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政府最近很烦恼。
一种名为“太平洋生蚝”的物种“入侵”丹麦海域,对海岸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如图↓↓↓
图片来源:丹麦驻华大使馆官方微博
没错,就是生蚝。
24日,丹麦驻华大使馆官方微博发出“求救信”,引发网友热议。
文章写道,“我们鼓励大家通过‘吃’来消灭这些生蚝,但是大家都一张冷漠脸”。
中国网友对此纷纷发表评论,有的建议“空投十万中国吃货,一个月荡平丹麦海岸线”,有的建议丹麦签发“生蚝签证”,让中国“吃货”解决生蚝泛滥难题。
还有网友已经迫不及待科普各种生蚝料理大法↓↓↓
从上到下、从左至右分别是炸、蒸、烤、炒、煎、烙。。。
事实上,丹麦人并非不喜欢吃生蚝,早在1,000年前就开始食用了。据了解,由于丹麦海域的水质良好,丹麦的食品安全水平也为人称道。所以,丹麦人吃生蚝一般都是生吃,顶多加上柠檬汁。
为什么丹麦人喜欢吃生蚝但太平洋生蚝还会成灾?
首先,丹麦人少肯定是最重要的原因。其次,丹麦人民喜欢吃的是本土的limfjord生蚝,并且大都在生蚝鲜美的3月到5月以及9月到12月期间才“大吃特吃”。所以,这种太平洋生蚝不怎么受待见。
图片来源:丹麦驻华大使馆官方微博
那太平洋生蚝为何会如此疯长?生态环境管理领域专家、野生动物研究人员李成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介绍说,生蚝(学名牡蛎)在全世界范围广泛分布,丹麦海岸泛滥的太平洋生蚝极有可能是附着在海运货物和船底被带入丹麦海域,在船舶停靠期间繁殖生长。
李成介绍说,生蚝不是猎食性动物,属于较温和的物种。太平洋生蚝在丹麦海岸泛滥的危害需要当地研究机构长期的观察研究。从现有资料来看,太平洋生蚝泛滥可能导致的最严重后果是挤压本土占据同一生态位物种的生存空间,导致本土类似物种急剧减少,甚至灭绝。
图片来源:丹麦驻华大使馆官方微博
李成指出,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独立存在,相关机构在充分研究该物种的生态需求和繁殖方式后,采取针对性措施,是可能将泛滥物种根除的。但这种研究和解决方案会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对于生蚝这类温和物种来说,通过发展水产业、用“吃”来减少其数量,为本土物种释放生存空间是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在理论上也是可行的。
图片来源:丹麦驻华大使馆官方微博
实际上,大平洋生蚝入侵的主要有两个地方:
据丹麦驻华大使馆微信公号消息,一是位于丹麦北部的利姆水道(limfjord)地区,这里之前盛产丹麦本土的limfjord生蚝,太平洋生蚝让土生土长的生蚝苦不堪言。
二是位于丹麦西部的瓦登海(Vadehavet)海域,太平洋生蚝在这里也泛滥成灾。
李成同时提醒网友,在奔赴丹麦“帮吃”之前,要首先确认该片海域水质不存在工业污染和重金属污染等问题,注意“舌尖上的安全”。
网友支了那么多招,@丹麦驻华大使馆立马发微博提醒放假闭馆在即,计划赴丹旅行或者吃生蚝的朋友们,提前递交签证申请。
吃货拯救世界!
一觉醒来,丹麦驻华大使馆发现中国网友对丹麦的印象变了,从“童话王国”变成了“生蚝王国”。丹麦驻华大使馆26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真没想到一夜之间就火了。“但是我们知道,只要是食物,都绝对有吸引人们注意力的潜质,无论国籍。”
面对中国网友的热情,丹麦驻华大使馆对记者表示,使馆发布这一文章的初衷是因为丹麦的一些主流媒体都报道了这一问题,呼吁公众关注物种入侵,以便找到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丹麦驻华大使馆也希望让中国网民意识到每个国家都可能面临类似的环境挑战。
“但我们认为‘吃光它们’并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丹麦大使馆向记者表示,丹麦的科学家和渔民已经向丹麦自然保护局投诉很多次了,但是依旧没有办法处理这些棘手的入侵者。
丹麦驻华大使馆表示,很高兴看到中国网友提供的建议和“生蚝食谱”,一些具有“开创性”的建议令人惊讶,比如“建一座蚝油工厂将产品出口到中国”,以及“组织吃蚝之旅”。丹麦驻华大使馆保证,“一定会向丹麦有关部门转达这些建议,供他们考虑”。丹麦驻华大使馆还补充道,丹麦确实可以向中国出口生蚝,只要能够获得中方的进口许可。
但是事情并没有按照我们预想的发展,随即就有声音来“辟谣”,称这件事没有原本那么简单,这是一次高超的营销事件,目的就是卖掉国内滞销的太平洋生蚝,呼吁吃货们醒醒!
