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袁小懒
努力做个不焦虑、不纠结的人。公众号:青于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岛新闻网  ·  一地明确:生三孩奖3万 ·  昨天  
湖北经视  ·  47岁知名男星宣布分手! ·  昨天  
湖北经视  ·  武汉市民注意:价格大跌!低至个位数 ·  昨天  
湖北经视  ·  被骂了4年!知名歌手怒了:谁也受不了 ·  2 天前  
湖北经视  ·  国内一地突发地震!超62万人收到预警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袁小懒

最动人的中国,在舌尖上

袁小懒  · 简书  ·  · 2018-02-24 21:42

正文

01

老家没有网,看电视成了不错的消遣方式。晚上六点半左右,各大卫视正播送省内新闻,这时,央视经济频道的《舌尖上的中国》就成了不错的选择。(貌似不仅播第3季,还有前两季的精编版)

每一次都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每一次却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就这样,逐渐被《舌尖》圈粉。

向来听说厨房里有诸多讲究,却从来没有仔细看过。

比如,做饭最重要的因素——火候。

做饭做菜的火候不能有偏差,甚至要掐着表。略微差一点,可能味道全然不同。

怪不得我把我妈的锅盖掀起来的时候总是被骂,被骂之后我不服气,还在心里反问:火候有那么重要吗?熟了不就行了?

嗯,看了《舌尖》,我觉得我是真的错了。比如,肉类在特定的时间才会让其中的蛋白质发挥最大的营养。

原来,做饭同样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熟了就行”的做饭理念,简直太粗糙。

02

不仅是做饭过程中大有讲究,取材过程也是大有学问。

甚至是一碗汤的点缀,“大厨”也不敢松懈,画龙点睛,一样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有位“大厨”会耗尽几个月的时间去培养最好的白菊花。从种子,到发芽,再到防虫害,所有流程都力求亲力亲为。

精美的鞍配最好的马,至细的心思配至高的尊严。

就算是做像泡菜、酸菜那样的配菜,选材一样不能马虎。“大厨”眼中,做饭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

可真真有一股“匠人”精神,这股“匠人”精神让我感动。(索性在下文中称这些大厨为“匠人”。)

坊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只会吃的不算吃货,真正的吃货是会做的。

看了这些“匠人”的讲究之后,内心更生惭愧。自己果然不能算是合格的“吃货”。

也许,对待食物的态度,藏着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

03

更让我感动的是,那些“匠人”在成为“匠人”之前,曾经下过不少苦功夫。

为了练刀工,一天要切300条黄瓜。从日出到黄昏,这种枯燥的练习让“准匠人”不敢懈怠。

所以,拥有成熟刀工的“匠人”,可以准确地知道鱼骨的位置,然后熟练地剔除,最后切成均匀的鱼片。

肥美的生鱼片,在光线充足的地方似乎是透明的。

我知道了,所谓的“庖丁解牛”,真的不仅仅是个故事。

看起来轻松的动作,得益于数十年的坚持,没有谁会随随便便成功。

原来,厨房中蕴含着最朴素的道理。这些都是吃盒饭悟不出来的。

04

美食还需美器来配,这是另外一个让我感动的事情。

原来,老祖宗留下那么多宝贵的东西。

器皿与食物的搭配,正如食材与食材之间的搭配一样,千百年来,流传着一套“潜规则”。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