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咸鱼
马布里在他32岁的时候,从波士顿回到了他位于纽约的家。在卡尔特人队的上场时间逐渐减少,美国人也开始渐渐忘记了这头曾经被称为“联盟最有统治力后卫”的独狼。
从黄金时期到巅峰时期,再从巅峰到低谷,马布里不仅无法再次在NBA赛场上潇洒的单打,最后甚至连上场的机会都失去了。
与其坐冷板凳,不如直接离开来的爽快。就这样,马布里结束了他的NBA生涯。
但他不知道,就在他和NBA解约的几个月之后,一份横跨了太平洋和美洲大陆的合约正在等着他。在之后的8年里,他将在那个神秘而又古老的国度,带领一支球队死而复生,走上通往总冠军的荣耀之路。
《我是马布里》的故事,就是在记录,或者说是在叙述马布里这头NBA独狼,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重拾荣耀并且成为团队领袖的传奇故事。
这也许是导演杨子希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81年出生的杨子比马布里小4岁,杨子在16岁时赴美留学,20岁的马布里也刚刚开始他在NBA的第二个年头。两个年纪差不多的年轻人在同一片土地上,几乎在同一时间做着差不多的美国梦。
而后,马布里成了NBA里人见人恶的“独狼”,在联盟的评选中,百分之二十以上的球员表示不想和他合作,和球队成员和管理层之间的糟糕关系更是让他成为了“纽约最受人责骂的运动员”。
而杨子,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之后的几部商业作品也都皆尽不如人意,豆瓣上的评分没有一部超过4分。
这一切对于一个名校毕业的导演来说,就像是个全明星球员一个赛季只进了四个球。这样的成绩,完全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2015年的《喊·山》,让杨子有了翻身的契机。就像是33岁的马布里最终选择来到中国打球重启自己的职业生涯一样,豆瓣评分7.6分的《喊·山》也让34岁的杨子和自己的过去划清了界限,开启了自己事业的新起点。
《喊·山》
如果说失败是成功的养父,那么成功就是成功的亲爹,在一定时间内成功总是会保持惯性。就像马布里带领北京队拿了一个总冠军之后又狂拿了三个一样,这部在《喊·山》之后的《我是马布里》也稳稳的落在了6.6分以上,在如今的国产电影中,这样的成绩也当的起“成功”二字。
不能说《我是马布里》在各个方面都做到了尽善尽美,但是从这部电影中,我至少看出了杨子拿出了他应该有的学院派的态度出来。
《我是马布里》看上去像是一部典型的美国好莱坞式传记片,但其实更像是一部运动题材的故事片。拿具体的例子作比,它不像《林肯》、《匪帮说唱传奇》这种对人物一生的轨迹进行白描的传记片,更像是《阿甘正传》《血战钢锯岭》这种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故事片。
与其说这是一部关于马布里的传记,不如说这是一部导演籍着马布里其人,讲述的一个有关于成长和自我突破的热血故事,一个美国人在中国实现中国梦的故事。
在电影中,这段故事的主角是马布里,而走出了电影院,故事的主角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从叙事者的角度来讲甚至可能是导演本人。吴尊饰演的经纪人最后选择面对命运的挑战,坚持自己成为一名篮球运动员的梦想,这一条电影剧情的副线未尝不能说是导演为这一隐喻所作的注脚。
导演在电影的叙事上,基本上遵从的是三段式的叙事结构,影片的故事在大体上可以被划分成三个部分。每一段都是一条副线,每一条副线互相穿插交织,最后拧成了马布里突破自我带领团队走向冠军之路的这一条主线。
借用影片的原名《纽约人在北京》来标注的话,三个部分可以被分成:纽约人在纽约、纽约人在中国、纽约人在北京。
第一个部分主要讲述的是马布里踏上篮球之路和他在NBA时和球队闹翻的原因;在第二个部分中马布里在初到中国时屡屡受挫,甚至一度想要打道回府回美国去;第三个部分则是马布里加入北京队,成为球队核心以及带领球队走向辉煌的过程。
