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石扉客栈
致力于解释一切媒体和传播现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HINADAILY  ·  Sports丨Simeone ... ·  3 天前  
CHINADAILY  ·  China丨Yellow River ... ·  3 天前  
求是网  ·  双语视频丨贺兰山下美酒香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石扉客栈

重温8年前上海钓鱼执法传播轨迹

新石扉客栈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4-04 21:19

正文

(2009年10月,来沪务工的河南青年孙中界被交管部门钓鱼执法,一怒之下断指鸣冤,终于找回清白)


使上海白领张军遭遇钩子事件,最早进入大众意义上的传播视野的,应是韩寒新浪博客的一篇博文。


印象中韩寒在转载这篇博文时,开始并没有特别注明转载。所以我刚看到时以为是韩寒本人的遭遇,还曾发短信跟他核实。


我当时的判断是,如是韩本人的遭遇,这会是极具传播价值的大事儿,否则该选题为可做可不做的鸡肋。

支撑我这个判断的主要理由,是早在一年前的2008年3月,上海就曾发生过比这远为恶劣的黑车司机雷庆文刺死女钩子陈素军事件,该案上海本地媒体和新京报、南都、南都周刊等先后报道过。


但很奇怪,此事并没能引起大众关注,其在传播效果上的式微,和其性质之极端程度,恰成反比。雷庆文后被判死缓以及同为底层群体一员的女钩子陈素军的真实人生经历,更是鲜为人知。

但张军钩子事件此后的传播轨迹,证明我这个判断显然失误了。


首先,张军案引发了上海白领阶层的高度关注。那段时间,我几乎天天泡在在开车族云集的爱卡社区上海分会里。因为在那里,这种兔死狐悲式的同情、愤怒与恐慌,得到了密集而充分的体现。

媒体对张军事件的调查和报道正在进行中,1个月后爆出来的孙中界断指鸣冤案,又以和2009上半年大众记忆里“开胸验肺”的张海超相“媲美”的极致悲情,引来了万众瞩目式的网络上下民意聚焦,一时之间,媒体云集沪上。


压力之下,上海市不得不在市区两级机构之间忍痛进行切割,上海钩子式执法体制罄竹难书的黑幕,自此得以昭然于天下。

除了张军事件本身击中了白领阶层感同身受般的悲情软肋外,除了孙中界事件对张军事件,孙张事件对雷庆文事件在传播效果上的前后叠加式接力外,自陈良宇事件以来上海舆论大环境的变化,也是此次钩子事件的传播得以顺利推动的一个因素。


自2008年雷庆文事件以来,上海本土媒体如东方早报、新民网均对三个钩子事件进行了连续报道,在2006年以前,这种自爆其丑的情况是极为罕见的。


另外,钩子事件中,上海媒体本身也开始出现分化,如新民网和东方网的态度就有微妙差别,这也是值得观察的一个动向。

除此之外,韩寒等明星式公众人物在上海钩子事件的接力传播升级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本文想探讨的一个重点。

自2009年9月11日至11月13日的三个月间,韩寒就张军和孙中界等钩子事件,一连发了四篇博文,分别为《这一定是造谣》、《这个国家将迎来国庆,这个城市将举办世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一封信》,其密度和力度为其近年来的公共参与事件中所罕见。

这四篇博文,点击率从31万到61万不等,跟帖评论数平均5000以上,分别在事发初期、调查中、结果出来、后续与反馈四个阶段中发出,在事实传播和评论引领两个领域中起到了极具公信力的意见领袖作用。

特别牛逼的是,韩寒精确的预言了钩子事件以后,上海运营车辆管理体制的变革。这个很快得到验证的预言,在我目力范围所及,没有任何一个时评匠在钩子事件中做到过。

我现在还无法去分析在雷庆文、张军、孙中界等类似的公共性事件中,韩寒介入时的选择标准,也许他本来就没有标准。


如果仅仅分析上海钩子事件的接力传播轨迹,我的结论是:


社会底层阶级的互相伤害,没有中产阶层利益受到威胁有传播价值;


而无论是底层还是中产,当其面对公权力的伤害所奋起维权时,相对来说传播效果会比前两者好。

当其维权方式近似极端手段时,其传播效果会形成一个高潮。无论这种极端手段是伤害自己(如开胸验肺的张海超、断指鸣冤的孙中界、自焚抗议强拆的唐福珍),还是伤害他人(袭警的杨佳、杀城管的崔英杰)。

如果在这种传播过程中,有明星般号召力的公众人物参与推动,会产生摧枯拉朽般的传播效果。


如在交通和汽车领域,兼有明星和专业双重身份的韩寒,其就该领域新闻事件的公共发言,本身就是一个新闻事件,叠加在原本的新闻上,影响远超常规媒体的一般性报道,甚至会成为主要信息源。


此次钩子事件外,2008年四川地震后韩寒博客爆出的北川县豪华汽车采购事件也是一例。

早在钩子事件3年前,一位长者就对我言道:致力于公共参与的明星式公众人物,可视为民主宪政等普世价值的世俗符号。


从这个角度考虑,即便刨除自媒体的传播意义,明星式公众人物对公共事件的参与和推动,相信会在未来十年中的社会变革中起到非常大的社会组织和资源重组的动员作用,也必将成为传播学上极具研究价值的样本。


不妨想象一下,像“玉米”这样的群体,如果其偶像往公共参与的方向迈出一步,蕴含的能量将会让习惯于掌控一切的机构多么不寒而栗。

  
  (本文写于2009年12月9日,原标题为《钩子事件的传播轨迹》,全文刊于南方报业集团《南方传媒研究》)




                           【关键词列表】


刺死辱母者的两个版本和四个疑问》——————版本

《一个正常社会,可以承受生殖器这三个字》———生殖器

《对这个人,这是五年来最严厉的定性》—————护士长

《把吴钩看了,美酒斟满,浇透那胸中块垒》———吴钩

《老三老四》—————————————————老三

《成都司机之死:媒体要细心,警队少抱怨》———成都

《那四个人都离开了重庆》———————————重庆

《朱镕基点化吴小莉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点化

《请叫我一个非常有名的亲美大V石某》————— 石某

《判了7个警察,看香港警队怎么救兄弟?》——— 香港

《超级悬镜司的愿景与未来》——————————悬镜司

《追剧记之永远在路上》————————————路上

《在双重沦丧的时代里休戚与共》————————时代



 

客栈】防失联店小二微信号:tiewx2016

(新客栈:石扉客致力于解释媒体和传播现象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