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址www.sociologicaltheory.cn以抢二道贩子饭碗为目标,传达学习Sociological Theory等英文期刊前沿经典有关精神,抓好摘译推送中心工作,把推动汉语社会学理论发展作为根本遵循、行动指南和精神动力个屁。 |
大缸第1022期
文/ 黄树仁
编辑/孙宇凡、子晨
马克斯·韦伯是谁?
只要你来自社会科学领域,不管是社会学、政治学还是管理学,肯定听说过他的一些重要概念,比如“资本主义精神”“官僚制”“合法性”等。即便你没接触过这些概念,也一定听说过他的几部名著或名篇,例如 《以学术为志业》《以政治为志业》《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等。
但当你真正去阅读他的作品时,就会发现真的不好读。他的作品发表于上百年前,书中的表达方式、概念等和当下有很大不同。更不用说, 他的研究范围极为广泛,从古代农业史到当代资本主义,从宗教史到政治史,从西欧到中国 ,几乎无所不包。
*Max Weber
本文将依写作顺序选读韦伯的重要经典:
一则培养学生从事第一手经典诠释的能力;不受制于二手阅读,人云亦云。
二则藉此了解韦伯的经验研究为何杰出到被视为社会学经典。易言之,引导学者亲尝杰出经验研究的品味。
三则藉此启发学者对当代社会转变的思考与理解。易言之,临摹大师的思路,以启发学者对现实的观察。
四则探讨韦伯经典中隐藏的因果盲点,以反省西方社会学理论在历史诠释上的文化盲点。选读次序大致依照写作次序。藉此追溯韦伯思想与概念的发展过程,以便更精确掌握其原意。
韦伯在社会学理论圈地位之崇高,相当程度归功于Talcott Parsons在英语学界之宣扬与翻译。但 受制于韦伯著作英译之迟缓与不完整,社会学界对韦伯之认识有相当之偏差 。偏重《新教伦理》一书而对韦伯思想有趋向唯心的刻板印象,忽略了 韦伯其实深受马克思影响 。对韦伯在《新教伦理》出版前之历史、政治经济著作的阅读当可矫正此一刻板印象。
*Talcott Parsons
注:
未标明作者之读物皆为韦伯之著作。
无*标记之读物为必读,应于课前阅读。
标记*之读物为选读。
教材以中译本为主。英译本通常列在中译本之后,并标以*。
[编注] 部分台译本书籍选取对应中译本封面。
专题01:
时代与个人背景
必读教材:
Gerth, H.H. and C. Wright Mills (1946)1991 “韦伯小传”与“韦伯的政治关怀” ,页1-60,《学术与政治,韦伯选集I》,钱永祥编译。台北:远流。
Freund, Julien 1978(1991) “韦伯的学术” ,页61-91,《学术与政治》。
Ringer, Fritz 2013 《韦伯学思路:学术作为一种志业》 ,简惠美译。台北:群学。或
Ringer, Fritz (林格) 2011 《韦伯学术思想评传》 ,马乐乐译。北京:北京大学。
《学术与政治,韦伯选集I》
《韦伯学术思想评传》
选读与 英译本 :
*Jaspers, Karl (1920-66) 1992 《论韦伯》 ,鲁燕萍译。台北:桂冠。
*Weber, Marianne (1926)2002 《马克斯韦伯传》 ,阎克文、王利平、姚中秋译。南京:江苏人民。
*Käsler, Dirk 2000 《马克斯‧韦伯的生平、著述及影响》 ,郭锋译。北京:法律。
*Parkin, Frank(帕金) 2011 《马克斯·韦伯》 ,刘东、谢维和译。南京:译林。
专题02:
资本主义起源
必读教材:
(1923) 2004
《社会经济史》
,郑太朴译。台北:商务。页1-226(一至三章)。
—— 韦伯逝前最后授课之学生笔记,但
反映韦伯终生大体一致之观点
。从经济史角度讨论资本主义起源。
选读与 英译本 :
*(1889) 2010
《中世纪商业合伙史》
,陶永新译。上海:东方。
——韦伯之博士论文,
奠定其研究西方历史资本主义制度的根基
。
*(1889) 2003 The History of Commercial Partnership in the Middle Ages. tran. by Lutz Kaelber . New York: Rowman & Littlefield.
