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拍摄/剪辑 任宁 视频文字 卢霞 配音 张璐科)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土豪请无视
)
大饼油条是最经典的搭配
曾几何时,甬城的天空刚蒙蒙亮,寂静的清晨,月亮仍在云间泛着微弱的光。而此时,设备简易的夫妻老婆大饼油条店里,升腾出一股烟火,就像一部黑白却颇有故事情节的纪录片,拉开了序幕。
▲顾客买油条
多少个早晨,油在锅里沸腾,手指长短的两根面团,叠加后被师傅用筷子在表面轻轻压了一下后,拉住两头轻轻旋转,微微伸展一下后,就可以放进油锅,随即变成金黄酥脆的油条,仍不住想拿,却又烫手。带芝麻粒的大饼,一个个被钳出炉膛,还微微冒着热气,但麦香四溢的焦气早已飘浮在宁波弄堂、马路的上空。
在浙东宁波,大饼油条一直长久地支撑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是甬城早点中的王者,“大饼、油条、豆浆、粢饭”素有早点“四大金刚”的美誉。
大饼包裹着折弯了的油条,向来是最经典的吃法。早年宁波的街头,大饼油条摊头林立,随便走到哪个弄堂口,花上几角钱甚至几分钱,就可以吃到喷香酥脆的大饼油条。奢侈一点的,再叫上一碗咸豆腐脑,咬上一口大饼油条,嚼上几下,脆香松软便满嘴四溢,再喝上两口撒着葱花的咸豆腐脑,既刺激味蕾,又填饱肠胃,酣畅而淋漓。一天会因早晨的这个美妙时刻而灿烂。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甬城人民的早餐选择也越来越多,但是大饼油条这种古老而又经典的搭配,还是被不少人当作早餐的理想选择。只是无奈,这种特色早点店却变得越来越少,在忙碌的早上能吃上一副口感正宗的大饼油条几乎成了一种奢侈。
大饼油条分工合作
还记得那些个清晨,我们被焦香四溢的大饼油条味熏染。四五张长桌,横七竖八的几根长凳,那是一个简陋的大饼油条店,里面的墙和桌椅经过岁月的烟熏火燎,看起来并没有高档早餐店的模样,但就是在这里,仿佛才能找到久别的、记忆中的老味道。
寻觅良久老底子大饼油条的味道,就在钟公庙街道菜场路上一个不起眼的早点店里,一切不期而遇。那是一家开了10多年的早点店,老板朱福强和妻子王桂英经营着这家夫妻老婆店。
多年的经营,使夫妻俩早已习惯了分工合作。门口一张木质简易案板便是他俩最主要的制作场地,妻子王桂英站这头,主要负责做油条,丈夫朱福强站那头,主要负责做大饼。
▲
面皮搓圆
在案板上撒上些许面粉,王桂英顺手拿来一团发酵好的面团,用擀面杖擀成1厘米左右厚的面皮。面团是头一天晚上发酵好的,和做别的糕点不同,做油条的面粉用的是油条专用面粉,酵母也稍有讲究。发面的时候,王桂英还会在面粉发酵到一定程度后,加入一定比例的食盐,这样炸出来的油条便有了淡淡的咸味。
▲
切成条状
油条的制作方法看似很简单,但王桂英并不这么认为,她说要是生手,保证粘得到处都是,做不出油条该有的形状来。
▲
用筷子轻轻一压
只见王桂英用刀将面皮切成宽1厘米,长10厘米左右的条状,把每两条上下叠好,用一根筷子在中间压一下,拿起来旋转后拉长放入热油锅中炸,同时不停地用长筷子翻面。随着“滋滋”的声音,面团膨胀得越来越大,表面也变得金黄松脆,不一会儿,一根松脆、金灿灿的油条便炸好了。夹起来,放入沥油铁丝桶中,随着油条上多余的油沥尽,还热得烫手的油条就可以食用了。
▲
炸油条
大饼的制作方法看起来又繁琐些,发酵面粉也更为讲究。大饼要用 “老粉” 发酵,跟“高汤”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般“老粉”不用很多,50斤面粉中放入头天留下来的半斤“老粉”便可,这样的面团做出来的大饼更为松脆。
▲
放入馅料
朱福强熟练地将面团掐成一个个大小适中的小剂子,取一个用手捏出碗状厚面皮,放入葱花、咸味的猪油,然后用右手拇指和食指轻轻转捏,目的是将面皮收口,把馅料完全包裹其中。
▲
大饼出炉
收口后的面皮需搓成团、压扁,接着用擀面杖擀成圆形的薄面皮,放在一块湿毛巾上,用一把刷子沾点清水,均匀地刷在面皮表面,撒上些许芝麻,就可以放入大饼炉中烤制了。
这个大饼炉颇有特色,顶部小口,周围用铁皮包裹,内腔大,面皮就贴附在大饼炉的内壁。大饼要烤出皮脆层次分明、有韧劲,全靠烘得恰如其分,在炭火与面团的相互作用下,一股麦香便扑鼻而来。
其实,大饼还能做出甜味,馅料换成芝麻油拌少许白糖即可。而为了区分咸甜,宁波人习惯将咸大饼做成圆形,将甜大饼做成椭圆形。
老店多年不涨价
“我们做大饼油条快30年了。”今年51岁的朱福强是台州仙居人,早年他曾和妻子在杭州一带开大饼油条早餐点,2009年来到了宁波。
现在菜场路上的这家早餐点,原先是王桂英表弟经营的,卖的同样是大饼油条,后来便转给了他们。同样的店名,同样的大饼油条,渐渐地,在这里吃早餐成了附近居民的一种生活情怀。
每天早上3点不到,夫妻俩就起床收拾了。4点,店铺开张了。除了卖大饼油条,勤劳的夫妻俩还顺带卖粢米饭团、豆浆、豆腐脑。像这样的大热天,7点便会引来人流高峰,一边招呼客人,一边制作大饼油条,夫妻俩往往忙得喝口水都顾不上。
附近几家同样做大饼油条的同行,早已经调高了售价,但是朱福强却坚持很多年不涨价,大饼还是一元一只,油条还是一元一根。“我这家是老店,做的都是熟客,不能随便调价。”
“给我一副大饼油条,再来碗咸豆腐脑。”还没进店门,住在葛家新村的黄师傅就已经吆喝上了。黄师傅说自己是这家店的常客,就喜欢大饼油条这个味。
在这拥挤的小店面房里,墙体有些斑驳,仅有的两张桌子和几把椅子也留下了不少岁月的痕迹,没有空调,坐这里没多久就会热得冒汗。但是黄师傅并不讲究这些,他笑称这才是原滋原味的生活。
油条还透着一股爱国情怀
大饼油条,不仅是宁波市井街头的一种特色小吃,也是宁波人满满的回忆。
许多宁波人还保留那些日常印记:早起买菜的主妇们常会用一根竹筷子,串上几根冒着热气的油条在街上走,亦是甬城市井中的一景。买回家,撕成若干小段,一家人趁热,蘸着酱油“过”泡饭,既作早点又当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