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一个群体一直十分好奇,有时候又觉得他们是恨铁不成钢因爱生恨;有时候觉得他们是跪了太久站不起来了;有时候我甚至都怀疑他们被有心操控的工具人。
这个群体,也被称为精美、精日、精外分子,总之,就是国外的月亮比较圆。
就拿最近日本发生了一件事来说,某些人的言论,不禁让人觉得一阵恶寒。
01
事情还要从优衣库的一个官宣说起,继2009年后,时隔11年优衣库品牌再度联手著名设计师 Jil Sander 打造 +J 系列。
Jil Sander是谁?别问,问了我也不知道,总之被时尚圈封为“极简女王”。
重点是,Jil Sander 的同名品牌的产品都很贵,透着一股高级范,一件外套要大几千近一万。
标榜亲民、物美价廉的优衣库,向来以价取胜,而这次Jil Sander 联名款仅售几百,最贵的也仅仅千元左右,这么一对比,简直太划算了。
低价、名设计师、限量,这三个词联系在一起,注定了一场“狂欢”。
据日本nifty新闻网报道,在发售首日,日本的二手交易平台就出现了转卖信息。
有的人气单品,在二手物品APP上摇身一变,就能以至少2倍的价格售卖……
一波操作后,全球多地的优衣库陆陆续续开售了,然而日本各地门店都相继被“洗劫”一空……
当日一早,日本各地的优衣库门店就排满了大量前来抢购的市民,队伍长得一眼望不到头。
看排队的人群,整齐有序,并且还难得的保持了适当社交距离,展现了大和民族一贯的高素质。
然而,所有的平和美好,在优衣库开门后刹那间烟消云散。
整个场面只能有疯狂来形容,所有人似乎都变成了进击的巨人,开始疯狂抢购。
疯狂的人群,将店内玻璃都挤碎了,而其他衣物被人弃如敝履,仍在地上随意踩踏。
连模特身上的衣服也被扒下来,推搡、拥挤、人们把购物筐高举过头顶,全然不顾他人,生怕自己抢不到。
更夸张的是,当天在日本优衣库各地门店现场,还发生了多起打架冲突,场面十分混乱。
如此“高素质”的表现,也引发了日本网友的吐槽,甚至还有人称优衣库让这些购买者成为暴徒。
这句明显歧视中国人素质的发言,竟然有中国网友说:“怕是日本华人抢的吧。”
更气人的评论还在后面,有人把锅扣在了中国留学生的脑袋上。
反观该系列产品,在中国门店数售卖的情况,却与日本截然相反。
在杭州门店,大家都好好佩戴着口罩,并且排着队依次进店,不争不抢。
国内的网友还将拍到的情况发在日本的社交平台上,并配文:
“这是今天中国杭州的发售情况,所有人整齐地排着队,杭州没有感染者,但大家都负责地戴着口罩。
中国的门店没有拥挤,希望你们不要把日本门店的混乱嫁祸给中国。
”
长久以来,中国人一直背负着“素质差”“没礼貌”“乱哄哄”的标签。
我上小学那会,还没有互联网,经常在一些书和杂志上看到有人痛批中国游客的各种“丢脸糗事”。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细节是,在某国外厕所,特意用中文写着“上完厕所请冲水”的标语。
相反,那时经常看到赞美日本人素质的文章,现如今网络上这样的文章也不在少数。
这也是中国人在国际上的刻板印象,一旦出现哄抢、不遵守秩序等事件,很多人第一个反应就是“这应该是中国人干的”,然而可悲的是中国人第一个反应也是“这是中国人干的”。
对于“崇洋媚外”这一点,中国的后浪,一代“不如”一代。
作为改革开放过程的经历者,70后80后普遍都很媚外,那时的中国的确是太穷太落后了。
80年代时,国门大开,而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中国人却发现:中国在人均经济总量上是世界最贫穷国家之一,中国人也第一次发现外面的花花世界竟然如此发达先进,多姿多彩,自此,全民族陷入了深深的自卑感中。
就像刚才说到的“冲厕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因为那时出国的人,很多人都没用过抽水马桶,不会使用,自然不会冲。
80年代,一个香港的货车司机,就可以在深圳包二奶,甚至还可以不止一个。
作者宁南山曾讲过一个自己的故事,1990年,他的一个朋友,大学刚毕业,那时他朋友的工资有100多元人民币(已经算很不错了),而他碰到的台湾驻大陆工程师收入在一万人民币以上,差距竟然有100倍。
而90后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尾声阶段,在新时代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下,随着中国的腾飞,他们也更自信,民族认同感也更强。
尤其是95后,他们是真的喝着“甜水”长大的,他们的眼界更宽广,灵魂也更自由,看待问题更加理性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