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天线空间ANTENNASPACE
天线空间是一家年轻的画廊。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将发布及时展讯、新闻动态信息,并适时推荐相关作品简介及精彩评论文章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天线空间ANTENNASPACE

展览预告|王伊芙苓韬程个展 @ 上海外滩美术馆

天线空间ANTENNASPACE  · 公众号  ·  · 2023-04-19 15:3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天线空间荣幸宣布代理艺术家王伊芙苓韬程将于上海外滩美术馆举办个展「 参差的对照 」,展期于2023年4月22日至7月9日,诚邀您莅临观展。


文字转载自外滩美术馆


上海外滩美术馆(RAM)欣悦呈现常驻荷兰鹿特丹的艺术家王伊芙苓韬程(Evelyn Taocheng Wang,1981年出生于中国成都)的个展“参差的对照”( An Equivocal Contrast )。王伊芙苓韬程以在绘画、写作、表演和录像等不同媒介中混入富有想象力、多层次、碎片化和矛盾的叙事而知名。作为从中国移居荷兰的艺术家,王伊芙苓韬程的创作深深根植于她所置身的社会语境。她的作品兼容情感、诗歌和自传成分,将超然和深刻的表达与看似肤浅的表面、无关紧要和荒谬不经的评论交织,同时又不乏戏谑的机敏。

王伊芙苓韬程

玉米一生的三个阶段和临摹的阿格妮丝·马丁, 2023

布面丙烯,彩色石膏粉底料,中国墨,彩铅和石墨

185 x 185 x 2 厘米


“参差的对照”是王伊芙苓韬程首次在欧美之外举办的美术馆个展。展览将展出十八件作品,其中十七件是艺术家的新作。这些作品围绕她艺术创作中的两条主线展开:艺术家阿格妮丝·马丁(1912-2004)和作家张爱玲(1920-1995)。展览还将展出一件马丁1996年的架上绘画《和平》。艺术家以手卷的概念构思本次展览设计,并融合中国传统民居常见的“一明两暗”格局,邀请观众感受时间和空间,仔细品读。


王伊芙苓韬程

法国梧桐和它的爱,2022/23

生宣上中国墨,矿物颜料,铅笔

上方圆形作品直径 38.5 厘米

下方长方形作品 80 x 45 厘米


本次展览标题取自张爱玲1944年发表的经典散文《自己的文章》。本篇中,张爱玲讲自己小说中的角色大多并不彻底。这些不彻底的人物并非英雄,但因为某种“认真”而是“这时代的广大负荷者”,没有悲壮而只有苍凉。正是这苍凉揭示了人类经验的真实。正如张爱玲所言:“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 “参差的对照”是一场对颜色、美、完美和苍凉的探索。经由王伊芙苓韬程的中介,张爱玲和马丁的隔空对话徐徐展开。


王伊芙苓韬程

谈音乐, 2023

布面丙烯,彩色石膏粉底料

生、熟宣上中国墨,书籍装订胶,裱于生宣上

185 x 185 x 2 厘米


王伊芙苓韬程将古今中外、艺术内外的技法与轶事——如宣纸、碑帖、印章、国画、文人画、油画、抽象表现主义、社会现实主义和海报等诸多素材,当作现成品(readymade) 来引用。通过她风趣的,多层次的叠加,调侃了关于什么是绘画的先入之见,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的措辞来服务于这些“身份认知”叙述。但当花更长时间来凝视这些所谓的“绘画”、“海报”或“拓片”后我们又可承受多大的调整?


王伊芙苓韬程常说,“艺术史似我随身携带的化妆盒。”在她的“艺术化妆盒”里,张爱玲和马丁也只是两位戏份较多的角色,各自都提供审阅世界的不同视角。王伊芙苓韬程把她们的认知用作“现成品人物”,为自己上妆,并重新想象。以此方式,艺术家模糊了纯粹与真理的现代主义理念,轻巧地批判了现代主义对真实的持久追寻。进入“参差的对照”,真实性被不断重铸、揭示和打破,只剩苍凉。


