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周知道
尽一切可能去发现我们的用户想知道的信息,让知道成为一种享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每日豆瓣  ·  救大命了,哭着安利换季面霜 ·  2 天前  
每日豆瓣  ·  做梦笑醒了…30元的快乐谁懂啊!! ·  2 天前  
每日经济新闻  ·  刚刚,东风系、兵装系多家上市公司大涨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南周知道

国宝传音,想把文物的故事唱给你听

南周知道  · 公众号  · 生活  · 2021-05-29 09:30

正文


今日话题

字数: 3000 阅读时间: 6 min

文物、史书、纪录片……它们都是时间和文化的忠实记录者,而旋律,也注定会成为其中不可缺少的一记重音。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 国宝专辑



从某种角度而言,了解一个城市的过去和现在,最简单的办法是从博物馆开始。


博物馆里的每件展品都是岁月的传奇,它们跨越时空而来,一个个时间胶囊盛满了前人的故事。


如果只有三天光明,海伦·凯勒选择把其中一天留给博物馆。外界斗转星移,科技快速变革,博物馆的文物们静默地伫立,仿佛是时间和文明的结界,在真空里记录着历史的悸动。海森堡高度赞美它, 「博物馆不仅是社会文化机构,还是一个精神上的‘武道场’,人们在这里完善和修炼自己,然后气定神闲地走进纷繁、复杂、险恶的世界。」


逛博物馆,其实是个蛮诗意的过程——不过很累。


1916年,学者吉尔曼提出了 「博物馆疲劳」 (Museum Fatigue)的概念,用来描述人们在参观博物馆时产生的一种体力耗竭、注意力或兴趣减少、认识活动机能衰退、情绪焦躁的状况——精神和生理上的双重疲劳。


而博物馆橱窗里的摆件,带着历史和文化的沉淀,总是显得「不怒自威」。更劝退的是,多数观众往往因为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无法摸索到文物的底蕴,更遑论真正透过它去触摸历史。想要全身心地感受,听见文物的声音,甚至与它对话,往往的确是超纲题。






「文物」活了






长久以来,文物在人们心里都带着沉闷、无趣的色彩,像一位一板一眼的教书先生,着灰色宽衫,捋着白色长须,手持戒尺,摇头晃脑地,奉「子曰」为圭臬,晦涩无趣。或是历史必修课本里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那般——它严肃、笨重、古老,蒙着历史的尘埃,灰突突的,陈旧呆板,少人问津。


是什么时候开始,这种刻板印象开始慢慢变得模糊,藏在文物里本质的、带着灵魂深度的文化仿佛被揭开了面纱,成为先辈们留给后世的文明信使,穿过时光的任意门,穿过智能化的电子屏,飞来千年之后的我们面前?难以绕开的是,《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一系列文化类节目的出现,让传统话语体系得以与新世代对话。文物们开始走下神坛,变得鲜活灵动。


《如果国宝会说话》导演徐欢说,拍摄完成后,有几个分集导演都曾和她感慨,「最初站在国宝前,怀抱着一颗无限敬畏之心。一年多下来不停看不停拍,琢磨透了,它们亲切了起来。当你走近,当你了解,你会知道它们的故事,听到它们的呼吸,读到它们留下的跨越千年时光的留言。」






(I2021年5月16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博物院,观众在观看展出的大报恩寺塔琉璃拱门。CICPHOTO/苏阳 摄)






让国宝悦耳






文物纪录片风靡了几年,2021年,河南春晚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以舞蹈的形式在节目中穿插演绎了数件镇馆之宝,也完成了自己的「出圈」。


视频有了,舞蹈有了,那歌呢?


5月18日零点,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主题音乐专辑《国宝传音》正式上线,酷狗交上了一份献给「国宝」的音乐答卷——这是一份联合了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共同打造的礼物,携手 摩登兄弟刘宇宁、鞠婧祎、王晰、魏大勋和白宇 五位青年歌手,分别围绕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创作了推广曲,用旋律为公众解读优秀传统文化里的基因密码,讲述大国重器背后的故事。


专辑上线不到一周,「国宝传音」微博话题阅读量达到1.5亿次,超过100万的网友参与了话题互动,全网歌曲MV播放量超1600万次。







这样的传播效果自然与国宝本身的生命力分不开。在音乐的短短几分钟里,我们得以穿越千年的历史荣光,听到每件文物的 「精气神」 。声音,可以打破340m/s的速度,抢占你的耳朵,帮我们与历史相逢。






听见古人的玩法






虽然古代没有手机和电脑,但捱过几千年的智慧自然能找到有趣的东西来打发时间——并且不得不承认祖先们真的很会玩。甚至让人忍不住合理怀疑,当代人更迭反复的流行和时尚是借鉴古物而来。


这些文物,并不自始便是博物馆中的「国宝」,它们曾经也是古人生活里平平无奇的小玩意儿,只是或完好或破碎地带着历史的伤痕而留存下来,又无意中见证了王朝迭代、繁荣兴衰,成为超越了时间长度的存在。


出现在唐朝餐桌上的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就是最好的见证者——它以北方契丹族所使用的皮囊壶为造型,壶身有舞马纹样——来自西域的新工种。玄宗在位时,每逢生日庆典,舞马都会伴着乐曲整齐划一地表演,旋律到高潮时,领头的舞马会把满酒的酒杯衔起到皇帝面前祝寿,以博天子一笑。舞马表演在安史之乱后便不复存在了,大唐由盛转衰,但借着音乐,那段歌舞升平、雄浑博大的盛唐景象还可以被感知到。







古人听的流行音乐是 曾侯乙编钟 和「三彩骆驼载乐俑」的「西曲东奏」「巡回街头演唱会」。60几件,每一件都能奏出不同音阶的编钟,至今还能奏出响彻五洲动人心弦的音乐。只看着它们,就觉得耳边仿佛已经悠然响起一曲始自千年前的舞乐。


《琢光曲》唱的是文物里的气魄风度、精神志向,在逍遥林「七贤」与荣启期席地而坐、推杯换盏的景象就在旋律中一一铺开,乱世中,他们不畏强权,任性放达,轻时傲物,保持人格和意志的独立气质。事实上,早于七贤数百年的荣启期自然不可能与他们一同弹琴论道,但砖画里的安排,的确反映了时下士族知识分子有关于自由清高人格的理想,是人们对于洒脱倜傥的具象化寄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