*(1923) 1982 General Economic History . tran. by Frank H. Knight.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Books. Pp.1-273 (Part I-III).
*《社会经济史》
*《中世纪商业合伙史》
专题03:
古地中海文明兴衰
必读教材:
(1896) 1997 “
古典西方文明衰亡的社会原因
”,甘阳译。页1-26,《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韦伯文选第一卷》,甘阳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
韦伯对古西方文明兴衰的扼要诠释
。脱胎于1891年任教论文。马克思观念影响下的历史研究。重点在因果分析,概念化层次低。
(1909) 1988
The Agrarian Sociology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 tran. by R.I. Frank. London: Verso. Pp.35-79 (Chapter 1).
—— 第一章系韦伯对地中海古文明发展途径的概念建构。
—— 注意本章比前列1896短文在概念化的显著提升:理念型使用。
选读与 英译本 :
*(1896) 1988 “ The Social Causes of the Decline of Ancient Civilization. ” Pp.387- 411 in The Agrarian Sociology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
*(1909) 1990 “
古代城市
”,页227-60,《经济与历史:韦伯选集IV》,康乐编译。台北:远流。
——
本文系
The Agrarian Sociology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之第七章。内容为
比较西方古代与中古城市及资本主义之发展
。
*The Agrarian Sociology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专题04:
德国农业危机
必读教材:
(1892) 1984 Die Lage der Landarbeiter im ostelbischen Deutschland, Max Weber Gesamtausgabe , Part 1, Vol. 3, in 2 Vol. ed. by Martin Riesebrodt. Tübingen: Mohr.
—— 青年韦伯因研究德国东部农业危机而在德国学界一鸣惊人。本书即其成名作。从经济角度探讨政治经济结构的变迁。与后世社会学刻板印象中以新教伦理说成名的韦伯大不相同,因此常被后世忽略。
—— 本书尚无英译或中译。阅读教师所作英文摘记。
—— 本文将心理因素导入社会经济变迁之因果解释中。
(1894) 1997 “ 德国走向资本主义的特殊趋势 ”,李强译,页27-59,《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韦伯文选第一卷》。
—— 可视为1892成名作之摘要版。1892时韦伯很同情德东贵族的困境,但在1894已转为敌视贵族。
(1985) 1997 “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 ”,甘阳、文一郡译,页61-87,《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韦伯文选第一卷》。
—— 青年韦伯融合政治关怀、方法论、社会学解释的代表作。
(1904) 1997 “ 资本主义与农业社会:欧洲与美国的比较 ”,文一郡译,页89-115,《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韦伯文选第一卷》。
—— 韦伯由地理与文化互动观点比较德国东西部农业发展史的小品。
选读与 英译本 :
*(1894) 1989 “ Developmental Tendencies in the Situation of East Elbian Rural Labourers. ” tran. by Keith Tribe, Pp.158-87 in Reading Weber , ed. by Keith Tribe. London: Routeledge.
*(1895) 1989 “ The Nation State and Economic Policy. ” tran. by Ben Fowkes, Pp. 188-209 in Reading Weber .
*(1904) 1946 “ Capitalism and Rural Society in Germany. ” Pp.363-85 in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 ed. by Hans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eading Weber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专题05:
现代资本主义
必读教材:
(1894) 2000 “ Stock and Commodity Exchanges. ” tran. by Steven Lestition. Theory and Society 29:305-38
—— 韦伯担任经济学讲座多年,研究股票与期货市场、经济政策、工厂劳动过程等。多数社会学家不知韦伯此段知识背景,因而误解以后其新教伦理说与宗教社会 学的意义, 以为韦伯只关心宗教或有唯心倾向 。
选读与 英译本 :
*(1896) 2000 “ Commerce on the Stock and Commodity Exchanges .” tran. by Steven Lestition. Theory and Society 29:339-71.