三个部分,分别表现了马布里和他父亲的父子之情、他面对逆境时的挣扎和迷茫、他在树立目标之后的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
同时父亲在他儿时给他灌输的信念又是他面对逆境时的支柱,父亲去世的真相被揭开又是他选择和以前的队友和解的理由,满足父亲的遗愿更是他努力拼搏获去争取冠军荣耀的动力。
最后,马布里在赛场上为自己为团队摘得了冠军的桂冠,更是在形式上完成了与过去自己的和解。
在电影片尾,马布里的父亲出现在了赛场上冲着自己的儿子微笑、挥手,随后消失。曾经的遗憾被弥补了,赛场上的马布里眼中噙满了热泪,他知道,重新成为那个让父亲为之骄傲的自己,是给身在天堂的父亲最好的礼物。
而在另一层面上,这个故事本身更是导演对《中国合伙人》里那种“中国人到美国实现美国梦”的思维的颠覆。美国梦曾经是中国一代人的梦,多少留学生日思夜想殚精竭虑,只是为了获得那一张美国绿卡。
而在中国逐渐强大的今天,这种看法逐渐被消解,甚至被翻转了。马布里在NBA郁郁而不得志,却在中国帮助北京队蝉联了四届总冠军实现了自己的冠军梦,甚至最后还拿到了中国绿卡,成为了中国的永久居民。
马布里在片子里穿上了唐装,喝起了茶,在城墙脚下吃起了火锅,就像影片的英文名《the other home》一样,中国真正成了他的另一个家。
可能因为是中美合拍的缘故,那一场老友相见叙旧的戏份溢满了浓浓的中国风,颇有一些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奇观的意思。
最后回归到影片本身的影片类型上来看。在豆瓣上,这部《我是马布里》的标签是运动片。而对于运动片来说,最难拍的地方就是它的运动场面。尤其是对于篮球这种全民运动,一不小心就会贻笑于大方之家。
《摔跤吧!爸爸》被人称赞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堪称专业水准的竞技场面。《摔跤吧!爸爸》的成功之处,反倒是其他运动片的难处。毕竟不是哪一个剧组都能像他们那样,在开拍之前先让演员接受半年的专业训练。
对于这个问题,导演使了一个障眼法。别人拍篮球片都拍队员,而在《我是马布里》中,教练的戏份要比队员更重、表现的更出彩。
在电影中,导演对场下策略的制定以及新老训练方法交替带来的冲突进行了浓墨重彩的表现,再加上在最终决战中不断剪入的马布里对敌我双方的分析,不知不觉中就将观众的关注重点从场上球员的表现转移到了对场下战术策略的制定上。
这样的好处就是,王庆祥和何冰两个老戏骨的戏份就多了起来,两个老戏骨之间的对手戏看的我叫一个爽。如果说新老两个教练负责的是演技部分,那队员们负责的就是帅,看的身边一起看片的妹子狂犯花痴,我在一边狂翻白眼。
如果说《我是马布里》有什么不好,就是还是稍显套路了些。虽然影片故事是基于老马真实的事迹改编的,但是类似于这种“英雄从低谷重回巅峰”的故事确实是实在太多了。
再加上《摔跤吧!爸爸》的余热还未散尽,观众在口味上对运动片自然要比别的片子更加挑剔。这使得《我是马布里》的套路成了平庸,甚至是成了这部影片的缺点。
虽然如此,《我是马布里》在当前的电影环境下,还是有着它特殊的意义在。
这一点,可以把这部影片和《战狼2》放在一起来谈。如果说《战狼2》是对好莱坞动作大片的戏仿,那么在《我是马布里》中,我也能看见处处好莱坞传记片和运动片的影子,包括他的套路。
中国导演在类型片的拍摄上主动的学习好莱坞,在我看来是一件好事。毕竟好莱坞的类型片是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总结和积累出来的,在一百年前好莱坞的影片发行商们就开始研究什么样的电影更能讨好观众的口味了。学习和研究好莱坞,对于中国导演来说是一条可以走的捷径。
毕竟,如何在没有国产片保护月的情况下,依然能让观众愿意花钱买票去电影院看国产电影,是目前所有中国导演都要去面对的问题。
一条专栏 | 每天要挤地铁的,难道不是穷苦大众吗?生活已经很不容易啦,选择一部治愈的作品,让地铁时间过得稍微容易一些吧。让我们红尘作伴,一起撸猫!
推荐 | “文慧园路三号”公号有偿向各位电影达人约稿。详情见:求贤。
购票 | 8月9日晚19:00,全明星阵容《风声》仅售10元,阅读原文进入购票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