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这五年,是一个大时代,更是属于每一个普通人的五年。
五年来,中央电视台以及全国各省市电视台陆续制作和播出了一系列优秀纪录片,其中有很多画面值得反复观摩,有很多精神主旨经得起反复体味。能不能从几百部优秀纪录片中选出最反映这五年精神气质的画面,重构叙事逻辑,剪辑一部更有提炼总结意义的片子?
这是系列纪录片《我们这五年》主创者的初衷。
从大量的影像素材中撷取画面,为了结构故事、丰富细节,还要进行大量的采访和补拍,最终制作出10集、每集50分钟的系列纪录片,难度可想而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把这个任务交给了纪录片创作国家队——央视纪录频道。
这个年轻却最具活力的电视频道,一直以制作高品质的纪录片节目而备受瞩目,在社会现实类纪录片创作领域更是深耕不辍,推出的《舌尖上的中国》系列、《超级工程》系列、《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与全世界做生意》《高考》等纪录片都曾创下收视和口碑的骄人纪录。接到《我们这五年》的创作任务后,纪录频道立即调集擅长社会现实类纪录片创作的精兵强将,投入到该片的制作中去,力争为观众奉献出一部有温度、接地气,令人耳目一新的纪录片,为十九大献礼。
散落在各个故事文本中的人物有着十分丰富的生活面向和精神面向,需要主创者删繁就简抓住要旨,具备较强的概括力。这考验着主创人员对片子的筛选力度、对故事的提炼深度以及对时代的理解程度。
《我们这五年》没有简单遵循行业、地域等主题进行切分,而是构造了一条自己的逻辑线索。从“再造家园”“心安之处”“在此守候”到“青春无价”“择高处立”“壮心不已”,再到“生生不息”“文脉长传”“开创未来”“世界脚步”,十个主题巧妙地归纳了从故乡到世界,从坚守到流动,从青春到暮年,从传统到未来等主题,既层层推进又彼此呼应,这些精选的故事既回顾了过去,也在回应当下。
裘继戎用舞蹈演绎流行歌曲《悟空》
一言以蔽之,《我们这五年》既是一部向同仁致敬的纪录片,也是一部向时代致敬的纪录片。
最是故事动人心。
《我们这五年》用工笔描绘了普通中国人追梦、圆梦的“跬步”。
伍元生给老婆送自己种的玫瑰花
观看《我们这五年》有一个最直观的感受:娓娓道来、充满温情,能记住很多面孔。因为主创人员也坚信:讲好一个故事就应该有一张能被记住的面孔。当这样的面孔丰富立体起来、多起来,为这五年画像的目的自然就能达到。
不妨来看看片子中有什么样的人物:
四川农民伍元生和他的玫瑰园
为了用玫瑰妆点大巴山,老伍在种玫瑰之初“竟不知道玫瑰是有刺的”,却也让父老乡亲第一次见到了什么是玫瑰花,这是对故乡的温柔;
“90后”指挥家曹鹏
90岁的“90后”指挥家曹鹏,醉心于推广音乐,热衷于提升市民音乐素养,“在工作中变老,在幸福中不老”,这样的面庞无疑是老有所乐、老当益壮的典范;
坚守在峨眉山顶16年的“蜘蛛人”彭文才
在峨眉山金顶捡了16年垃圾的“蜘蛛人”彭文才,身边的同事不断流失,但他一直在坚守,这是一个普通人对于绿色发展的理解;
在6000米深处发电站坚守30年的欧资平,最喜欢看万家灯火亮起的时候,“他不知道谁是普罗米修斯,但心里有一盏长亮的灯”。
每一张面孔都是时代的反光镜。无论是勇闯纽约时装周的年轻模特,还是准备参加2022年冬奥会的滑雪少年,或是喜欢在深夜北京巡车时放声高歌的出租车司机……中国面庞所组成的群像,更为坚毅,更为执着,也更为自信了。
大学生“鸡倌”施东正
因为真实而有力,这部纪录片没有回避现实的难处。梦想并非一帆风顺,正提示着努力的意义。比如在“再造家园”中,高材生施东正的返乡扶贫之路走得艰辛,因为最大梗阻就是交通不便,一腔热血被山坳困住,这不就是全面小康路上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吗?再比如在“在此守候”中,王启盛老师面对最终只有5个学生的乡村小学,是走还是留?乡村小学的发展需求与乡村“文化空心”的矛盾如何解决?事实上,解决求学路上的坎坷乃至供应一份健康午餐,不就是教育均等化仍需要努力的方向吗?
200米垂直悬崖绝壁上的郭亮村
扫描热点议题,提炼时代关注,看到逐梦路上的不易,人们才会更加珍惜既有的收获。这也是这部纪录片的一大可贵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