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
(DJ00123987)
——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洞见·念念
说的是,有的人在交往中为赢得他人好的印象,获得认可,会刻意展示自己好的一面。
在外彬彬有礼,客气包容,对家人却苛刻暴躁,恶语相向。
把家庭当战场,把家人当敌人,长此以往,再紧密的羁绊,也会走向分崩离析的结局。
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一书中,记录过一个案例。
戈登的父亲是一位外科医生,在外人眼中一直保持着知书达礼的形象。
戈登读小学时,每周都会无端被父亲用皮带教训2-3次。
直到现在,哪怕戈登已人到中年,每每想起小时候父亲在家突然翻脸的样子,还是会感到害怕。
不仅如此,在这种氛围下长大的戈登,成年后也开始变得和父亲一样暴躁。
工作中遇到点压力,就会回家撒气,把全家闹得鸡犬不宁。
“踢猫效应”告诉我们,人总是倾向找比自己弱的对象发泄情绪。
很多人遇到问题,喜欢把家人当成垃圾桶,本质上也是出于这样的心理。
可到头来,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消耗彼此感情,在对方心底留下抹不去的伤痕。
正如情感专家陆琪所说:
“你每一次在家里宣泄垃圾情绪,其实就是一场无计划、无策略、无预告的“爆破”行动。
原本一家人一砖一瓦建立的幸福大楼,就在你的一场场爆破中倒塌了。”
医学博士罗大伦也分享过一个家庭悲剧。
但其实,这种表面的和谐,是她无数次隐忍才勉强维系的。
她的丈夫情绪极不稳定,隔三差五,就会把在外面受的气撒到她头上。
几年后,她开始脸色发青,日渐消瘦,去医院一检查才发现患上了肾癌。
看着曾经健康的妻子被折磨成骨瘦如柴的模样,丈夫这才悔不当初。
但负面情绪不应该被带进家里,更不该让家人成为你无能与暴躁的牺牲品。
亦舒曾感慨总结:人们日常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对陌生人太宽容,而对亲密的人太苛刻。
在他看来,婚姻和家庭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为自己找到一个吵不散的人。
所以,人前的他待谁都一副谦谦君子好说话的样子,到了家里就完全变了样。
经常对妻子孙柔嘉各种看不顺眼,时不时揪着妻子不经意犯的一点小错而大加责难。
一次他迟回到家,看妻子竟然没等他吃饭,顿时沉下脸来,数落对方存心让自己挨饿。
孙柔嘉解释说,以为他这么晚了不会回来吃饭,加上正好姑母来访,就留对方先吃了。
可方鸿渐却不依不饶,妻子被他指责得崩溃,也开始不甘示弱回嘴。
就这样,两人越吵越凶,方鸿渐一气之下动手打了孙柔嘉,也将两人的关系打得分崩离析。
有句话说得扎心却真实:所有对他人的愤怒和不满,都包含了对自己的无力感。
书中的方鸿渐如此,生活中很多“窝里横”的人也是如此。
因为自己的能力配不上欲望,便转而在亲近的人身上挑刺,并认定对方会无条件忍耐。
但这世上从来没有理所当然的感情,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以心换心。
梁启超在治学上以严谨苛刻著称,这和他在家时的样子截然相反。
夫妻日常相处中,他对李蕙仙敬爱有加,处处谦让,还落得了“惧内”之名。
在子女的教育上,他更是坚持温言良语,谆谆教诲,从不说任何刻薄伤人的话。
宽容友爱的家庭氛围,不仅让他的婚姻越过越美满,还成就了“一门九子皆才俊”的佳话。
愚者总把自己最吹毛求疵的一面留给最亲的人,一言不合就批评苛责,最终让彼此离心离德。
只有放下计较,丢掉抱怨,多换位思考,才能让一家人摆脱无休止的内耗。
曾在网上看过一个“父亲对外人永远比对家人好”的视频。
女生因运动导致半月板损伤,又一时没法请假,只好每天顶着受伤的腿工作。
但得知老家亲戚得了胃病,父亲却紧张得不行,顶着烈日炎炎去给人挖草药。
女生困惑之下,把这件事发到网上,引发了很多共鸣和热议。
朋友一个电话,他放下饭碗立马就走,孩子需要他陪伴,他却不是推拖加班就是懒得搭理。
同事有事求助他尽心尽力,妻子想让他换个灯泡,却要被批头盖脸好一顿训斥。
而一个人之所以会形成这样两副面孔,无非是好面子、求认可的心理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