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老家没有网,看电视成了不错的消遣方式。晚上六点半左右,各大卫视正播送省内新闻,这时,央视经济频道的《舌尖上的中国》就成了不错的选择。(貌似不仅播第3季,还有前两季的精编版)
每一次都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每一次却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就这样,逐渐被《舌尖》圈粉。
向来听说厨房里有诸多讲究,却从来没有仔细看过。
比如,做饭最重要的因素——火候。
做饭做菜的火候不能有偏差,甚至要掐着表。略微差一点,可能味道全然不同。
怪不得我把我妈的锅盖掀起来的时候总是被骂,被骂之后我不服气,还在心里反问:火候有那么重要吗?熟了不就行了?
嗯,看了《舌尖》,我觉得我是真的错了。比如,肉类在特定的时间才会让其中的蛋白质发挥最大的营养。
原来,做饭同样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熟了就行”的做饭理念,简直太粗糙。
02
不仅是做饭过程中大有讲究,取材过程也是大有学问。
甚至是一碗汤的点缀,“大厨”也不敢松懈,画龙点睛,一样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有位“大厨”会耗尽几个月的时间去培养最好的白菊花。从种子,到发芽,再到防虫害,所有流程都力求亲力亲为。
精美的鞍配最好的马,至细的心思配至高的尊严。
就算是做像泡菜、酸菜那样的配菜,选材一样不能马虎。“大厨”眼中,做饭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
可真真有一股“匠人”精神,这股“匠人”精神让我感动。(索性在下文中称这些大厨为“匠人”。)
坊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只会吃的不算吃货,真正的吃货是会做的。
看了这些“匠人”的讲究之后,内心更生惭愧。自己果然不能算是合格的“吃货”。
也许,对待食物的态度,藏着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
03
更让我感动的是,那些“匠人”在成为“匠人”之前,曾经下过不少苦功夫。
为了练刀工,一天要切300条黄瓜。从日出到黄昏,这种枯燥的练习让“准匠人”不敢懈怠。
所以,拥有成熟刀工的“匠人”,可以准确地知道鱼骨的位置,然后熟练地剔除,最后切成均匀的鱼片。
肥美的生鱼片,在光线充足的地方似乎是透明的。
我知道了,所谓的“庖丁解牛”,真的不仅仅是个故事。
看起来轻松的动作,得益于数十年的坚持,没有谁会随随便便成功。
原来,厨房中蕴含着最朴素的道理。这些都是吃盒饭悟不出来的。
04
美食还需美器来配,这是另外一个让我感动的事情。
原来,老祖宗留下那么多宝贵的东西。
器皿与食物的搭配,正如食材与食材之间的搭配一样,千百年来,流传着一套“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