延伸阅读
帮丹麦吃生蚝?吃货们快醒醒,这是一次高超的营销事件
本文摘编自微信公众号“观察者网”(ID:guanchacn)
没错,今天要讲的就是火遍朋友圈的——
一切,都要从丹麦大使馆官方微博4月24日发布的文章说起。
这篇文章精心构建了“生蚝作为外来物种入侵丹麦,丹麦人不会吃,束手无策”的印象,让本就热心的中国人不由地产生“放开那个生蚝,让我来!”的想法。
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丹麦大使馆是怎么玩儿的呢?我们先看原文(剔除“恶意满满“的各种生蚝美图):
这种生蚝叫做太平洋生蚝,原本是不属于丹麦的海域的。现在,这种新物种入侵到丹麦这片乐土之后,简直无法无天,对海岸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它们在丹麦没有天敌,在海岸边肆意疯长,想下水游泳的人得穿着鞋才能跨过它们。不仅如此,原本丹麦本土的Limfjord生蚝也被它们挤兑死了。
丹麦的科学家和渔民已经向丹麦自然保护局投诉很多次了,但是依旧没有办法处理这些棘手的入侵者。
这个物种来自南方的海域,经过数十年时间的生长,形成了现在如此巨大的规模。实际上,科学家们早在2010年就向政府敲响警钟了。
“我们鼓励大家通过‘吃’来消灭这些生蚝,但是大家都一张冷漠脸”。
事实是怎样的呢?首先,太平洋生蚝(Crassostrea Gigas)不是什么奇怪的新物种,而是常见生蚝养殖品种,在某宝的批发价是不到七块钱一斤。
其次,太平洋生蚝也不是这几年才突然“入侵”丹麦的。正如它的名字一样,这种生蚝原产太平洋,优点是对水温适应程度强、对传染病的免疫能力较高,总之:好养。
于是,1966年,法国渔民将其引入欧洲,进行大量养殖。如今,法国市面上最常见的凹壳生蚝,就是太平洋生蚝,70年代引进法国后,至今产量约占法国生蚝总量90%。
同一时期,1960年代,荷兰渔民把太平洋生蚝带进了瓦登海人工养殖。
瓦登海的南面是荷兰,东面则是丹麦。太平洋生蚝就是这么蔓延过去的,有资料称,1996年“入侵”到了丹麦一侧的瓦登海海域。
的确,太平洋生蚝在瓦登海大量繁殖,但是,丹麦大使馆笔下“对海岸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究竟是什么呢?
答案是……会挤占贻贝和丹麦本土生蚝的生存空间。
联合国环境开发署2010年关于瓦登海生态危险的报告摘要:
90年代源于亚洲的太平洋牡蛎开始侵入本土的紫贻贝生长区,并开始在那里繁殖,令人担心的是,太平洋牡蛎的继续入侵可能会使当地的紫贻贝失去生长环境。
好吧,这不就是一种水产品和另一种水产品的竞争么?丹麦官方有必要那么危言耸听吗?
所以,欧洲人本来就是爱吃生蚝的,生蚝在欧洲有悠久的养殖历史,太平洋生蚝进入欧洲本来就是为了吃掉它的,现在吃不完,只是因为它太常见了(丹麦人更爱本土的Limfjord生蚝,按照CNN旅游频道前年11月的报道,在餐厅一个能卖8.85美元)。
换言之,烂大街的太平洋生蚝在丹麦国内滞销了。
怎么办?
试试卖给外国人。
丹麦人深谙这种套路。丹麦旅游官方网站visitdenmark.com就介绍了以太平洋生蚝为卖点的旅游景点,介绍词是“当地的生蚝品种是太平洋生蚝,最长可达20厘米。”
不晚于2010年,就有英文媒体介绍了丹麦的生蚝旅游营销。
套路是一样的:把它描绘成生态灾难,亟待你(游客)的拯救。
同样的套路,叫卖了多年,2017年来到了中国市场。
中国网民和媒体都很捧场,仿佛捡到了便宜。
殊不知,丹麦官方偷着乐呢。噢不,明着乐。
丹麦驻华大使馆官微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昨晚很高效率地推出了旅游指南,景点包括生蚝养殖场。
中国游客的确有钱,但横跨欧亚大陆去吃太平洋生蚝——世界上产量最大、最常见的生蚝品种,我不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国际主义精神……
不过,还是为丹麦驻华大使馆的工作人员点个ZAN,这次本国美食和旅游的推广方案,的确是起到了爆款效果。
再说句题外话,去年10月,丹麦驻华大使馆招聘食品组实习生。
网友们当时还奇怪使领馆怎么会有“食品组”。
现在忽然有点明白了,原来洋人也玩清仓大甩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