*(1897) 1989 “ Germany as an Industrial State. ” tran. by Keith Tribe, Pp.210- 20 in Reading Weber .
专题06:
方法论
必读教材:
黄树仁,2006,“ 韦伯方法论的发展与实践 ”,草稿。
(1904) 2013 “ 社会科学的与社会政策的知识之‘客观性’ ”,页171-242,《韦伯方法论文集》,张旺山译。台北:联经。
(1906) 2013 “ 在‘文化科学的逻辑’这个领域的一些批判性的研究 ”,页243-326,《韦伯方法论文集》。
选读与 英译本 :
*(1917) 2013 “ 社会学与经济学的诸科学之‘价值中立’的意义 ”,页481-538,《韦伯方法论文集》。
*(1904) 1949 “ Objectivity in Social Science and Social Policy. ” Pp.49-112 in The Methodolog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 tran. and ed. by Edward A. Shils and Henry A. Finch. New York: Free Press.
*(1906) 1949 “ Critical Studies in the Logic of the Cultural Sciences. ” Pp. 113-88 in The Methodolog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
*(1917) 1949 “ The Meaning of ‘Ethical Neutrality’ in Sociology and Economics. ” Pp. 1-47 in The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s .
*(1903-6) 2013 “ 罗谢与肯尼士和历史的国民经济学之逻辑问题 ”,页3-162,《韦伯方法论文集》。
—— 韦伯尚未完全从精神崩溃复原时所做的方法论述,写作混乱,初学者不必阅读,以免糊涂。
*(1907-22) 2013 “ 史坦乐之‘克服’唯物论的历史观”及补遗 ,页327-430,《韦伯方法论文集》。
—— 韦伯有关诠释性理解的最细致分析。但不免琐碎难读。对史坦乐的批 评常失之过火。
* The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s
专题07: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必读教材:
(1920) 2007 《基督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康乐、简惠美译。台北:远流。
—— 比较正确的中译本。 另外两种中译本错误累累不可用。
—— 注意本书起始三页对新教伦理发生之社会经济基础的讨论与提问。学 界普遍忽视此背景,以致于瞎子摸象,误解新教伦理说的意义,夸大 新教伦理对欧洲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夸大韦伯与马克思的差异。
—— 注意韦伯对理念型建构的概念及其应用。
选读与 英译本 :
*(1920) 2001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 tran. by Stephen Kalberg. Los Angeles, CA: Roxbury.
——原著1904,通行1920修订版之英译。本英译本优于Parsons旧译。
*(1920) 2001 “ The Protestant Sects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 Pp.127-47 in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
——常被忽略的重要著作。原意在补充《新教伦理》的论点,但却隐藏了否定及修正《新教伦理》的线索。《新教伦理》强调教义的心理后果, 本文则强调宗教组织对塑造教徒生活导向的作用 。
*(1904) 2002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and Other Writings . Ed. and tran. by Peter Baehr and Gordon C. Wells. New York: Penguin.
—— 1904原著之英译。 专家必读,一般学生不必费神。
*(1906) 2002 “ ‘Churches’ and ‘Sects’ in North American: An Ecclesiastical and Sociopolitical Sketch. ” Pp.203-20 in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and Other Writings .
*(1907) 2002 “ Critical Remarks in Response to the Foregoing ‘Critical Contributions.’ ” Pp.221-31 in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and Other Writings .
*(1908) 2002 “ Remarks on the Foregoing ‘Reply.’ ” Pp.232-43 in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and Other Writings .
*(1910) 2002 “ Rebuttal of the Critique of the ‘Spirit’of Capitalism. ” Pp.244-81 in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and Other Writings .
*(1910) 2002 “ A Final Rebuttal of Rachfahl’s Critique of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 Pp.282-339 in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and Other Writings .
*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and Other Writings
专题08:
中国宗教
必读教材:
(1920) 1996 《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 ,简惠美译。台北:远流。
—— 原著1915,通行1920修定版。修订版大幅扩增,但原意不变。
选读与 英译本 :
*(1920) 1964 The Religion of China: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 tran. by Hans H. Gerth. New York: Free Press.
