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助邦考研平台
作者:西门蒙
一个大学最基本职能就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后两个职能是建立在第一个职能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职能。关于这一点我常跟学生讲,大学实际上就是一个工厂,她的产品就是她培养的人才,人才有多种多样,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学术大师、治国精英和商界巨子。一个大学培养了多少学术大师,多少政治家,多少百万富翁,甚至成为大学排名的关键指标。
我自己做学生的时候,临近毕业老板把学生一个个叫过去谈话,其中有一个不变的问题就是毕业后想干什么?只有我一个人回答想做科研,其他人都不想做科研,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而做科研。在我自己的学生中,很多人读研,也是因为不好找工作而接着往上读,没有多少是出于对科研的热爱而读研的。这种走一步看一步的做法,没有连续性,其实是很盲目的,我是很不赞成的。因此,下面的建议可能对抱着这种形态考研、读研的人不管用。
我的第一个建议是做好人生规划。人的生命非常有限,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些有价值的事,必须持之以恒,百折不饶。因此,Time
management是任何有志学子必须要学会的基本技能。那么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首先要客观地认识自己,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在此基础上再定位自己的目标或梦想。当然在不同的阶段,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是会变的,梦想也会随之变化。人生规划就是一个不断地自我认识、自我否定、自我完善和提高的过程。
每年大学开学,我看到那些在家人的簇拥下来到学校的新生,充满了自信和梦想,但一个学期下来,一大半人都把刚入学时的梦想丢到脑后了,跟高年级的学生随波逐流了。梦想可以改变,但一定不能丢掉。有了梦想,就有了前进的方向,经过不断的努力,是一定能成功的。
成功=合适的目标+积极的态度+正确的方式方法+不懈的努力
我的第二个建议是把目标分解,把你制定的目标分解为一个个近期能够实现的小目标。每个人做事都需要激励,外部的激励不好苛求,要学会自己激励自己。积极的激励会使自己更加自信,相反,老是看不到成功和希望,人会变得消极怠慢。因此,要把大目标分解为一些近期比较容易实现的小目标,并安排好在什么时间达到这些目标,长此以往,积小胜为大胜,最终目标可实现。
求学阶段会面临三个选择:选择专业、选择学校、选择导师。
一个青年科技人才的快速成长处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个人的主观因素,即智力水平、努力程度等,这是最根本的因素;(2)所处的环境要有浓厚的科研气氛;(3)所从事的专业不仅本人,而且所在的研究室要有相当的研究积累;(4)好的导师和和谐的同门关系,以便“传帮带”,“比学赶帮超”。基于此,年轻的学子在选择学校时,要根据所学专业来选择学校,所以求学阶段的第一个选择就是选择专业。
如何选择专业?
选择专业要切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智力、能力水平,同时还要充分考虑的专业的冷热、未来就业等等因素。做好这一选择,需要年轻学子对各个专业都要有所涉猎,大致了解各专业方向的历史及其发展前景,从而做出自己的选择;或请有经验的老师为自己指点一下。不要像我辈当年像踩着西瓜皮,滑倒哪儿是哪儿。
如何选择导师?
选择导师是一个双向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导师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四类:有衔的、有钱的、有水平的、有时间的。最好的导师就是“四有”导师,这是首先。但遗憾的是,现实很少有“四有”导师,因为有衔(各种官衔或人才头衔)的导师,水平一般不差,也有钱,但就是没有时间,这样导师培养研究生是放羊型,学术上主要还是靠自己,所以个人能力特别强的学生可以选;对那种有官衔的(一般比较有钱)的导师,时间蛋糕被行政切掉一大块,肯定没时间,同时学术水平又一般,这样的导师建议离远点;对那些没衔,没钱,但有水平,有时间的,正处于学术上升阶段的导师,这是潜力股,不要忽略了,因为和导师一起成长是一种享受,他成大师时,你离大师也不远了。
