最优秀老师的教学视频,为什么需要让每一个老师都背诵这些内容,做这件事情的意义何在?
也许你会说,老师的作用不只是讲课。我知道。老师的工作可以分为几部分:备课、讲课、答疑和管理
学生
。备课不需要看见学生。讲课这件事情是可以用视频来代替的。答疑也可以远程进行。这些教学软件都已经很成熟。只有课堂管理这件事情是必须有一个老师在现场的。
综合以上两点,现有的中小学教学方式可以进行如下的变革:
学习内容相同,居住距离相近的几个同学,可以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由他们的父母共同来解决教学场所问题。因为学生人数少,所以教学场所很容易就能找到。
由公立或私立的教育机构来提供教学视频和远程课后答疑服务。教学现场秩序的维持,和学习小组的安保,可以由教育机构派一两个工作人员来做。之所以叫工作人员,是因为他们不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解,而只需要维持教学秩序和现场安全两个功能。这样就对“老师”这个角色的要求大大降低。
教育机构可以远程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估、考试和其他的教学管理。总而言之,一切不需要接触身体的行为,都可以远程进行。这也是互联网革命的精神。
这种近距离学习小组的好处有很多。
第一,就是能够解决通勤安全问题和校园安全问题。
因为通勤距离短,所以安全程度大大增加。而且,因为学生家长能够集体决定允许或拒绝谁加入这个学习小组,所以那些有暴力倾向的,情绪不稳定的孩子可以被排除在外,这样也避免了很多意外事故或校园暴力的发生。至于踩踏事故,在几个人的小组里是不可能发生的。
第二,学习小组在学习上比大班教学有很多优势。
40到60个人的大班,它在教学上的问题之一,就在于老师不可能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来安排教学。但是学习小组就能够筛选学习能力相近和
进度相同
的学生在一起学习。不管是学得快的还是慢的,都能够找到和自己差不多的同学,和适应自己能力的课程、
教材和学习方法
。
因为学习小组的学习内容是家长共同决定的,所以它在教学上有学校无法相比的灵活度。例如并不是说教学和答疑一定要在线上进行,家长可以一起聘请某些老师来现场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答疑活动。这样做的好处是老师可以和学生有充分的交流。
相比之下,如果老师在一个50人的课堂上对某一个学生单独进行答疑,其他的学生可能就会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而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许有些学生会觉得这个问题太难,听不懂,而浪费了自己的时间。
另外,家长还可以购买一些学校没有的课程,例如某种乐器,某种语言,或者一些哲学、科学、思想等小众课程。当然了,上课地点也可以不局限在教室。去外地参观博物馆、名胜古迹,都可以实现。
总而言之,学习小组是一种更高级的模式。它对家长的负责程度和管理能力方面的要求都比去学校高得多。
学习小组比较大的短板,是课外活动和体育运动的环节。因为学生数量不足,所以还必须和别的学习小组一起,或者加入其他的学校,来进行课外活动。体育运动可以自己解决,例如每天下午3:00,大家可以各自去喜欢的运动场馆运动。实际上现在在某些中小学里,学校也推荐学生利用课外兴趣活动时间,去校外的运动场馆进行一些项目的训练。
好了,以上是我想到的第一个办法。通过学习小组的模式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学生通勤事故。
第二个办法:
我们这些年对酒驾的惩罚力度很强。但是我们忘了,有很多疾病比酒驾对驾驶的影响更加严重。例如:
从这篇报道可以看出,在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光是在上海,光是公交车,就至少有好几次因疾病引发的交通事故。那么在全国,必然有更多的驾驶人员是因为各种疾病而发生事故。这些事故大部分都可以避免。
我们应该对所有有驾照的人员进行严格的体检,对于那些有可能发生事故的人,应该立刻停止其驾驶行为,当他们改变身体状况之后再开车上路。
有人可能会觉得,得了慢性病的人很可怜,让得病的人失去工作更不好。确实如此。但是那些因为驾驶者的疾病而发生交通事故致残致死的人,那些因为交通事故失去亲人的人,他们更加可怜。更何况,那些得了影响交通安全的疾病还开车的人,他们自己的生命也是无法保证的。哪怕是为自己和自己的家人考虑,也应该暂停驾驶。
第三个办法:
在社会上有很多路怒症。一些人因情绪而故意引发交通事故,或因发生交通事故而打人伤人。目前的法律给这些路怒症患者的惩罚通常是罚款扣分或者拘留。
我
昨天的文章
里提到了青岛的一个典型案例。王某驾驶路虎车在逆行超车时被正常行驶的林某开车阻挡,王某在倒车时发生了刮蹭,然后她冲向林某的车,打开驾驶室的门多次殴打林某。这起事件对
王
某的惩罚是罚款1000元,行政拘留10天。
王某因为自己的错误,当众辱骂殴打一个正常行驶车辆的驾驶人,她的这个行为已经证明了她既不遵守交通规则,还是一个无法控制自己脾气,会随时殴打无辜者的人。她这样的人开车上路,就像一个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对路上的人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