*Huang, Su-Jen 1994 “ Max Weber's The Religion of China: An Interpretation .”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30:3-18.
—— 韦伯有关支配、资本主义、宗教伦理等的关键理念型首次出现于经验研究。也 是首次企图在历史研究中融合政治经济解释与宗教解释。
注意:
一、本书与《新教伦理》的理念型在抽象层次及组织上的差异。
二、韦伯如何从政治角度解释中国宗教发展。
三、韦伯如何结合政治经济与宗教因素来解释中国没有现代资本主义。
*《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
*The Religion of China: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专题09:
印度宗教
必读教材:
(1916-7) 1996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 ,康乐、简惠美译。台北:远流。页3-29,187-99,305-24,527-46。其余选读。
选读与 英译本 :
*(1916-7) 1958 The Religion of India: the Sociology of Hinduism and Buddhism . tran. by Hans H. Gerth and Don Martindale. Glencoe, Ill: Free Press.
—— 本书对耆那教的讨论指向 韦伯可能夸大了基督新教伦理的独特性与历史因果 。
—— 本书结论“亚洲宗教的一般性格”则代表韦伯 从历史偶然论观点对宗教发展史的诠释 。
—— 上述两点皆常被忽视。
—— 注意印度政治史对印度宗教发展的影响,以及韦伯对历史因果偶然的观点。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
专题10:
古犹太教
必读教材:
(1917-9) 2005 《古犹太教》 ,康乐、简惠美译。台北:远流。页1-208,251-74.其余选读。
选读与 英译本 :
*(1917-9) 1952 Ancient Judaism . tran. by H.H. Gerth and Don Martindale. New York: Free Press.
—— 韦伯对犹太教有难以定性之苦。而这困难则隐藏了对新教伦理说的挑战。韦伯
—— 将古犹太教的许多关键发展归诸于不可解释的偶然事件,指向韦伯学术中社会
—— 学概念建构与史学因果解释之间的关系。
专题11:
支配社会学
必读教材:
(1920) 1996 《支配的类型:韦伯选集III》 ,康乐等编译。台北:远流。页1-88。其余选读。
选读与 英译本 :
*(1920) 1993 《支配社会学I、II》 ,康乐、简惠美译。台北:远流。
*(1920) 1993 《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 ,康乐、简惠美译。台北:远流。
*(1920) 1978 Economy and Society , ed. by Guenther Roth and Claus Wittich.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212-301,941-1374。
—— 前列康乐等所译各书即译自上列章节之德文本。
—— 注意韦伯讨论支配的三种类型时,讨论重点的游移与不对称,指向其分类逻辑 的误谬。 注意韦伯讨论西方历史上的自治城市时,如何偏离其支配的三种类型, 指向其支配类型的局限。
*《支配社会学》
*《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
专题12:
宗教社会学
必读教材:
(1920) 1989 “ 比较宗教学导论——世界诸宗教之经济伦理 ”,页53-100,《宗教与世界:韦伯选集II》,康乐、简惠美译。台北:远流。
(1920) 1989 “ 中间考察——宗教拒世的阶段与方向 ”,页101-150,《宗教与世界》。
(1920) 1993 《宗教社会学》 ,康乐、简惠美译。台北:远流。页309-42。
选读与 英译本 :
* (1920) 1946 “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World Religions. ” Pp. 267-301 in From Max Weber.
*(1920f) 1946 “ Religious Rejections of the World and Their Directions. ” Pp. 323-59 in From Max Weber .
*(1920) 1978 “ Religious Groups (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 ”, Pp.399-634 in Economy and Society .