从导师的角度出发,学生可以分为3类:动手、动脑、动口。动手就是能把实验室里的软硬件能玩得转、玩得溜;动脑则是能够把实验数据玩得转,从中找出规律、问题,并解决问题;动口就是能够和导师、同行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这要求能把母语和/或英语玩得转。最好的学生是“三动”学生,但这样的学生也是可遇不可求。好的学生是动手+动脑,当然会动脑的学生也不差,因为科研的核心就是Idea,这样的学生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通力合作,两方面强强联手,可能会比单相强势的学生能出更好的成果,这当然还要处决于导师的慧眼;差的学生只会动手,这样的学生和打工者无异,是科研打工者。最差的学生是一动不会动。研究生入学面试时一般只能考察动口能力和精神面貌,对动手和动脑这两个方面的能力,很难在那面试的瞬间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导师挑学生具有更大的盲目性。不过,话又说回来,圣人说“有教无类”,所以导师还要独具慧眼,了解自己的学生哪些方面强势、那些方面劣势,如何和其他学生联合以弥补劣势,发挥强势。
值得指出的是,导师判断学生的好坏,往往不是看会几个“动”,而是有一个天然的标杆:学生时代的自己。你若能超过学生时代的导师,在导师眼里,你肯定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导师的水平高,学生时代的他/她一定不差,这样,导师判断学生优秀不优秀的标杆就高,对学生的要求也会严格,严师出高徒;此外,在导师眼里,一个优秀的学生是能够扩大导师知识范围的学生。每个人的知识范围很有限,在这个范围内是你所熟悉的,在此之外,是广阔的未知世界,你若能给导师的知识范围开疆扩土,让导师不熟悉的东西变得熟悉起来,这无疑是最优秀的学生。在研究阶段,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不是教与学,而是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关系。
所以,选导师的建议是:第一要看学术水平、第二看有没有时间,第三看有没有钱,再看学术头衔、最后看行政头衔。
走学术这条路,绝大多数工作单位是高校和研究所,少部分进入企业。对研究所和企业这块,这里按下不表。
国内高校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985、211、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一般本科高校,2011高校、内地一般本科高校、在大学扩招中专科升本科院校、其它院校。要走走学术,985是首选,但985进人有出生限制,此外,即使出生高贵,985尤其是一线城市的985,现在进人基本就是“青千”,达不到“青千”也没戏。因此,在工作阶段选择高校要因地、因时、因个人学术水平,通盘考虑。
具体而言:对做科研,除了个人主观因素外,最重要客观因素的是什么?大的分就是硬件和软件两个因素,具体硬件方面涉及到钱、地、人三个因素。对想要进入的高校能不能给你一笔启动经费,能给多少经费,以便把你的科研家当置起来,这个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你安身立命,吃饭的家当,所以要重点考虑。很多人光看到给的启动经费诱人,没有看到后面还有要命的:要有立足的地方,包括科研用地和办公用地。有钱买家当,没地方放,那也是要命的。现在高校用地都很紧张,前面的人把地都占了,很难让他们腾出地让给后进来的人。所以要考虑配套的用地;最后,最关键的还是人,因为科研的主体是人,主力是研究生,研究生的质量决定了科研成果的高低,这也是895高校要限制研究生生源的原因。有钱有地却没人干活,这岂不要命么?所以,一方面要保证招生名额,另一方面要招兵买马,组建团队。
关于工作单位,我的建议是:优先考虑985,进985选棵大树靠一靠,如在985独立担当,又在钱、地、人方面占有不了多少资源时,可考虑211;在211又不占优势时,可考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一般本科院校;其次是内地2011院校,最后是内地一般本科院校。
具体软件方面涉及到两个层次:科研环境和外围人脉。科研环境又分为科研小坏境和大环境。大环境是你所在学校的研究氛围,总体学术水平,电子资源,生源状况等等,一旦你加入了这个学校,这些环境是你所不能改变的,那只有面对和适应。你所能改变的是你自己研究组的科研小环境,为学生和青年人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科研小环境非常重要,我常跟学生讲这是“寝室效应”(通常有这样的情况:学校考研的升学率为30%,但往往一个寝室的学生全部考上,这是因为这个寝室同学大家相互鼓励,相互帮助,营造了一个优于学校的考研氛围,谓之“寝室效应”)。
对第二个层次即外围人脉,这个就更重要了。不论是对科研还是对其它行业,要想做事,能力是基础,人脉是关键。一个人的人脉广不广,涉及到所谓情商的高低,即要会和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这就使得“动口”能力很重要,所以光会埋头做事,不会和人打交道,这在工作阶段是行不通的。工作阶段和学习阶段最大的区别就是,在学习阶段,和人打交道是老板的事,你能够集中所有的时间埋头做科研;但在工作阶段,除了科研/教学,时间蛋糕要切一大块出来和人打交道。显然,很少有智商和情商都高的人,这时团队力量就显示出来了,我见过一些比较牛的研究组,有扛大旗的,有拉项目挣钱的、有干活的、有写文章的、有跑关系经营人脉的,各尽所能,分工合作,科研做得是风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