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龙玺,也特别谢谢大家,休息日还来参加活动。
我不知道今天的分享有没有用,好不好,可以保证的是我讲的内容都很诚恳,希望值得。
今天的主题是公益人的学习和充电,我附庸风雅,给这个分享起了个文艺的题目,叫
“通会之际 人书俱老”
。这是我对自己预计与期待的一种美化后的表达。具体意思后面再说。
我会分三个部分分享,第一部分是我阅读的经历。第二部分讲学习。第三部分讲在阅读和学习基础上我对公益的反思。一共两页PPT。
我读书比全人群平均值要高一些,但要比起真的读书人或者知识分子,还差得很远。一来我读的都是比较入门级的内容,二来大多是走马观花的浏览,买书总是很积极,看的时候有不少都是随便翻翻。
当然,读这些书确实有很多启发,但我想说的是,
读书很好,但读书不是唯一理解世界的方式。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习惯、禀赋来找到最适合自己学习的道路。
大学时我参加过一次安利公司的活动,讲师讲了一句顺口溜,叫: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点灯,名师点灯不如贵人相助,贵人相助不如?最后这句讲者突然提高声音,然后下面的人一起高呼“自己奋斗!”。
虽然我不同意这种排序,但这个顺口溜确实很精要的总结了人类学习和认识世界的几种方式:
阅读、观察、交流、听讲、辅导和实践。
我二十多岁找到
了自己的学习道路,读书,但它既不是最好的也不是唯一的,只是我喜欢和自在的。
我并不是从小就爱读书,小时候主要是看漫画。
小学附近有一家书店叫木王星,机器猫3块6一本,每次攒够钱都会去挑一本,回家之后,焚香沐浴有些夸张,但确实会认真洗手做好准备,然后满心欢喜的阅读。我记得第六卷结尾机器猫要回未来世界了,和野比告别,漫画里野比泪流满面,我看的也泪流满面。后来看圣斗士星矢的冥王篇,死去的黄金圣斗士的魂魄都飞到冥界帮助星矢,也泪流不止。
漫画书里有很多关于世界,关于人和人之间的道理,关于友谊、正义、善良与勇气。直到现在我还在看漫画,每周要追五六个更新,而且都是国产漫画,这几年国产漫画越来越高。特别推荐一下《传武》、《镇魂街》、《妖师录》、《驱魔录》这几部。
都没看下去。既看不懂也不爱看。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高中会偷偷的翻
,因为里面有很多性的描写,会偷偷的看,专门看那些段落作为青春的宣泄。当时还有本轰动全国的书叫
,是一个教育家和一名记者写的关于16名有过性经历的中学生的故事,我坐车去了很远的书市买了一本,藏在衣服里带回家,每天晚上偷偷看。可能就是因为那时候没宣泄好,后来
前面这些是读书的经历,我想分享几个读书带来的改变,其中一些也和公益相关。
我刚才说大学我看了很多杂志。有一件事印象非常清楚。那会图书馆订一个杂志叫
《齐鲁周刊》
,是报刊厅被借阅最多的杂志。每年用工季我都会在《齐鲁周刊》上看到写制造业的文章,写什么呢?“哀鸿遍野”。就是这个词。我对这个词印象极深。第一年看说,制造业今年哀鸿遍野,觉得很悲观,第二年看还很悲观,第三年看开始觉得不对了,为啥三年都哀鸿遍野,到了大四我决定去查一查,就搜了搜制造业的一些数据。我发现制造业其实数据一直在进步,事实也是这样,大家现在回头就感受的到。但是为什么文章会渲染出一种非常悲凉的感觉。
我是知乎重度用户,直到现在每年我都会在知乎上看到今年经济形势怎么样这种问题,每年也都会在答案里看到类似的内容。我觉得这个事情对我印象非常深影响也比较大,
就是因为我在“哀鸿遍野”的重复报道中开始意识到叙事角度对人观念的影响,是会有塑造作用的,有时也许是蒙蔽。
所以后来看到章家敦连续20多年讲中国经济要崩溃了,包括BBC的很多报道,就是以小细节入手塑造的宏大叙事。
我大学对社会非常愤怒的,但是因为这个经历开始反思。后来认识到社会治理的复杂性,以及从具体细节和历史宏观的尺度看是不同的。这也多少为后来的工作风格奠定了一些基础,我一般都是相对温和和建设性的工作,比较少批评现状。
我对工作规划和想象都是非常长的。上一份工作我在最后几年想的是,怎么样能为行业留下来二十年以后还在用的东西。现在我在三一想的是,怎么样才能为公益行业留下能用几十年的东西,即便是我离职了。我其实不太好意思说这些,如果大家觉得我在说梦话或者大话请原谅我……当然想的很美,但是做不做得到是另一回事。
最后,我想讲几句那个文艺的题目,“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我已经记不清具体时间了,但第一次应该是在一本飞机的杂志上看到对一位40多岁的同声传译的采访,用了这个题目,一下就记住了。
我小时候很喜欢看各种故事。中土禅宗到五祖弘忍的时候,弘忍法师出题考较弟子,其中一位众望所归的弟子叫神秀,一直主张佛学修行要“渐悟”,佛法必须依靠不断修行逐渐进步,所以神秀就做了偈子: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是一代高僧,可是没想到他碰到了一位独步古今的大人物,慧能。慧能与神秀不同,他主张“顿悟”,慧能认为佛法不一定要不停学习,只要明心见性,就能立地成佛。所以他写了更高明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向慧能传法时,只讲了一半,慧能说不用讲了,我悟了。弘忍送他要替他划船,他说不用了,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我一直希望像慧能一样,一朝悟道,可是随着年龄渐长,我明白了自己是没那个天分的,我没法明心见性,只能靠日积月累的学习向前挪动。我到25岁左右开始看书,30岁才有了一点点自己的思想,我想过30到40岁读十年书,从书中理解世界,40到50岁游走十年,从实践中历练,到了50岁,可能才会有一点厚度,然后去做自己认为最应该做的事。考虑到那时的心力,体力以及许多生活的不得已,要有些许作为大体也要二三十年,那可就是古稀之末,步入耄耄了。
