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听本文音频 | 主播:天爱)
有段时间看了很多婚姻类文章,听了很多婚姻类讲座。有趣的是,不管台上讲的是多么伟光正的理论,比如“积极聆听”交流法啊、婚姻对自我提升的意义啊,却总会有人在下面提问:“凭什么是我要去做这些?”
(Arley 作品)
对啊,凭什么他就可以乱发脾气蛮不讲理,要我去积极聆听?凭什么是我要牺牲、要妥协、要让这段关系维持下去?凭什么我就要低声下气去取悦对方,以期对方给我一点点我想要的东西?凭什么啊?!
真是越想越不服气呢。听了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去“凭什么”这三个字,真是婚姻里的终极难题。
讲道理,到底凭什么呢?
对有些女人来说,另一半就是她们的衣食父母。让衣食父母高兴愉悦,是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我曾经非常不屑要把老公奉为天地日月,同时把玩在股掌之间的那套把戏。但是有读者给我留言:你宣扬的那套自信自立到底适合多少女人呢?有很多女人确实只能依附在男人身上过活,这是社会现实啊。如果有一套技巧,能让她们生活过得好一点,有什么不对么?她们为什么不去学?
确实没有什么不对,毕竟养活自己是第一位的。如果真的没有独立能力,那就学一点技巧,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当一个开心的玩偶。这是第一个“凭什么”的答案。
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叫“家是一个共同体”。在一个共同体里,我们计算的是整个共同体的得失利益,而不是个体的。
结婚后的家务、养育子女、赡养老人,这些沉重的成本,一定需要有人承担。从个体层面看,理想的状态,当然是一人一半,但从一个共同体的层面,不是如此。
当你只花一半的力气,是不会等比收获一半的事业机会的,可能只有五分之一,甚至可能被淘汰清零。为了家庭的整体利益去做分工,有人在外冲锋陷阵,有人在家安顿后方,是最合理的选择。这是很多家庭里有一方选择全职的理由。
但共同体牢固么?今日的社会,我们还能相信家永远是一个共同体么?
古代男权社会,尚有“三不出”条款来保护元配不被休弃,这是法律和社会道德对妻子这个身份的保护。而现在呢?妻子的身份已经不能代表什么了。反过来,“你没有跟上我的成长,跟着我一起进步”,成为了冠冕堂皇的结束理由。
家庭这个共同体,自由组合,也随时可能瓦解。所以凭什么用我的牺牲给你一块垫脚石?
当然,在那些双方还坚定认同“共同体”的家庭和文化环境中,牺牲和妥协依旧有个好理由。
好的婚姻关系里,有一块重要的基石,是友情。
在爱情的荷尔蒙里,我们有冲动可以为对方粉身碎骨。但随着荷尔蒙的褪去,岁月给了我们什么呢?是深刻的友情。
我了解你,你的喜怒哀乐,你的抱负雄心;你欣赏我,我的才能心胸,我的爱好憎恶。友情,是讲义气的。
港剧里说,义字怎么写?上面一个羊下面一个我。讲义气,就是我愿意做那个被宰的羊。
感情这一路不容易,始于爱情,终于义气。我愿意为你牺牲,为你妥协,是因为我爱你,我对你讲义气。或许明明知道会对我不利,我义无反顾。
我听到过一个最妙的答案,是说,牺牲改变是为了你自己。
台湾心理咨询师赖佩霞有个播放量过亿的演讲,说,婚姻里我们都变成了那个最恶毒的人。
我们知道哪句话会让对方生气,让对方颜面尽失,暴跳如雷。但为了报复,为了控制,为了炫耀,或者纯粹出于无知,我们都会一而再再而三去踩那个开关。关系陷入恶性循环,双方都很痛苦,但我们还要纠结:凭什么是我先让步?
因为我们不喜欢那个恶毒的自己呀。
一段好的关系,能让彼此变成更好的人。但换个角度,不正是更好的自己,才能带来一段好关系?退一万步讲,哪怕现在这段关系走不下去,至少通过修炼,我们为下一段的好关系积累了经验值。
说到底,“凭什么”在婚姻中是个无解的问题。
夜深人静,不妨问问自己:
我是否在利益上离不开对方?
我是否有家是一个共同体的信念,而对方的所作所为也支持这种信念?
我们的感情是否足够深厚,可以为对方两肋插刀?
我是否愿意将亲密关系作为提高自己的一种方式?
而最后一问,我又凭哪点让对方为我牺牲和妥协呢?
多点自省,少点怨气,答案如何,也许并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