—— 韦伯之宗教社会学原意在增强新教伦理说的说服力。但 其论述逻辑却无法支持 《新教伦理》 。
—— 韦伯在其宗教社会学概念著作中 注重宗教发展的内在逻辑 。但在中国、印度、古犹太教之经验研究中,却强调政治发展与历史偶然事件对宗教发展的关键影响。
—— 这指向 韦伯心目中社会学概念建构与历史因果解释的区分 。概念建构应重逻辑推演与逻辑一致,而历史因果解释除引用概念为分析工具之外,尚须考虑概念无法解释的历史偶然因素。后人常无法读懂韦伯此点区分,而将其社会学概念误读为历史解释,也因此忽略韦伯的历史经验研究反覆强调历史偶然因素的作用。
专题13:
现代资本主义起源
必读教材:
(1923) 《社会经济史》 ,郑太朴译。台北:商务。页227-98(第四章)。
—— 从经济史角度讨论现代资本主义起源。 注意他如何勉强处理新教伦理的因果位置。再回顾《新教伦理》第一章起始数页的讨论。 新教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因果关系究系如何?
选读与 英译本 :
*(1923) 1982 General Economic History . tran. by Frank H. Knight.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Books. Pp.275-370 (Part IV).
*(1920) 1999 《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 ,康乐、简惠美译。台北:远流。
*General Economic History
*《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
专题14:
资本主义与西方文明的意义:韦伯比较历史社会学的终极关怀
必读教材:
(1920) 1989 “ 资本主义精神与理性化 ”,页37-52,《宗教与世界》。
(1920) 1989 “ 中间考察——宗教拒世的阶段与方向 ”,页101-150,《宗教与世界》。
选读与 英译本 :
*(1920) 1976 “ ‘Prefatory Remarks’ to Collected Essays in 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 ” Pp.149-64 in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
专题15:
社会学的内容
必读教材:
(1920) 1993 《社会学基本概念》 ,顾忠华译。台北:远流。页17-98。
选读与 英译本 :
*(1920) 1978 “ Basic Sociological Terms ” Pp.3-62 in Economy and Society .
*(1910) 2005 “ Essay. ” In Sociological Beginnings: The First Conference of the German Society for Sociology . Tran. With Introduction by Christropher Adair-Toteff.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社会学基本概念》
*Economy and Society
专题16:
学术与政治
必读教材:
(1919) 1991 “ 学术作为一种志业 ”,页131-68,《学术与政治》。
(1919) 1991 “ 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页169-242,《学术与政治》。
选读与 英译本 :
*(1918a) 1946 “ Politics as a Vocation. ” Pp. 77-128 in From Max Weber .
*(1918b) 1946 “ Science as a Vocation. ” Pp. 129-56 in From Max Weber .
*《学术与政治》
专题17:
俄国革命
必读教材:
(1906) 2009 “ 论俄国的立宪民主形势 ”,页24-61,《韦伯政治著作选》,Peter Lassman、Ronald Speirs编,阎克文译。北京:东方。
选读与 英译本 :
*(1906-1917) 2010 《论俄国革命》 ,Gordon C. Wells、Peter Baehr编,潘建雷、何雯雯译。上海:三联。
*(1906) 1994 “ On the Situation of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in Russia. ” Pp.29- 74 in Weber: Political Writings , ed. and tran. by Peter Lassman and Ronald Speir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06-1917) 1995 Russian Revolution . ed. and tran. by Gordon C. Wells and Peter Baehr.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专题18:
德国的未来
必读教材:
(1917) 2009 “ 德国的选举权与民主 ”,页66-106,《韦伯政治著作选》。
(1918) 2009 “ 新政治秩序下的德国议会与政府 ”,页107-217,《韦伯政治著作选》。
(1919) 2009 “ 帝国的总统 ”,页243-307,《韦伯政治著作选》。
选读与 英译本 :
*(1895-1919) 1994 “ Parliament and Government in Germany under a New Political Order. ” Pp.130-271 in Weber: Political Writings .
*Weber: Political Writings
专题19:
社会主义与未来社会
必读教材:
(1919) 2009 “ 社会主义 ”,页218-42,《韦伯政治著作选》。
选读与 英译本 :
*(1918) 1994 “ Socialism. ” Pp.272-303 in Weber: Political Writings .