王伊芙苓韬程

爱的意思是被爱,2023

布面油彩,彩色石膏粉底料,熟宣上中国墨

书籍装订胶,裱于生宣上

185 x 185 x 2 厘米


展览由RAM艺术总监朱筱蕤策划,由策展主管徐天天、策展助理及研究员王馨茹、展览经理王朝协助。在展览首日,艺术家还将带来一场具有参与性的行为表演,邀请观众一起清扫美术馆、练瑜伽、以及观看演出。




图片致谢艺术家

上海天线空间、阿姆斯特丹 Fons Welters 画廊

伦敦卡洛斯/石川画廊与东京 Kayokoyuki 画廊


展览及文字致谢上海外滩美术馆(RAM)

艺术总监朱筱蕤(X Zhu-Nowell)

策展主管徐天天、策展助理及研究员王馨茹、展览经理王朝

与天线空间



王伊芙苓韬程|Evelyn Taocheng Wang


王伊芙苓韬程(b.1981,成都)现工作和生活于鹿特丹。2006年,她于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统艺术系获得学士学位。2012年,她于法兰克福Städelschule美术学院获得硕士学位。


王伊芙苓韬程的作品应当被视作一个整体的“星群”, 它们涵盖了众多既定艺术门类,包括绘画、书法文字、环境装置、录像短片、服装设计和表演。她的作品作为媒介、载体,为她所设定的多种主题服务,例如中国传统与现当代艺术、以及殖民历史、酷儿、女性文化与女性主义运动等,并通过重叠混合,将这些相互独立的概念交融链接。


2012年至2014年,她作为驻地艺术家参与阿姆斯特丹的De Ateliers驻地计划。收藏其作品的机构包括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法国巴黎蓬皮杜中心,荷兰阿姆斯特丹ABN AMRO Collection,荷兰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荷兰乌特勒支中央博物馆等。


近期个展:外滩美术馆,上海,中国(由朱筱蕤策展,即将展出);“Norwegian Music in Dutch Window”,Kayokoyuki,东京,日本(2022);“眼影之心”,天线空间,上海(2021);“读后感”, Kunstverein Düsseldorf,杜塞尔多夫,德国 (2021);“朝花夕拾”,Hermitage博物馆(ABN AMRO Art Prize),阿姆斯特丹,荷兰 (2021);“Sour Gnossiennes”,Museum Abteiberg,门兴格拉德巴赫,德国 (2020);“传播优雅”,FRAC Champagne-Ardenne,兰斯,法国(2019);“下午无血”,卡洛斯/石川,伦敦,英国(2019);“他害怕什么?”,KW当代艺术学院,柏林,德国(2018);“他害怕什么?”,Company,纽约,美国(2018);“女性悲剧的四季”,Galerie Fons Welters,阿姆斯特丹,荷兰(2017);“对于一个尴尬的人来说,总是很难避免尴尬的事情”,卡洛斯/石川,伦敦,英国(2017);“皱纹热浪”,Chateau Shatto,洛杉矶,美国(2017);“无常的寓言”,荷兰弗朗斯·哈尔斯博物馆 | 哈伦哈勒姆博物馆,哈勒姆,荷兰(2017)等。


部分群展:“Horizens”,东亚艺术博物馆,科隆,德国(2022);“釜山双年展:We, On the Rising Wave”,釜山,韩国(2022);“Note to Self”,Sofie Van de Velde,安特卫普,比利时(2022);“To Be Like Water”, Tent,鹿特丹,荷兰(2021);“汲物之思”,金鹰美术馆,南京(2021);“墨城”,大馆当代美术馆,香港(2021);“|||: She spins the thread, she measures the thread, she cuts the thread”,Nest,海牙,荷兰(2021);“传统的频率”,广东时代美术馆,广州(2020);“Risquons-Tout”,WIELS,布鲁塞尔,比利时(2020);“Global(e) Resistance”,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国(2020);“In the Presence of Absence”,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阿姆斯特丹,荷兰(2020);“既不是黑/红/黄,也不是女人”,Times Arts Center,柏林,德国(2019);“在我的房间里”,天线空间,上海(2019);“Hollandse Nieuwe”,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阿姆斯特丹,荷兰(2018);“It’s Get Better V”,ICA,伦敦,英国(2017);公共项目,卡塞尔文献展,卡塞尔,德国(2017);“野蛮人和哲学家:黄金时代的中国形象”,弗朗斯·哈尔斯博物馆,荷兰(2016)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