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讨论了电动车行业的话题,特别是关于小米电动车事故的观点。作者表达了对事故的理解和对网络舆论的反思,同时也对智能驾驶技术的认知误区进行了解释。文章还提到了小米及整个电动车行业需要警醒的过度宣传问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网络舆论和认知误区
作者认为网络舆论容易被落井下石的情绪所影响,出现很多不负责任的言论。同时,对于智能驾驶技术,存在认知误区,用户因为不了解技术边界而产生恐惧或过度信任。
关键观点2: 自媒体的问题
作者提醒公众要警惕自媒体在热门事件中的不实报道和夸大其词,建议只信任权威媒体的报道或官方、警方的消息。
关键观点3: 智能驾驶的影响
事故对公众对智能驾驶的信任产生影响,但作者认为智能驾驶技术在很多场景下是值得信赖的,并呼吁用户正确使用和理解这项技术。
关键观点4: 小米事故的具体问题
作者分析了小米事故的具体情况和责任归属,认为不应将所有责任归咎于小米智驾,并强调了极端场景下的驾驶需要依赖人的判断。
关键观点5: 电动车行业的过度宣传问题
作者指出电动车行业存在过度宣传的问题,呼吁行业规范、整顿,车企应自律,不要为了竞争而放弃基本价值观。
正文
对于饭圈化的电动车行业的话题,我先带好头盔,声明下利益关系:
2、本人也没有太多小米的产品,盘点了下家里有一台公司抽奖抽到的小米电视,一个电热水壶,一个2月份刚买的小米15,就这些了。
总之,我不是米粉,也不是米黑,各路英雄对于下文观点不认可的时候,请轻喷。
目前这个事故热度已经破圈了,估计全中国都在讨论这个事故,对于各种电车群,投资群,这两天基本都是围绕这个事故在讨论,甚至互喷,热度相当高。
不过这不是小米才有的待遇,特斯拉,比亚迪,华为,理想曾经都享受过这种待遇。
1、首先我很反感落井下石,但据我观察,这是目前网络上比较普遍的状态,比如我就看到很多类似言论:我早说过小米这家公司不靠谱;还是买国外品牌,中国品牌靠不住;小米车质量不行,质量不过关就上市;小米谋财害命,早该关门了等等。
这个事故过于沉重,以至于人们被吓到是可以理解的(昨天我的理想车主群,大家都在问机械门把手在哪里),被网络带了节奏也是正常的,担心也是正常的。
但是担心之余,我认为还是需要就事论事的去看待这个事故,理性去看待。
2、不要跟着自媒体走,我认为很多自媒体在遇到热门事件时,底线是比较低的,也就是俗说的吃人血馒头。他们不在意自己发的东西是不是事实,也不会去求证,只在乎能不能抓住热点吸引眼球和流量。比如昨天群里就转发有自媒体的视频,说小米找到家属,问需要多少钱可以保持沉默,实际上小米昨晚的官方发文表达的是还没有接触到家属,等待家属接见。
我觉得这种热门事件,最好看权威媒体的报道,或者官方,警方的消息,不要轻信各种自媒体小视频的言论。
3、这次事故毫无疑问会影响非电车用户对智能驾驶的信任,从群里观察,很多原来对智能驾驶持正面看法的油车用户,这次退缩了,更不用说本身就不信任智能驾驶的油车用户,很多人基本上把电车和智能驾驶拉入了黑名单。甚至部分原本使用智能驾驶的用户,现在也在犹豫,不敢用。
作为一个智驾里程超过1万公里的电车车主来说,我认为之所以产生这种畏惧,更多的不是因为智能驾驶不靠谱,而是这里面有一些认知误区。
我观察下来,用过智驾的用户,整体上给与智驾的评价都比较高,没用过智驾的用户给出的评价非常低。那么误区在哪里呢?误区就在于智驾用户因为经常使用智驾,所以知道智驾的能力边界在哪里,知道这是个辅助人的工具,并不是无所不能;而非智驾用户因为没体验过,所以不知道,也不理解这些,他们觉得我把车交给你,你就应该100%保证车的安全,对我的安全负责,你不能出错,你出错了那谁还敢用。
这种认知的误差,就会导致评价的两端化。那智驾现在到底是个什么状态呢?我说说我自己的感受。