专题20:Max Weber研究专书选目
Beetham, David (1985) 1990 《马克斯‧韦伯与现代政治理论》 ,徐鸿宾、徐京辉、廖立传译。台北:桂冠。
—— 对韦伯政治理论 最佳之研究 。
Brubaker, Rogers 1984 The Limits of Rationality: an Essay on the Social and Moral Thought of Max Weber .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Camic, Charles & Philip S. Gorski, David M. Trubek编, 2010 《马克斯‧韦伯的〈经济与社会〉:研究指针》 ,王迪译。上海:三联。
—— 较晚近之研究论文集。
Jaspers, Karl (1920-66) 1992 《论韦伯》 ,鲁燕萍译。台北:桂冠。
—— 对韦伯人格与思想极亲近深入的描述。
Käsler, Dirk (1979) 2000 《马克斯‧韦伯的生平、著述及影响》 ,郭锋译。北京:法律。
—— 普及的德文导读之中译。
*《马克斯‧韦伯的〈经济与社会〉:研究指针》
*《马克斯‧韦伯的生平、著述及影响》
Lehmann, Hartmut and Guenther Roth 2001 《韦伯的新教伦理:由来、根据和背景》 ,阎克文译。沈阳:辽宁教育。
—— 包含数篇重要论文。
Löwith, Karl (1932) 1982 Max Weber and Karl Marx , ed. with Introduction by Tom Bottomore and William Outhwaite, tran. by Hans Fantel.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 从历史、知识、哲学脉络观点对马克思与韦伯之最佳比较研究。
Mommsen, Wolfgang J. (1974) 1984 Max Weber and German Politics, 1890-1920 , 2nd. ed. tran. by Michael S. Steinberg.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有关韦伯与德国政治之关系的名著。
Mommsen, Wolfgang J. 1974 The Age of Bureaucracy: Perspectives on the Political Sociology of Max Weber . New York: Harper & Row.
—— 本书作者最后一本值得读的书。
Mommsen, Wolfgang J. and Jürgen Osterhammel ed. 1987 Max Weber and His Contemporaries . London: Allen & Unwin.
—— 包括多篇极重要论文。
Ringer, Fritz 2013 《韦伯学思路:学术作为一种志业》 ,简惠美译。台北:群学。
—— 杰出的导论
Schluchter, Wolfgang(施路赫特) 2013 《超释韦伯百年智慧:理性化、官僚化与 责任伦理》 ,顾忠华、钱永祥译。台北:开学。
Schluchter, Wolfgang (施路赫特) 2014 《现代理性主义的兴起――韦伯西方发展史之分析》 ,林端译。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Schluchter, Wolfgang 1989 Rationalism, Religion, and Domination: A Weberian Perspective , tran. by Neil Solom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德国当代最出名的韦伯专家。知识渊博,但缺乏想象力与史识。
Swedberg, Richard 2007 《马克斯韦伯与经济社会学思想》 ,何蓉译。北京:商务。
—— 现代著名经济社会学家对韦伯的解读。
*《现代理性主义的兴起》
*《马克斯韦伯与经济社会学思想》
Weber, Marianne. (1926) 2002. 《马克斯韦伯传》 ,阎克文、王利平、姚中秋译。南京:江苏人民。
—— 韦伯遗孀所撰绝佳传记。理解韦伯思想不可缺。
Max Weber Studies 研究韦伯的专业期刊 www.maxweberstudies.org
韦伯德文原著网络下载:
www.unipotsdam.de/u/paed/pia/index.htm
*Max Weber Studies
相关推送
这是社会学理论大缸的第 1022 期推送
|
台海军事热点 · 8位老兵轰动出场,吓坏美韩! 8 年前 |
|
百姓关注 · 吃肉时加点它,吃再多都不怕胖,想瘦的人一定要看! 8 年前 |
|
Feekr旅行 · 这部根正苗红的国产剧在豆瓣评分9.0,正剧的春天也要来了? 8 年前 |
|
电脑报 · 校内网复苏?百度又来玩社交了 7 年前 |
|
北极星VOCs在线 · 浙江台州市“十三五”工业污染防治规划项目 7 年前 |