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论到极致,万变不离其宗,就两条:
一个是用户价值主张。
一个是盈利模式。
其他都是细节。
▍
用户价值主张
所谓的用户价值主张,就是你给用户带来的价值。
凡事从用户的角度思考,人家凭啥使用你的服务啊?
需要一个换位思考的过程。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
一个是用户、一个是价值。
谁是你的用户?
TA是谁?多大年龄?在哪座城市?收入如何?家庭情况如何?喜好什么?有什么样的购物习惯?
必须对用户的情况了若指掌,否则你的产品是做给谁的呢?
其次才是价值
。
是具体的功能,
还是情感的寄托?
用户不同,
认知不同,
”操作系统”也不同。
在我看来,就是睡个觉,哪睡不是睡啊?省点钱,还能给家人买点礼物。7天就不赖。
在你看来,可不仅仅是睡觉那么简单。这是一种生活态度。
不将就的生活。
对你来说,
『饭爷』的辣椒酱并不仅仅是辣椒酱,而是一种『就酱』(就这样)的生活态度。
『拈花湾.灵山小镇』也不仅仅是个小镇,而是你对生活禅的理解,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人生境界。
▍
用户金字塔模型
你的产品是做给谁的?
“我”?
还是”你”?
不要试图满足所有人。
2B还是2C?
小强还是小美?
谁是核心用户?
谁是目标用户?
谁是大众用户?
对用户做个层次划分。
最重要的用户只占1%。
重要的用户占9%。
更多的用户占90%。
简称『1990』。
真正有价值的用户需求,来自金字塔的顶端,而非底端。
如果我们把这个『用户金字塔模型』倒过来,就是一个筛选用户需求的漏斗模型。”用户金字塔模型”自上而下,一级一级互相影响。
资源有限,
务必要将90%的精力放在那10%的用户身上。因为底层那90%的用户是靠金字塔顶部10%(1% + 9%)的用户来带动的
。
以知乎为例,
最核心的用户实际上是李开复、雷军这样的名人和商业领袖。他们构成了知乎顶端那1%的塔尖。再往下则是采铜、萧秋水这样的意见领袖,占9%。剩下的用户占90%。
只要塔尖顶部10%那部分名人和专业用户的量级足够大、活跃度足够高,就可以保证有效用户的留存,不必针对这批用户设定特殊的运营策略。
▍
用户画像
针对不同层级的用户设定不同的价值主张。
你不会只有一张用户画像。
除了学会用有色眼镜看人外(用户分层),
还要学会给人贴标签。
特点鲜明的产品总是可以吸引那些拥有特殊品位和性格的人。将这些人的共同点抽离出来,添加到用户画像的标签中。
尤其是喜好和购物习惯。
这些标签有助于我们利用已有的社交网络获取早期用户。
不要想着一次就画对。
先有一个大概的雏形作为基础,然后再持续完善。
一边画一边了解。
数据、访谈、心理分析、角色扮演、有目地性的线下活动以及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
用户画像贯穿整个产品周期。不在之前,不在之中,不在之后。它是我们构建和运营产品的基础。
没有结束。
什么时候结束了,什么时候产品就死了。
▍
4步运营法
两天前,有朋友和我聊『在线教育』。
我说对不起,把『在线』这个词去了。
没有在线。
因为在线已经是常态了。
今天和过去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过去的运营是将产品交付给用户为目地。
今天不是,
在今天,
将产品交付给用户,那意味着你们的连接才刚刚开始。
如何才能让用户不使用你的产品呢?
很简单,做到以下4点就可以了:
1、别让用户知道。
2、让TA不感兴趣。
3、对你不信任。
4、对TA没有价值。
只要满足其中的任何一条,就可以阻止用户使用你的产品。
这个难度有点大。
今天的社交网络太发达了。根据用户画像标签的爱好和购物习惯,你可以很容易的找到TA经常出没的『场域』和社群。豆瓣、微博、微信无处不在。你可以很轻易的找到他们。
进入他们的社群,加入他们。认真观察,和他们做朋友,了解他们的痛点和兴趣点。有针对性的做一些极具吸引力的活动。
Keep早期的第一批用户就来自于豆瓣论坛和贴吧的一些减肥小组。
根据用户的兴趣点推送一些用户真正感兴趣的内容。在目标用户聚焦的社群里面,埋下自己的贴子、内容,或者是人。
短短289天就完成了千万用户级别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