在高速上,可能90%以上的场景,智驾都是值得信赖的,成熟的,能极大的解放司机的精力,让司机驾驶更轻松。但是总有一些极端的场景,是智驾无法解决的,比如没有激光雷达的智驾,只能识别前方的车,人等,如果前方是锥桶,是水泥墩子,智驾是识别不了的,智驾会直接撞上去。甚至在很好的路况和路段,智驾也有可能极小概率的给你来个刹车减速,或者方向盘偏移等等。这就有点像大模型,你给他问个问题,他是有概率给你返回个胡说八道的答案的,智驾也有点类似,只不过他不会像大模型那样频繁的给你出错误答案,智驾会小概率的出错。
这么说非智驾用户可能已经被吓到了吧,这么个玩意,谁还敢用,太吓人了。
然而实际的安全性并非如此不堪,因为只要你把他当辅助工具,跟自己开车一样全神贯注的扶着方向盘,随时准备接管方向盘,绝大部分时候都是安全可控的,比如方向盘跑偏了,如果是专注状态,基本方向盘有乱动的趋势的时候,已经被接管扶正了。任何感觉不秒的时候,随时轻踩刹车,或者控制方向盘,都会随时接管车辆,进入司机驾驶。所以如果司机专心,并且随时准备接管车辆,绝大部分时候是安全的,当然如果遇到特别极端的情况,不仅智驾无能为力,可能老司机也无能为力。所以我认为智驾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当你只是把他当做辅助工具,双手不离方向盘,随时准备接管,他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工具,当你完全依赖他,放松警惕,他就非常危险。
另外其实拥有激光雷达的智驾,通过AEB,AES,每年避免了无数的事故,只不过这些贡献只有当事人理解,而且无论智驾避免了多少事故,都不如一起事故给人带来的负面效应大。
4、说回小米这次事故,我看了下官方和网络的信息,这个事故兼顾了以下几个因素:晚上10:30+110多的时速+女在校生车主+修路变道+智驾,坦白说,这几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即使不用智驾可能风险都会很高,而且这种场景下,本身就是丐版智驾不好解决的场景,需要依赖于人来解决的场景。当然这里不是说小米智驾没有责任,我认为小米有责任,但人或者极端场景都是事故的因素之一(这里没有对死者的任何不敬)。
之所以认为不应该把所有责任都归结到小米,是因为当前丐版智驾的能力本身就是这个样子,极端场景智驾就是很难解决,需要靠人。
5、虽然我认为不能把整个责任归结到小米智驾,但是还是有些东西是需要小米后续解答的,那就是车门为何不能打开。事故后车门无法打开是一个非常大的隐患,从官方回复来看,目前官方未接触到事故车,无法判断车门到底是什么原因无法打开,这是后续需要关注的,如果是产品本身漏洞导致的,那车门无法打开比智驾的问题更严重。
6、关于删帖,群里各种传言小米公关能力强,各种删帖。
还别说,强力删帖删视频的方式很有效,会把负面影响降低很多,所以有些品牌明知这样会伤品牌,但依然强力删帖删视频。
但是小米是否删帖我没有去核实,不知道真实情况。我个人认为如果是煽风点火,捏造未经证实的消息广泛传播的,不仅要坚决去删,而且还应该将造谣者绳之以法,因为利用大家的关注和同情去欺骗,利用大家,更可恶;但是如果是正常的帖子还去删,就非常过分,值得批判。
6、我认为小米,以及整个电动车行业,急需警醒的是过度宣传问题,我认为这比事故本身更可怕,更严重。但由于激烈的竞争,这个行业没有一家没有过度宣传,华为有过,理想有过,小米也有。
比如小米之前大肆宣传24年底发布端对端,端对端达到1000万clips,让消费者觉得小米智驾很快就能进入第一梯队,但实际上并非这样,这些过度先传都对消费者产生了误导。
惨烈的竞争让这个行业发展进步很快,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车圈我觉得确实需要规范,整顿,车企也应该自律,不要为了赢而放弃一些基本的价值观。
7、虽然时不时就有一些负面因素,影响到人们对智能驾驶的看法,但我依旧认为智能驾驶的趋势不可逆转,头部车企的智能驾驶当前虽然不完美,但是依旧肯定,未来也会越来越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