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华网
新闻有深度 思想有温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打卡废墟风险几何? ·  2 天前  
新华社  ·  机器狗现身泰山盘道,网友评论亮了! ·  3 天前  
人民日报  ·  鄂A6PZ19,紧急逼停! ·  5 天前  
新华社  ·  29毫米的恐龙蛋!你见过吗?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华网

古人睡觉不盖"被子",冬天和什么相依为命?

新华网  · 公众号  · 社会  · 2016-12-23 12:03

正文

 我是单身汪,冬天只能和被子相依为命~~~

有一天,我突然神经质地想到,古代人会盖什么样的被子呢?有棉被、羽绒被、蚕丝被么?于是我翻阅了资料……

原来,在中国古代,人们盖的被子并不叫“被子”,先秦时人们称被子为“衾”“裯”“寝衣”等。

《广韵》对“被”的解释

古人是从何时开始睡觉盖被子的?


关于这个问题,没有准确的资料记载,小编个人觉得,估计是从有东西可盖时开始的吧。呵呵~~~这里暂且不深究。


古人盖的被子是用什么做的?


在棉花没有进入中国之前,做被子的布是用葛(南方)、麻(北方)一类植物纤维来纺织的。而更早时候,被子是用兽皮来制作的,“被”字右边是“皮”或与此有关联。张骞通过“丝绸之路”引进棉花之后,人们就开始用棉花做被子了。古时一般人是用不起棉被的,只有有钱人才用得起。


古人盖的被子有多大?


古人被子的大小与使用者的身高有关,像做衣服一样“量体制被”。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乡党》里有这么一说:“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意思是休息时要有小被,长度是一个半身高。


古代被子里填充何物?


冬天御寒的被子是需要填充物的,即所谓“被胎”。在没有棉花之前,用不起真丝的古人多用“絮”做“被胎”,芦花、杨柳絮、茅草等都可以做絮,明高濂《遵生八笺·起居安居笺》称:“深秋采芦花,装入布被中。”此外,古人还用鸡、鸭、鹅、羊等禽兽的羽、毛来做填充物。原来“鸭绒被”“羊绒被”并不是现代人发明的。

絮质量很差,“败絮其中”一词就是这么来的。布衾盖在身上没有丝衾舒服、温暖,特别是盖得年头一多,保暖效果会更差。唐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绣有荷花、莲蓬、鸳鸯,寓意“和和美美、成双成对、连生贵子”的鸳鸯被




古代被子上的花纹有什么讲究?

古代被子最常见的是具有好寓意的花纹,比如:松、梅、竹、鹤、鹿等。当然,龙凤图案很少有,因为在古代用龙凤图案是对皇帝皇后的大不敬。

古代结婚用被一定要是大红色,绣上一对鸳鸯,叫“双人被” “鸳衾”,俗称“鸳鸯被”。东汉《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客从远方来》的诗将其称为“合欢被”:“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被子也寓意“一辈子”,在冬天最适合送心爱的她(他)一床被子,温暖又贴心。(单身汪看到这里请自动忽略)

不过,看着自己暖暖的小棉被,小编的心里还是满足的。在寒冷的冬天,温暖我的人,温暖我的心,全靠它啦~~~

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网、北京晚报


来源:新华网云南频道

编辑:孟灵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