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译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官方微信账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为你读诗  ·  眼见草长花开,不禁又想起你来 ·  2 天前  
新郑发布  ·  新郑·文苑 | 离家之后 便会更想家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译文

我为什么要发起“书店店员图书选择奖”

上海译文  · 公众号  · 文学  · 2016-12-07 20:33

正文

按:这篇文章源自“做書”和“做书店”今年做的一个尝试——“书店店员图书选择奖“。

即便网络再发达,书店仍旧是出版社图书销售的重要地面渠道。乍听“书店店员”这个词,可能会浮现出学校旁边的老国营书店里,一幅“深入人心”爱答不理的样子。殊不知,有很多书店店员都在矜矜业业地工作着,他们是一群长期以来被忽视的群体,但又是能跟不同的书接触最多的群体。

我们看到编辑在推荐一本书时,会告诉大家作者的辛苦设计的曲折,但一本书从书店店员的手中递出,一定带着他自己的阅读温度。

这个尝试把发言权交给所有的书店店员们,也希望各位读者尽可能邀请更多的书店从业者参与进来:在书店店员和读者的双重身份下,到底什么样的书是他们作为读者时最喜欢,作为店员时最想推荐给顾客的。

谢谢各位。


刚进入书店行业,我就有阅读上的焦虑,因为自己读的书实在不算多,阅读方法也许又有问题,思考得也很不够深刻,但偏偏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卖书。

这种焦虑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广泛阅读的进程,在书店工作又刚好是一个能给你足够多阅读选择的机会。当然阅读是缓慢的,兴趣的辅助功能很重要,反之它也会被阅读反哺和扩展。

时间长了以后慢慢摸出门道:只要足够了解自己书店,找到对的方法,仅仅选书一项,就已经是一件非常有趣而又长见识的事情。当然面对长长的excel表格必然枯燥,工作量大的时候还会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以及永远没完没了的到货、拆包、点数、整理、入库、分类、上架……

“上海世纪的书怎么还没有到货呀?”

“天哪到了这么多书一个人怎么做得完!”

“库房放不下啦要爆炸啦!”

“理想国的书有没有入库呀刚刚有客人想买了!”

“欸《女权辩护》这本书放在哲学分类、社会学分类好还是性别研究分类好?”

“牛津通识系列有两本不见了快来跟我一起找!”

……

不然你以为书店店员的日常是什么样子?

英国WaterStone书店的James Daunt说,A bookshop is made by its books. 除此之外,我同时坚信,什么样的人也就会做出什么样的书店。

6年书店工作的烙印太过深刻,我已经不能“正常”地享受逛书店带来的快感,去不同的书店时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诸如,装修装饰的风格、选书的类型、推荐展示位置的安排、店员们的工作状态……在某种程度上我是能够确定,一间店表现出来的样子,就是这间店里所有员工的内心中想要表达和传递的。这不是一定非得靠嘴说出来的话,它们会化身成花瓶里的一株乒乓菊或者书封面上贴着的一段手写字。

我还坚信所有书店的从业者们都需要更深层次的表达,“在书店工作”看上去无比崇高,但每天琐碎的工作内容跟其他不同类型的服务性工作一模一样。中国书店店员的普遍情况,就是拿着较低的工资做着最底层的工作,但这份工作偏偏又不像其他服务性行业那样,对工作人员本身的素质可以不做太高的要求。

身边曾经来来回回那么多店员们,靠谱的不靠谱的,能解决书店问题的,解决不了的,认为书店工作很好玩想要体验结果受不了繁重工作直接离开的……有很多。但我看到的是有更多店员们,凭着令人敬佩的责任心和单纯在这一行业中日复一日的工作,这也是书店行业没有倒下去的重要原因。

如果有机会,随意地跟一位书店店员聊聊天,你会发现他们是如何的包罗万象。

“请问帕慕克的书在什么位置?”

“除了《一滴烈酒》,还有布洛克别的书吗?”

“跟维特根斯坦相关的书,可以都找出来让我看看吗?“

……

上面的问题你获得了“随手一指既得答案”的回复,我可以负责的告诉你,他至少要花半年以上的时间去熟悉书名、作者、摆放位置、大概的库存数量、不同的版本,甚至基本内容。

如果你们足够熟悉,建立了友谊,那么要恭喜你开启了“吐槽”副本。当然每一份工作都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作为一个爱书人,有机会听到书店店员的吐槽是一个特别有趣的体验,一种文邹邹的真实。

日本有名的“本屋大赏”就由于是唯一一个通过全日本书店店员投票选择的奖项,而赢得非常非常多读者的支持。他们从过去一年里自己读过的书中,选出他们认为“最有意思的”、“最值得推荐给顾客的”、“最希望在自己的书店中销售”的书,被认为是“日本平民文学奖中最具影响力与市场价值”的图书奖项。本屋大赏还设了一个“发掘奖”,目的在于盘活旧书市场,同样由书店员工阅读并投票,选择范围是所有已经出版的旧书中的作品。

“本屋大赏”创办于2004年,至今已举办了12届。

中国的书店同行们也一定有同样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会在长期工作中逐渐形成为“我应该卖什么样的书给读者”、“我为什么选择卖这本书”、“我能通过这家店表达出什么让所有人看到”……而建立。这应该是等同于一个编辑做书时的责任感的。


那么如何去界定“好” ?或者指向性更强一点,一间书店真正想卖给读者的都是什么书?这些问题的答案,甚至超越这些问题本身,存在更深远的意义。作为一个书店店员一定有自己的见解,然而却从来没有人注意到,这个角落想要发出声音的需求。

我们有一万种理由选择去书店工作,我们同时拿着一万种不一样的书在读,我们对同一本书会有一万种不同的见解,可是我们没有一条途径去表达。

这一次,发言权终于被交到所有的书店店员们的手中。

我们正在尝试一次针对于全国书店的店员们(包括曾经的店员们)的广泛征集,在2016年内出版的中文简体字书中,有着书店店员和读者双重身份的你最喜欢、最想推荐给顾客购买的是哪一本,并给出原因。我们想要通过在图书销售一线的店员们分享出自身的阅读经验,经整理后得到反常规的图书推荐,一个叫“书店店员图书选择奖”的评选。

同时也是一次尝试,把书店这个行业最重要的一个群体给所有人看到。

张定浩在《爱欲与哀矜》一书的结尾处写:

“读书是一个做加法的过程,从一本书漫游至另一本书,每读一本书都是了解自己还有多少本书没有读的过程……”

“书店店员图书选择奖”其实更像一次能让我们认识不同类型的书店店员的机会,他们会是在没人的书架间看书的B,也会是在面对客人时滔滔不绝推荐的F,还会是平时十分害羞但聊起书又很起劲的S……

我现在仍然有阅读上的焦虑,觉得自己读的书不够多,跟别人的选择不一样,但这又有什么关系,这是可以分享出来大家在一起交流的,是可以从一本书变成一万本书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