那时勇气、自在还会有吗?时间是一种巨大的考验。
你看,人生最遗憾却又宝贵的就是这样,也许有一天我们凭借不断的学习,悟了,但那时我们和书都已经老了。书页斑驳,人影绰绰。对吧,那么浪漫,又那么遗憾
我有时候会想,假如我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小时候能更好的安排时间,更早的开始读书学习,会不会不一样。如果我是亿万富豪的孩子,会不会现在能做更多的事,比现在有更大的成就。我在认真思考之后的结果是,其实都不重要,因为那个我其实不是我。因为有了过去的经历,所以才是现在的我,因为没能更早的读书,现在才更珍惜读书的时间。因为有我的父母小时候尊重、自由的家庭氛围,才有后来我自在的心境。
去年初我重读了一遍
《正义论》
,年中读了
《水浒》
,上周读了
《复活》
。比起从前我能看进去了,看完了,而且能够理解七七八八了。曾经那个不爱读书,工作拼命的我其实很好,现在喜欢读书,更在意工作结果而不是效率的我,也很好。所以我现在选书并不强求,能看进去就看,看不进去说明现在不是时机,时机到了可以再看。
万物有时,没有经历就无法深刻理解,因为过去和现在串联在一起,一以贯之形成的才是让自己感到坚实的人生,
我想我们其实都在追寻一个不说完满、至少连贯的自我叙事吧。
我差不多讲完了,最后还想补一点点,今天的主题是学习和充电,学习对一些人是重要的,但不是对每个人都必要的,我是非常认真的讲出这句话。其实“发展”、“进步”、“终身学习”这些都是近代才有的概念。
虽然它们都很好,但不该成为每个人或者每个群体必须追求的东西。
我没怎么出过国,一直听说北欧的生活非常幸福,19年7月去慕尼黑,我在河边看着许多人骑行,我爸爸正好发来他吹的口琴录音,他年轻时自学的吉他、小提琴、口琴和二胡。我父亲和母亲一生经历过很多苦难,那天我听着父亲的口琴看着慕尼黑街头的景象,就想如果我父母生在一个更好的时代,会不会他们现在也是艺术家,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演出,在夏日的街头为人们歌唱。
因为我父母那辈人的努力,我们生活在了一个更好的时代,这个时代还很不完美,还需要我们这辈人更多的努力。
但是,假如今天我们有人有机会过着,不一定富足,但已经是幸福安稳的生活,真的需要一直不停进步吗?其实不一定的,我们做科学公益,不就是为了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幸福安稳的世界吗
。
我特别喜欢听抖音版的《萨日朗》那首歌:“花开一抹红 尽情的怒放。河流有多远 幸福有多长。习惯了游牧人自由的生活。爱人在身边随处是天堂。”大家看,歌里唱的多好,多美妙。在那样的时代,大家可以不用为了长期的经济回报,不用为了功利而生活,不为了考证读书,只是单纯的对世界好奇,对艺术热爱,对未知探索。
所以,我选择了自己的生活,但我不想祝愿大家都过这样的生活,
我祝大家过你自己感到自在的生活,
尽量为自己创造空余的时间,然后把这,一点点的,在我们短暂生命中极其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对自己重要的事情上,比如读书、写字、唱歌、哪怕是在夜幕下的路边发发呆,或是在夕阳下驻足。
我就讲到这吧。
因为有限,才能无限。
如果青春常在,樱花常开,一切都不会那么美好。这就是我在书中,以及和爱的人在一起学到的人生道理。谢谢大家。
是不是虚无也是人生经历的一部分?
我最近也会跟同事聊起这个话题。我们在工作里经常相互“打鸡血”,但有时候确实觉得很“虚无”,会想:所做的工作到底有什么意义?(效果)能持续多久?但我觉得这就是每个正常人可能遇到的情况,而其实有类似的经历也挺好的。
如果让我选的话,我宁愿有这样的关于“虚无”的经历和体会,我觉得会更好一些。
我大概有五六年的时间因为得虑症而非常痛苦。但从更长远的生命周期来看,焦虑症对我人生也有积极影响,例如,它能让我总体上更理解自己、学会跟自己相处,并且对于生活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些转变。我原来做性教育工作,我经常讲,
其实很难说人的一些经历是完全消极的,有的人恰恰就是因为经历了一些痛苦,所以能够超越那些痛苦。
阅读算是一个不断内化、自我充实的过程,那么需要一个外化的过程吗?
我觉得这得看个人的特征,每个人的学习方法是不一样的。
拿我自己举个例子,很多人看书有做笔记的习惯,但我更习惯去折书角。当看到书里觉得有启发的地方,我就会用这种方法去标记,有的书里面可能会有好多好多的角。但一个朋友看到我折书角就非常难受。
我也有自己的一些工作习惯,像是说我有一个本子,在我在思考一些重要的问题的时候,我就会把想到的东西一点点写下来,写完之后我从来不会往前翻,但是写的过程对我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